溪流笔谈▏中山大学自认百年建校史,成了中国高校里的一股清流

科技   2024-11-20 08:04   浙江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11月12日,中山大学正式迎来了建校100周年的世纪华诞。此时,中山大学高朋满座,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共同谋划中山大学新百年高质量发展的蓝图。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革命建设之时,发展于改革开放之地,壮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深情回首了百年中大波澜壮阔的百年办学光辉历程。

其实对中国高校来说,校史越长可供炫耀的资本就越多。对中山大学而言,校史其实可以追溯到1835年因为原中山医科大学的前身岭南大学医学院是1835年11月有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创立的;可以追溯到1888因为岭南大学的前身是格致书院。该校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8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

可以追溯到1908年,因为这年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不过,中山大学最后却把校史的时间定格在1924年以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时算起,成为中国高校忙于追溯校史氛围下的一股清流



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以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下令创办一武一文两所学校。武校就是陆军军官学校,即后来骚声中外的“黄埔军校”文校就是国立广东大学,主要由当时广东的三所高校组建而成,是我国华南地区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多学科大学。

20世纪30年代初,按照中山先生生前的愿景,邹鲁校长大力兴建石牌新校。石牌时期的中山大学,校舍用地1万多亩,连同林场计算在内有4万多亩,占地面积之大,有“中山大学校,半座广州城”之称。抗战全面爆发前的中大,建筑宏伟,学科完备,不仅是国内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力。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受托主导教育改革。蔡元培对法国教育制度心向神往,他认为法国教育体制是政府垄断、国家本体,同时又保留独立自由之学风,这与民国初期教育界的风气及蔡元培个人的理念不谋而合。为此,蔡元培亲自草拟了大学院组织大纲随即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并依照章程在各地设立中山大学,原本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则改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中山大学”可谓在全国遍地开花:1926年12月,湖北大学区内的国立武昌大学、省立文科大学等合并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1927年7月设江苏为第四学区,省内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等九所学校合并,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8月,浙江学区内的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中州大学(原河南留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改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然而不到两年时间,蔡元培的计划还未完全贯彻,遍地开花的“中山大学”还没来得及结果,“大学区制”这一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便在基层的反对声中半途夭折了。前后历时不足三年的“大学区制”宣告失败,各所“中山大学”也都相继恢复原校。

抗战全面爆发前的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全景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中国领土长驱南下。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中山大学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播迁历程。到抗战胜利前,中大三易校址,一迁云南澄江,二迁粤北坪石,三迁粤东梅县,在烽火硝烟中弦歌不辍、坚持办学,教学、科研成果对国家维系战时生产、发展大后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以打通大陆交通线为目的的“一号作战”。6月长沙失守,8月衡阳沦敌,粤汉铁路全线告急。广东省政府发出紧急疏散的命令,各机关、团体纷纷迁至韶关坪石,多暂借中山大学的校舍办公。6月初,鉴于形势不明,中山大学为安全计,决定提前考试,于6月7日结束该学期,停课疏散,并派员在湖南临武,广东连县、乐昌和仁化一带考察,迁运公物,准备疏散。

直至韶关沦陷前,中大校本部仍无迁校的决策。各个学院只能各自筹划疏散事宜,如文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就分别到梅县、平远、南雄勘察校址。此种情形之下,部分师生经桂林、柳州转往贵州和重庆,家在粤西和粤东的师生则回乡避难;部分师生仍坚持留在坪石,直到坪石沦陷前夕才随校撤离疏散。

中山大学西迁办学示意图

1945年1月16日,日军侵占中山大学农学院所在的湖南章宜栗源堡,并派兵南下侵扰管埠、梅花等地,坪石陷于被敌包围之势。在此万分紧急情况下,中山大学通告紧急疏散,被迫进行抗战以来第三次迁校,这是中山大学经历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恃着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商品和西方思想意识同时涌进。广州成为列强进入中国的重要口岸,于是,由西方教会资助的学校也开始出现。教会在中国办学的目的,主要想通过学校教育传播基督教教义,同时也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从实际效果看,教会办的大学不但带进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也把近代教育制度带入中国。

在此前景下,1888年岭南大学创办,把英语和自然科学列为本科,有异于原来按科举制度需要而开设的学校,成为较早在中国施行近代教育的学校。岭南学校初期的教学水平只能算是中学水准,二十世纪初广聘一些学有专长的教师任教,课程较多时才真正达到高等学校的规模。但它的建立,无疑是华南地区近代教育的创举。

1888年,美国长老会在广州沙基(金利埠)创办一所名为格致书院的高等学府;1903年更名岭南学堂;1904年在河南康乐村购地迁址(1900年时名格致学院,迁往澳门);1912年更名岭南学校;1916年,成立大学部;十年后收归中国人自办,后更名私立岭南大学;1927年,第一任校长钟荣光先生。

岭南大学的前世,中山大学的今生

1938年广州沦陷前,迁香港办学;1941年香港沦陷,迁韶关曲江大村、复校,后战事蔓延迁梅州;1945年重回广州康乐校园,陈序经接任校长,造就“北有燕京,南有岭南”人文荟萃、精英云集的盛世局面。而广州最有名的中学华南师大附中,建校一百三十多年,认定的起点正是1888年。

此后,岭南大学又经历战火洗礼,迁校香港、粤北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广州,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学校的规模和教育质量都达到新的高峰。在岭南大学办学六十多年里,学校八易其址。但学校大部分办学时间在广州河南的康乐园,绝大部分校园建筑也集中于此,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校园,也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岭南大学的遗迹。

岭南大学、燕京大学,两所民国期间著名的教会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类似,是迁址到燕京大学的原校区。燕京大学校园,便是如今北京大学的主校区:燕园。北大那个著名的大门和匾额,也是延续了燕京大学的风格。

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进行院系调整,广州地区高等院校文理科合并为综合大学,成为中山大学,校址设在原岭南大学所在地。至此,岭南大学走过64年历史,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它的历程也可以寻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界主要经历过两次大的变动,一次是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一次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改建、合并。其中院系调整是学习苏联的结果,本是为适应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快速要求,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改造、取消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旧时的岭南大学因此被裁撤,并入中大,成为今天中大的一部分;二是增强大学的专门性,以专门学校取代综合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中山大学分家,一分为三:以农学院为主的院系组成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以工学院为主的院系组成华南工学院(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这两所学校把国立中山大学的石牌校区一分为二,而国立中山大学迁往位于康乐村的岭南大学并与之合并,统称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校训石位于北区贺兰山上,因其上镌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手书之校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故称校训石,刻成于1934年。校训为孙中山先生1924年11月11日所题,1934年11月11日该校举行10周年校庆,邹鲁手书校训,依《中庸》篇原文在每句末都加一个“之”字,刻石时就变成了5句15字。

这一过程为许多学校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其中既有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调整过后元气仍存的学校,也有河南大学这样拆分后一蹶不振的大学。

在这一过程中,中山大学原有的医学院拆为华南医学院,财经、政法、语言等系都调整到北京大学,剩下的院系与岭南大学合并,成为今天中山大学的主体。1981年,中山大学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1985年,原本由中山大学拆出的中山医学院改为中山医科大学;1988年,原本并入中山的岭南大学升格为“岭南(大学)学院”。



西沙群岛资源丰富,日本窥伺已久。20年代日本利用中国无良商人何瑞年,为日本商人伪造中国姓名,试图在此获得某种立脚点,替日方经营在西沙群岛的资源开采。中国渔民但凡靠近这些岛屿均会受到攻击,不得不远离。如此行径了引起中方的注意,1922年2月,中国政府派出官员前往西沙进行勘察,找到了日方操纵何瑞年实际控制西沙群岛的证据,经过长期法律斗争,终于在1927年完成了驱逐日本殖民者,收回西沙群岛。

在日方退出西沙群岛之后,西沙群岛又该如何开发?满腔爱国热情的朱庭祜先生凭借自身专业素养,联合中山大学其他科技人员,在1927年向政府呈文,提出西沙群岛战略位置重要,矿产资源丰富,应严防洋奴盗卖国土,消灭日本人侵略企图。他们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广东各界的支持。

1928年,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沈鹏飞担任领队,地质学教授朱庭祜先生主持,一行16人乘海瑞号军舰前往西沙进行实地调查。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地质学家前往西沙进行科学考察。发现当地由鸟粪组成的磷矿资源十分丰富,他将此次调查结果整理编著成《西沙群岛鸟粪》,提出开发当地磷矿资源的建议,考察团队结合后期分析成果编写成《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

1928年5月30日,科考人员乘小艇前往琛航岛

中山大学曾作出多项开发规划,试图以西沙鸟粪矿与进口的智利硝石相配合,制成研造炸药的重要原料。中山大学农科系试图在广州近郊开辟第二实验农场,其肥料来源也选择了西沙岛上的磷矿。考虑到当时中山大学的管理者朱家骅等都是政府大员,可以提供较为有力的资源支援,故经广东政府批准,由中山大学出面将西沙群岛领为其实验基地,变成了中山大学的校产。

此后,中大的海洋科考一直没有间断。抗战胜利后,中山大学派人参与了西沙群岛的接收工作,并在1947年对西沙进行了第二次科学考察,其中就有生物系著名教授张宏达先生,后来几经修订他写成了《西沙群岛的植被》,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为证实西沙群岛是中国领土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20世纪80、90年代,中山大学袁家义、梁百和、黄玉昆和邓孺孺等教授先后组织发起了“海南岛及西沙群岛现代碳酸盐沉积科学考察团”,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华南沿海晚新生代地质”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考察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90年代末,因为受制于科考平台的客观条件,中大海洋研究的重心主要在近海,围绕沿海港口航道建设的选址和维护、河口整治等国民经济建设需求,以及沿海水土及空间资源大规模利用,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工作。“中山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辟河口海岸研究的单位之一,为华南沿海地区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和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说。

进入新世纪后,中山大学加快布局海洋学科。2002年设置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组建海洋学院。尤其是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海洋学科发展改变思路,用大学科思路推进海洋学科群建设。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明确在珠海校区发展“海洋学科群”,先后成立了一批涉海学院,建设海洋大平台。

进入新时期,中山大学提出了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的办学思路,以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全面推进“三大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有了这条船,我们不仅可以有条件加快推进海洋科学研究,而且通过在科考船上建设‘移动校园’,让学生直接接触海洋、更加热爱海洋,促进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王东晓教授说。

如今在珠海市唐家湾,蓝天、碧海、金沙滩,而更引人瞩目的是海岸线边上的“滨海红楼”,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就坐落于此。近几年,中山大学先后建立了7个涉海学院,学科方向包括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



一般来说,多数人比较认可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官网语),追溯至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也有观点提出有好几所外国人开的教会学校也是大学性质,办学在天大北大之前好多年。但这类观点基本不被认可,而且这些学校大多在建国后已经不办了,也没什么人为其摇旗呐喊。

中山大学的办学史最早可追溯至1866年,其他大学的常规做法(没太多争议的),按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学校计算,校史至少可追溯至1905年的广东高师,校史可多19年,但中山大学就不,坚持认定就是自1924年起,这算是教育界的一股清流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南大学,她是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的。这三所院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时间点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的中南矿冶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享有中国土木工程“三驾马车”的美誉。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享有“南湘雅”的盛誉。

现在人们提起中南大学,常说它是“中国最年轻的985高校”。这种说法错不错呢?不错。如果按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说具有一百年多年的办学历史,相信大家也不会有歧义。虽然,在公元2000年前后,绝大多数的985高校都经历过合并大潮,有过合并它校或与它校合并的历史。但真正把合并日当作自己的校庆日的,仅有“中南大学”,独此一例。由此可见,中南大学完全是把合并之日当作自己的新生之日的,称它为“中国最年轻的985高校”,应该是符合广大中南人当时心理期望

东北地区有很多学校,都是从建国后算起的,为什么?因为在那之前,很多是伪满或日军创办的,建国后的创办者不认可,哪怕师资、校舍、学生都是一样的,照样不算。有些虽然停办了一段时间,比如因为战争或政治因素,有一段时间停办了,隔了三五年或十年八年再恢复办学,可能学校地址不一样了、老师很多换了、学生肯定也不是原来的学生了,但创办者认为自己是恢复办学。原则上,必须是精神要传承创办者要认可

高校校史是地方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一部科学、真实、系统的校史,记载着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大学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校史可以追溯最早的源头,不论最初是否高等学校,但既然是举办高等学校校庆,则应有标志性年代,通常应从举办高等教育时算起。从这个意义上,中山大学的做法值得肯定,也不会引起争议。



1

END

1

■本文依据羊城晚报南方新闻网广州旧闻中国国家历史梅州侨乡月报玉溪日报教育新焦点等相关内容综合撰写

相关阅读推荐

周末杂谈▏中国大学最博大精深的,只有校史
热点话题▏从中国海洋大学百岁华诞所联想到的,山东几所高校盘根错节的建校史
热点关注▏武大130周年建校史被质疑,到底哪个才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杂谈▏很遗憾,贵校的百年校史是假的
溪流笔谈▏中国海洋大学撤销地理等硕士点而增列遥感等硕士点,有何深意?
溪流笔谈▏细数国内各涉海高校所布局的海洋院系或研究所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191291624@qq.com


溪流之海洋人生
专注于海洋与测绘领域,助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我们的口号永远是: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