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taOmics | 白立景/邢凯组-解析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文摘   2024-10-29 19:00   湖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全球荟萃分析揭示了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变异的驱动因素

研究论文

 原文链接DOI: https://doi.org/10.1002/imo2.35

● 2024年10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所白立景和中国农业大学邢凯在iMetaOmics在线发表了题为“Global meta-analysis reveals the drivers of gut microbiome variation across vertebrates”的文章。

● 本研究收集了全球脊椎动物的16S rRNA和宏基因组测序样本,系统评估了全球脊椎动物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全面揭示了陆地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其同域土壤生物环境样本之间常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组及其潜在移动性。研究结果为全面了解外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组变异提供了新的证据。

  第一作者:谢勇、徐松松

  通讯作者:白立景(bailijing@caas.cn)、邢凯(xk@cau.edu.cn

  合作作者:席钰菲、李紫馨、左二伟、李奎

  主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动物育种与基因组学系

 亮 点

●  宿主饮食和栖息地气候因素显著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

●  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随着栖息地纬度的降低而增加;

●  肠道微生物中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受气候因素显著影响;

●  脊椎动物和同域土壤之间存在潜在抗性基因的水平转移。

摘  要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是脊椎动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一种途径。然而,之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物种、小样本量或有限的地理范围。因此,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适应性变化的全球图景仍有待进一步揭示。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收集了来自全球范围113种脊椎动物的6508个样本,涵盖了多个纲别、不同的饮食行为及宿主栖息地。结果显示,宿主的饮食显著影响了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这可能驱动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分类及功能组成。梭杆菌门在食肉性脊椎动物的肠道中富集,而食草性脊椎动物则表现出疣微菌门丰度的增加。本研究也发现气候因素与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从高纬度到低纬度区域,拟杆菌门的丰度逐渐增加,而变形菌门的丰度则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有助于脊椎动物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此外,通过整合宏基因组测序数据,本研究进一步解析陆地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n = 487)与其同域土壤生物环境样本(n = 203)之间常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其潜在的水平移动。检测到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其同域土壤生物环境之间存在潜在的水平基因转移(如bacA)。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外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变异提供了新的证据。

视频解读

Bilibili: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cyKYkE7M/

Youtube: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cyKYkE7M/

中文翻译、PPT、中/英文视频解读等扩展资料下载

请访问期刊官网:http://www.imeta.science/imetaomics/

全文解读

引  言

适应性是生物体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其在多样化环境中生存的关键能力。除了宿主固有的变异和突变外,居住在动物肠道中的数万亿微生物也可能为宿主提供适应性优势。肠道微生物能够促进宿主饮食生态位的多样化,从而改变未来的宿主适应轨迹。例如,专门食用桉树叶的考拉,其肠道微生物中与植物次生代谢物消化相关的细菌功能通路,比其近缘物种袋熊更为丰富。

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还可能影响宿主的生理和代谢功能,如体重指数、内脏脂肪和代谢综合征等。在牛中,肠道微生物与饲料效率、甲烷排放、瘤胃和血液代谢物及乳制品生产效率密切相关。已有研究假设,选择压力可能重塑肠道微生物,以增强宿主的适应能力。例如,缺乏Toll样受体的小鼠肠道微生物失调,严重影响宿主的代谢及获取能量的能力。然而,由于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单一物种、样本量较小或地理分布有限,目前关于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对适应性进化的贡献还未完全理解。

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受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宿主的饮食习性、系统发育、社会互动及环境因素(如气候和土壤)尤为关键。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宿主的生理和免疫功能,还会影响宿主从周围环境中选择微生物的能力。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在宿主的饮食和系统发育上,这些已知因素会导致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而环境因素及其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响应研究较少。虽然有几篇报告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涉及气候因素与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关系。土壤作为宿主可能接触的重要外部因素,也为微生物提供了多样性来源。同时,抗生素暴露和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因素也会导致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变化。研究表明,携带抗性基因的可移动遗传元件(如质粒、转座子等)可以在土壤微生物和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之间转移,尤其是在宿主频繁接触土壤的情况下,这可能加剧全球抗生素抗性的问题。例如,Chen等人使用了土壤跳虫(Folsomia candida)-捕食螨(Hypoaspis aculeifer)作为模型食物链,观察到粪肥的施用显著增加了跳虫和捕食螨微生物群中的抗性基因,导致抗性基因的转移,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并降低了微生物多样性。通过结合气候和土壤这两个外部因素,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还能揭示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进一步影响宿主健康和适应能力的机制。

本研究收集了来自七类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辐鳍鱼类、软骨鱼类和圆口纲)的6508个16S rRNA基因测序样本,同时又收集了487个陆地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数据和203个同域土壤生物环境样本的宏基因组数据。本研究的目的是:(1)评估环境因素对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根据宿主的饮食和栖息地气候因素,描述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3)鉴定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同域土壤样本之间潜在的基因水平转移现象。

结  果

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数据概述

为了全面描述脊椎动物的肠道微生物,本研究分析了113种脊椎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包括哺乳动物(n = 4,668,60种)、鸟类(n = 792,25种)、爬行动物(n = 347,10种)、两栖动物(n = 104,5种)、辐鳍鱼(n = 520,9种)、软骨鱼(n = 33,2种)和圆口类(n = 44,3种)(图S1)。这些样本来自七大洲,包括了不同的饮食习惯、栖息地类型、圈养状态、气候区及受威胁程度(表S1)。结果表明:47 个门1,290 个属中共获得 39,613 个OTU。在门水平上比较了不同脊椎动物类群中的相对丰度,结果显示变形菌门在水生和两栖类物种的肠道微生物群中占主导地位(图1A,S2)。此外,研究还发现食草性动物(如马、考拉、鼠兔和马鹿)的肠道中富含变形菌门(图1B,S2)。

不同动物类群的肠道微生物可能受环境因素(如栖息地类型、地理位置和气候)和遗传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的贡献程度尚未完全理解。研究中首先使用Shannon指数计算了肠道微生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即微生物多样性的衡量标准)。哺乳动物的肠道微生物显示出最高的Alpha多样性水平(Shannon指数为5.26),而鸟类的肠道微生物得分最低(Shannon指数为3.14)(图1C)。此外,食草性动物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最高,而食肉性动物的最低(图1D)。另外,野生脊椎动物的多样性高于圈养个体,陆生脊椎动物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水生和两栖类物种(图S3A)。本研究还观察到受威胁物种(如大熊猫)的Alpha多样性水平低于非受威胁物种(如鼠兔)(图S3A)。最后,我们比较了不同体型和肠道长度物种的多样性,结果显示体型较大且肠道较长的物种拥有更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图S3A,表S2)。

随后,我们进行了矩阵多元回归分析(MRMs),以评估各种因素对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四个MRM模型(每个多样性指标一个)均具有显著的整体拟合效果。宿主的饮食和栖息地气候是主要的显著解释变量(BH校正p < 0.05,图1E,1F,S3B)。宿主饮食解释了大量的Alpha和Beta多样性变化(约8-24%),并对所有测试的多样性指标(Shannon指数、Bray-Curtis、观测特征和Jaccard距离)均有显著影响。栖息地气候也解释了大量Alpha和Beta多样性变化(约11-16%)。此外,我们使用随机森林分析确定了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图S4)。宿主饮食和栖息地气候是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最重要的因素,而宿主地理位置对Beta多样性影响最大。结果进一步证明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主要由饮食和气候因素驱动。

为了展示宿主饮食和栖息地气候对微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影响,我们首先检查了相同纲或目内不同饮食习性脊椎动物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结果与图1D一致(图S5A)。随后,我们注意到最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出现在中纬度地区(图1G,R² = 0.03,p < 2e-16),这与地球上另外两大主要生态系统,即海洋和空气的情况一致。同时,研究发现随着样本采集年份的增加,微生物Shannon指数逐年增加(图S5B,表S3),而全球地表温度也逐年上升。因此,温度也是一个驱动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图1. 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的评估

(A和B) 堆叠条形图展示了门分类水平的微生物分布,显示了每个分组中排名前10的类别,剩余的类别用灰色表示。按宿主脊椎动物类群(A)和饮食类型(B)分组。(C和D) 按宿主脊椎动物类群(C)和饮食类型(D)分组的肠道群落Alpha多样性水平。使用了错误发现率(FDR)校正的Wilcoxon秩和检验来确定显著性。***:p < 0.001,**:p < 0.01,*:p < 0.05。(E和F) 图显示了多元回归矩阵(MRMs)测试中BH校正p值(Adj. p value)和偏回归系数(Coef.),用于评估宿主饮食、圈养状态、地理位置、栖息地类型、系统发育、气候和威胁状态在解释Bray-Curtis指数(E)和Jaccard距离(F)方差方面的贡献。箱线图显示了每个MRM测试中100个随机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仅包括每个物种的一个样本)所获得的回归系数和调整后的p值的分布。星号表示显著性(在 ≥ 95%的数据子集中Adj. p < 0.05)。箱体中线、边缘、须状线和点分别表示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IQR)、1.5 × IQR和 > 1.5 × IQR。(G) 脊椎动物肠道多样性的纬度分布。基于校正的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确定了数据集中最佳的多项式拟合。该曲线为基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的二阶多项式拟合( = 0.03,p < 2.2e-16)。颜色梯度表示与每个样本对应的采集地点的温度。符号形状表示样本来自北半球(方形)或南半球(三角形)。

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对饮食和气候因素的响应

为了评估饮食模式对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我们基于Bray-Curtis距离进行了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在NMDS分析中,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差异最为显著(图2A,表S4)。选择至少50%的个体存在且相对丰度超过0.1%的属,生成物种相对丰度的热图(图2B)。结果显示,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显著变化与宿主饮食差异相关(图2C, D)。例如,Acinetobacter、AeromonasPseudomonas等属在食肉动物中富集,而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在食草动物中较高。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肠道微生物群中的主要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功能类别(三级)包括氨基酸代谢与合成、蛋白质运输和糖代谢等(图2E)。其中食肉动物肠道微生物在物质运输、环境适应和抗氧化保护(如ABC转运蛋白、双组分系统、磷酸转移酶系统(PTS)和谷胱甘肽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而食草动物肠道微生物则富集于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途径(如核糖体、氨酰-tRNA合成、酪氨酸和色氨酸合成)(图2E)。因此,研究结果证实了饮食是决定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图2. 饮食对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影响

(A)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图,展示了不同饮食与脊椎动物肠道细菌群落的关联。Bray-Curtis距离计算了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性。(B) 饮食对属级分类组成的影响:展示了相对丰度超过0.1%且在 ≥ 50%的脊椎动物肠道样本中出现的47个属。红色高亮显示的属丰度较高,蓝色高亮显示的属丰度较低。(C 和 D) LEfSe分析结果。(C) 柱状图展示了线性判别分析(LDA)得分超过默认值(4)的物种。柱状图长度表示不同饮食的影响。(D) 显示无显著差异的物种以黄色标记。与不同饮食相关的脊椎动物的颜色与系统发生进化树中的饮食状态颜色一致。(E) PICRUSt2对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肠道微生物功能的预测。展示了两组之间的功能差异。

气候因素同样是决定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分析显示,微生物多样性(即Shannon指数)从高纬度到低纬度区域逐渐增加(图3A,S6)。我们还检测到了四个气候区域样本间在Beta多样性(即两个群落相似性或差异性的一种度量)上的差异。在NMDS图中,极地样本聚集紧密,而温带和热带样本在NMDS1上聚集得较松散(图3B,表S4),表明低纬度区域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更加多样化。在四个气候区中,七个主要的微生物门占主导地位,分别是Firmicutes、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Fusobacteria、Tenericutes和Euryarchaeota,共占总丰度的96.4%(图3C)。其中脊椎动物肠道中Bacteroidetes门(Bacteroidia纲,Bacteroidales目,Prevotellaceae科,Prevotella属)的丰度随着宿主所处纬度的降低而增加(图3C,S7)。相比之下,Proteobacteria门(Gemmaproteobacteria纲,Photobacterium属)的丰度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减少(图3C,S7)。此外,本研究控制了测序数据中的批次效应和个体研究效应,以进一步说明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在不同气候区域中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的变化趋势(图3D, E)。

本研究通过构建共现微生物网络以识别脊椎动物在四个气候区域中的肠道微生物群稳健的关联模式。四个气候区域中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共现网络图及相关参数,包括节点数和连接数、平均聚类系数(avgCC)、平均路径距离(GD)、平均度(avgK)和模块性(M),均有提供(图S8,表S5)。结果显示,微生物群落网络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极地逐渐递减。值得注意的是,热带共现网络包含了最多显著共现的OTUs,而极地网络包含最少。与低纬度网络相比,高纬度区域的共现网络的结构特征、节点和边缘都低于其他区域,表明高纬度地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对气候扰动更为敏感。此外,从高纬度到低纬度,Bacteroidetes的共现簇逐渐增加,而Proteobacteria的共现簇则逐渐减少,可能反映了微生物群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气候因素与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已知关联。

图3. 不同气候区对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A 和 B) 来自不同气候区域的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的Alpha-(A)和Beta-多样性(B)水平。(C) 堆叠柱状图显示了以门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群分布,展示了每个气候区内排名前7的类群,剩余类群以灰色显示,按照宿主所在的气候区分组。(D) 不同气候区内同一纲或目的脊椎动物肠道中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的趋势。(E) 不同饮食脊椎动物在不同气候区内肠道中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的趋势。

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及其同域土壤生物环境中的常见抗生素抗性组的基因迁移潜力

土壤生物样本拥有丰富的抗生素抗性细菌基因库。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威胁着全球脊椎动物的健康,但脊椎动物肠道与其同域土壤生物环境中常见的抗性组及ARGs的迁移潜力仍不清楚。为了全面解析常见抗性组和ARGs的潜在迁移性,我们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了487个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样本和203个同域土壤环境样本(图S1,表S6)。结果发现80.8%的ARGs属于相对丰度前十种类型(即多重耐药性、四环素、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阳菌素(MLS)、杆菌肽、利福霉素、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和新生霉素),这些类型占ARGs总丰度的89.1%(图4A)。此外,43种ARGs亚型(主要包括多重耐药性MexF、四环素tet(S)MLS lmrD、杆菌肽bacA、利福霉素RbpA、氨基糖苷类AAC(6')-Ii、β-内酰胺类TEM-116、万古霉素vanI、多粘菌素arnA和新生霉素novA抗性基因)在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及其同域土壤生物环境样本中共有(图4B)。特别是,大量重叠的ARGs(6.5%)在鸟类和土壤生物环境样本中共有(图4B)。我们还观察到bacA(也称为UppP,不饱和乙基焦磷酸磷酸酶)基因,该基因赋予杆菌肽耐药性,在脊椎动物和土壤生物环境样本中均有丰富表达(图4C)。此外,为了了解ARGs带来的威胁,我们使用ARG-ranker对检测到的ARGs进行风险分类,最终鉴定出427种ARGs亚型(表S7,S8)。在鸟类肠道微生物中,检测到的ARGs中20.6%属于风险等级I-II。在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肠道微生物中,这一比例分别为16.8%、12.4%和11%。相比之下,在农田和森林土壤类型中,仅检测到4.3%和0.3%的I-II级别ARGs(图4D)。这一现象表明,大多数存在于土壤中的ARGs并未在与人类相关的环境中富集(第Ⅳ级),表明其临床风险较低。

ARGs与细菌群落的共现网络相关性被认为是追踪各种环境中潜在ARG宿主的有效方法。为了探索ARGs与细菌群落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ARGs与细菌相对丰度的相关性分析。如果ARGs丰度与微生物丰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则该微生物可被视为潜在的ARG宿主。如图4E和表S9所示,共现网络包含74个节点(28个ARG亚型和46个ARG携带者)和287条边。在本研究中,46种隶属于4个门的细菌被鉴定为28种ARGs(属于8种ARGs类型)的潜在宿主。在这46种细菌中,BradyrhizobiumSolibacter是12种ARGs的潜在宿主。一些细菌物种(如Phocaeicola vulgatusBlautia obeum)与9种ARG亚型呈正相关。在28种ARGs中,18种ARG亚型与多个潜在宿主相关,例如tetO、tetQtetW与34种潜在ARG宿主相关。Firmicutes是最常见的门,占所选门的58.2%,并与各种ARG亚型(特别是四环素抗性基因tet32、多重耐药性基因MexFMLS耐药性基因lnuC)呈正相关,并与多个Firmicutes建立了密切关系。此外,发现Bacteroidetes门(如Bacteroides stercoris、Phocaeicola dorei、Phocaeicola vulgatusPseudomonas putida)与多种抗性基因呈负相关。

图4. 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与土壤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

(A) 堆叠条形图显示了每个组别中检测到的前10种抗生素抗性基因类型的相对丰度,剩余类型以灰色显示。(B) 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土壤微生物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重叠情况。(C) 热图展示了覆盖10种不同耐药类型的ARG亚型在4个脊椎动物类别和5个土壤类别中的相对丰度。图中展示了相对丰度排名前50的ARG亚型。红色代表根据左下角比例尺计算的ARG亚型的相对丰度。(D) ARGs的风险评估;图中显示了RankⅠ、RankⅡ、RankⅢ和RankⅣ的百分比(%)。MLS代表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丝菌素。(E) 网络分析揭示了脊椎动物肠道样本和环境样本中ARG亚型与微生物物种之间的共现模式。节点根据ARG类型和物种进行着色,连接表示强相关性(斯皮尔曼相关系数ρ > 0.6)且显著(p值 < 0.05)的相关性。每个节点的大小与连接数(度数)成正比。

我们进一步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了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其环境土壤之间ARGs的交换潜力。E. coli的基因组携带多种不同的ARGs,如bacA、mdtM、MarR、emrDpmrF(图5A)。因此,对E. coli的基因组分析表明其在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和同域土壤微生物中具有多重耐药性潜力。随后,我们评估了含有bacA的contigs的侧翼基因序列中水平基因转移(HGT)的潜力。我们在多个携带bacA的耐药细菌宿主的侧翼基因组中检测到了负责HGT潜力的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其中检测最多的是转座酶,主要由ISTn家族组成。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鉴定出了8个同时含有bacA和MGEs的contigs,其中5个contigs的bacA直接与MGE相邻,表明其可能具有迁移性。此外,我们发现了两例bacA在哺乳动物、鸟类及其同域土壤微生物环境之间的转移(图5B)。这些结果表明,抗性基因及其携带的细菌可能在土壤生物体与脊椎动物之间发生转移。

图5. 传播链中高风险ARGs的分布(脊椎动物-土壤)

(A) 二元热图展示了通过宏基因组数据恢复的10种最丰富的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中评估的抗性基因(灰色表示观察到的抗性,白色表示未观察到的抗性)。(B) 比较了从不同宿主群体的宏基因组中获得的含有高度相似DNA片段的ARGs。MGEs代表可移动遗传元件。

讨  论

本研究收集了来自全球范围113种脊椎动物的6508份粪便样本,涵盖七个类群、具有不同的饮食行为和栖息地类型,评估了不同因素对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饮食和气候因素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我们还验证了饮食和气候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此外,我们通过宏基因组数据集分析,发现了陆地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与其共栖的土壤生物环境样本之间常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及其潜在的水平转移。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饮食和气候因素在驱动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揭示了土壤ARGs对动物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

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存在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对于宿主的生理、生态和进化至关重要。肠道微生物群是密集的微生物群落,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菌,这些细菌在调节和适应脊椎动物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一系列可能影响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宿主和环境因素。在所有考虑的因素中,饮食模式是预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强的指标,其次是气候因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期饮食模式对居住在动物肠道内的数万亿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结构具有深远影响。在两项关于哺乳动物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共同进化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均已适应动物的饮食(食草性、食肉性和杂食性)。在另一项最近的研究中,尽管啮齿动物物种在系统发育上具有多样性,但其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趋同进化,这强烈表明饮食是塑造微生物群的主要力量。我们观察到,从食肉动物到食草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

在门水平的研究中,食草动物中拟杆菌门的含量最高,而食肉动物的含量低于杂食动物。研究表明,拟杆菌门的含量与食草性有关。拟杆菌门的成员可以很好地消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从中为宿主提供营养。拟杆菌门编码的碳水化合物相关酶家族比其他细菌门更多,可以更有效地消化纤维素并吸收相关营养物质。此外,我们还注意到疣微菌门在许多食草动物的肠道中广泛存在。疣微菌门中的疣微菌属被确定为食草动物粪便微生物群的核心分类单元,这表明它可能在纤维消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属水平分析,在食草动物中发现的优势细菌属包括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肠道小杆菌属(Cloacibacillus)、另枝菌属(Alistipes)、异球杆菌属(Allobaculum)和梭菌属XIVb(Clostridium_XIVb)。在之前的研究中,这些属中的大多数都是在定殖纤维素生物质的微生物群落中观察到的。特别是Streptococcus在动物肠道中被广泛认为是主要的淀粉降解菌群之一,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如纤维二糖、果胶、木糖和葡萄糖生长。对骆驼、绵羊、山羊和牛等食草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将Streptococcus与纤维素降解细菌联系起来。Clostridium_XIVb属于毛螺菌科,该科是专门分解蔬菜中的纤维素,Escherichia-Shigella则已被证明与高纤维饮食密切相关。相比之下,在食肉动物中发现的优势细菌属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Fusobacterium通常与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有关,已在各种食肉动物中观察到,以前被归类为食肉动物特异性细菌。梭杆菌属还可以利用碳水化合物或氨基酸产生短链脂肪酸,并且已经证明梭杆菌通常以较高的浓度存在于健康的食肉宿主中,这与我们的研究一致。

食肉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功能主要在于细胞信号传导和代谢调节。例如,ABC转运蛋白、磷酸转移系统、双组分调控系统以及谷胱甘肽代谢等。食肉动物的饮食通常富含高脂肪和高蛋白质产品,食肉动物仅依靠自身的酶来吸收蛋白质和脂肪,所以肠道菌群中的脂肪酸降解和ABC转运蛋白途径可能在通过肉类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提供营养方面起重要作用。谷胱甘肽代谢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抗氧化特性,并整合解毒过程,这对食肉动物至关重要。此外,磷酸转移酶系统(phosphotransferase system,PTS)-细菌磷酸烯醇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ate,PEP)是细菌中存在的一种复杂装置,它催化许多单糖、二糖、氨基糖、多元醇和其他糖衍生物的转运和磷酸化。通过这种装置,肠道微生物群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糖转运和磷酸化影响食肉动物的能量代谢。食草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功能主要在于蛋白质合成。例如(如核糖体、氨酰-tRNA生物合成、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等)。核糖体和氨酰-tRNA生物合成是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作为细胞内的重要机器,核糖体负责将mRNA上的密码子翻译为氨基酸序列,从而合成蛋白质。氨酰-tRNA生物合成是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步骤,将特定氨基酸与相应的tRNA分子结合,为后续的翻译过程提供必要的载体。同时,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也是蛋白质合成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些功能可能有助于食草动物的肠道微生物在加工植物性食物时合成所需的蛋白质和酶,从而提高食物利用效率。此外,通过合成氨酰-tRNA增加了氮源的利用,为宿主提供了额外的氨基酸来源。合成酪氨酸和色氨酸的能力帮助微生物及宿主动物在植物食物中补充这些重要的生理活性分子,支持宿主的免疫系统和整体健康。这些适应性功能使食草动物的肠道微生物能够有效地与其特定的植物性饮食相互作用,维持宿主的生理平衡和健康状态。

肠道微生物对环境线索的适应性可能使宿主能够迅速适应生态变化。最近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受到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升温和宿主生态变化的共同影响。我们发现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结构与气候因素有关。具体而言,我们注意到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分类群丰度变化与气候因素显著相关。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都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大。此外,变形菌门通过形成耐久孢子适应干燥和低温环境,借此在极端条件下保护自己。例如,淡水湖中的变形菌数量在冬季丰富,这可能是因为它对极端低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相比之下,拟杆菌门可以适应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例如,草原中拟杆菌门的丰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其次,肠道微生物群相对丰度的变化通常受到不同气候区域导致的食物营养变化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不同气候区域对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主要归因于食物资源的差异。研究表明,热带地区的饮食富含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纤维和碳水化合物,这可能与拟杆菌门水平的增加有关。拟杆菌以分解非纤维素多糖和果胶而闻名,它们通常在高纤维或富含水果的饮食中增加。拟杆菌目的成员(特别是拟杆菌属)具有最大的碳水化合物降解活性库,能够发酵各种植物多糖。这些纤维素降解/纤维降解菌群的增加使生活在热带地区的脊椎动物能够最有效地从食物中提取营养。

共现网络是微生物研究中的一种强大工具,用于理解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本研究中不同气候类型的共现网络具有不同的拓扑属性和复杂的物种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细菌群落相互作用的增加扩大了网络的规模和复杂性,反映了不同样本中微生物的根本差异。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共现网络中的节点数量、连线数量和平均度数表现出热带>亚热带>温带>极地气候的模式,表明热带气候下的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稳定性高于其他气候,这可能与热带环境中脊椎动物活动区域的相对较低的环境压力有关。热带气候通常具有较少的季节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以及丰富的食物资源。因此,本研究建议加强对极地地区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极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了解极地动物的微生物组成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揭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响应机制。此外,极地地区的研究还可能为预防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抗生素耐药性在细菌中的发展和传播正日益成为对人类和动物的全球健康威胁。土壤是地球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最大储存库之一(即土壤抗生素耐药组),也是许多与临床感染和动物疾病爆发相关的病原体的栖息地。其中一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是ARG从土壤转移到人类、动物和植物环境,这将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然而,关于ARG及其携带细菌在土壤生物环境与脊椎动物之间转移的过程仍存在许多未知之处。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到脊椎动物与其同域环境样本之间存在大量共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并且在这些样本中发现了许多高风险的抗性基因(I级和II级)。先前的研究表明,与移动遗传元件(MGEs)相关的抗性基因能够在微生物群落中频繁转换宿主,如果抗性基因位于MGEs上,将对环境构成高风险。这些遗传证据表明,这些可移动的抗性基因在病原体之间转移,并可能在不同物种之间传递,潜在地对环境健康构成威胁。具体而言,本研究通过注释含有bacA的重叠群探索了特定抗性基因的潜在宿主,发现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 mupinensis)的肠道微生物与同域草原土壤样本之间,以及加州秃鹰(Gymnogyps californianus)的肠道微生物与同域森林土壤样本之间可能存在bacA基因的水平转移。bacA基因与杆菌肽耐药性相关,这表明这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已有研究报告显示,杆菌肽抗性基因能够通过与反刍动物的密切接触转移到人类身上。在兽医实践中,杆菌肽作为生长促进剂的使用显著改善了动物健康、福利和表现,以及整个行业的生产力。然而,大多数国家已禁止在养殖业中将杆菌肽作为饲料添加剂。基于我们的发现,我们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该药物采购情况的监管。我们的研究突显了土壤生物环境中携带ARG的健康威胁。我们确定了需要优先控制土壤抗生素耐药性的森林区域。

鉴于土壤微生物的极端多样性和空间变异性,我们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可能过于简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即使在小的空间尺度(例如几厘米)上,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变异性表明,从广泛的“同一区域”收集土壤和肠道微生物可能无法准确代表脊椎动物所接触到的特定土壤微生物。这可能意味着土壤和肠道微生物之间观察到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重叠,可能并不一定表明真实的水平基因转移事件,而是反映了这些ARG在自然环境中的广泛存在。

水平基因转移是指微生物之间的基因转移(而非世代之间的转移)。如果真正的水平基因转移事件发生,那么我们应该在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中找到相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然而,如果样本的空间尺度过大,可能发现ARG的重叠反映的是这些基因在自然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如果ARG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土壤中,那么这种基因重叠可能更多地是由于这些基因在不同微生物群落中的普遍存在,而非实际的水平基因转移。这种普遍性可能反映了这些基因在自然选择和环境压力下的适应性。

此外,我们提出一些潜在的未来研究方向,以进一步了解观察到的现象。首先,除了饮食和气候因素外,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关注更广泛的环境特征。以人类和城市微生物为例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例如PM10)和环境代谢物/化学物质也会显著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这些环境因素可能通过多条途径影响微生物,例如空气污染中的微小颗粒如何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从而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或者,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可能直接进入食物链,最终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肠道微生物。这些因素可能因地理位置和人群而异,因此在研究肠道微生物时需要考虑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考虑更广泛的环境特征将是全面理解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形成和功能的关键。其次,建议进行长期的纵向研究,以观察不同脊椎动物种群中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随时间的变化。通过这种长期跟踪,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肠道微生物的演变趋势,并揭示它们与个体动物生长、健康和环境因素的关系。最后,建议进行实验验证,以确定观察到的环境因素与动物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可以设计动物模型实验,以观察特定环境因素(如饮食习惯和栖息地气候)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这些实验有助于验证环境因素与微生物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深入了解它们如何影响宿主健康的机制。这些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动物肠道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为动物健康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更有效的科学依据。

讨  论

本研究是全球范围内收集的脊椎动物中个体数量最多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工作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识别影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结构的主要调节因素。研究证实,饮食习性和气候因素在促进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中特定菌群的形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此外,本研究全面解析了脊椎动物及其同域土壤生物环境样本中常见抗生素抗性基因组,并发现了bacA基因潜在转移的证据。这些结果显著增进了我们对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结构及其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理解,并为更有效管理脊椎动物肠道菌群和土壤环境微生物中抗性基因库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方  法

样本检索和筛选

本研究采用关键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法,在PubMed、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搜索文献。搜索词如下::[“16S“] AND [“microbiome” or “microbiota”] AND [“V4” or “V3-V4”] OR [“16S”] AND [“microbiome” or “microbiota”] AND [“V4” or “V3-V4”] AND [“gut” or “fecal” or “intestines” or “cloaca”] OR [“16S”] and [“microbiome” or “microbiota”] AND [“V4” or “V3-V4”] AND [“gut” or “fecal” or “intestines” or “cloaca”] AND [“vertebrate” ] OR [“16S”] AND [“microbiome” or “microbiota”] AND [“V4” or “V3-V4”] AND [“gut” or “fecal” or “intestines” or “cloaca”] AND [“mammal” and “bird/avian” and “fish” and “amphibian” and “reptile” etc]。此外,还在搜索到的文献中保留了含有搜索词的参考文献。截至2022年9月,从99篇发表的文献中获得了12,640个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的样本。

对上述检索筛得文献中的样本类型、扩增引物和测序方法进行了筛选,筛选条件如下:1)排除牲畜和家禽类的样本;2)只保留远端肠道或新鲜粪便的样本;3)排除近期进行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处理的样本,例如抗生素治疗;4)保留使用16S rRNA基因的V3-V4或V4区域扩增的样本;5)保留使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的样本;6)排除物种样本量小于8的样本。经筛选,6508份样本符合上述条件(图S1)。数据中包括物种名称、物种类别(纲和目)、饮食习性(食肉性、食草性和杂食性)、栖息地类型(陆地、水生和两栖)、圈养状态(野生或圈养)、受威胁状态(根据2022年7月的IUCN红色名录,最少关注:LC;近危:NT;易危:VU;濒危:EN;极危:CR;野外灭绝:EW)、采样地点、采样气候区、采样点的平均地表温度和采样年份,详见表S1。此外,我们还使用Google Scholar、PubMed和维基百科收集了113个脊椎动物物种的体型和肠道长度,并将其纳入表S2。

对于宏基因组样本的收集,本研究首先基于Ji M等人、Bahram等人和Delgado-Baquerizo等人的工作,收集到了土壤宏基因组。根据土壤宏基因组样本的采集地区,在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网站上准确搜索同一地区上发表过关于脊椎动物肠道宏基因组研究的文献。截至2022年12月,本研究共获得487个脊椎动物肠道宏基因组样本和203个土壤环境宏基因组样本(图S1)。采样信息详见表S6。

16S rRNA测序分析

按照Ho等和Zhou等人的方法,对每项研究的序列数据分别进行处理,以避免通过一起分析所有研究而产生的批次效应。使用VSEARCH合并双端测序读数和质量控制。使用Cutadapt去除条形码和引物序列。对于不同的高变区序列,切除V4区域以外的高变区序列。随后,将处理后的不同高变区的扩增子序列合并以进行后续分析。我们还提供了6508个样本的测序详细信息,包括插入大小、序列数和质量控制前后的碱基数(表S10)。

使用 VSEARCH 按照标准 UPARSE 流程参数对组装的序列进行去重、排序,并以 97% 的同一性聚类到 OTU 中。使用 UCHIME(在 VSEARCH 中实现)和基于参考的组合(使用非冗余 SILVA SSU Ref 数据库作为参考)去除嵌合序列。

使用核糖体数据库项目 (RDP) 分类器为每个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配一个分类身份,并使用 70% 的置信阈值与 Silva 16S rRNA 基因数据库 (版本 SSU128) 进行比较。使用自定义脚本创建OTU表和分类表。

使用BIOM 2.1.5将对齐结果转换为生物观察矩阵(BIOM)格式。使用biom convert将元数据添加到BIOM-Format 1.3.1,以便使用QIIME2(版本2021.02)进行群落多样性分析。使用Shannon指数(衡量物种的丰度和均匀性)和Observed OTUs(反应物种数量)进行Alpha多样性计算。通过Jaccard距离(衡量群落相似性或差异性)和Bray-Curtis距离(衡量丰度信息的相似性度量)评估组间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进行Beta多样性分析。

宏基因组测序分析

在组装之前,所有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读取使用FastQC(v0.11.8)进行质量控制,并使用Trimmomatic(v0.39)进行质量修剪,参数为“ILLUMINACLIP .fa:2:40:15 LEADING:3 TRAILING:3 SLIDINGWINDOW:4:20 MINLEN:50”。通过与宿主基因组的比对,使用BWA-MEM(v2.2.1)和SAMtools(v1.6)去除宿主(人类)DNA。人类的参考基因组为Hg38(GCF_000001405.26)。使用MEGAHIT软件(v1.2.9)和默认参数将高质量的干净读段组装成重叠群。使用Prokka软件管道(v1.14.6)预测组装重叠群中的基因。使用CD-HIT(v4.8.1)将预测的基因序列聚类到同源组中,来构建非冗余基因目录。参数设置:-aS 0.9 -c 0.95 。使用Kraken2(v2.1.3)基于Standard 72GB数据库进行物种分类,并使用Bracken进行物种分类校正,得到物种丰度表。

使用ARGs-OAP(v3.2.2)流程和结构化抗生素抗性基因(SARG)数据库注释抗生素抗性基因。每个ARG亚型或类型的丰度都用每个宏基因组数据中的细胞拷贝数进行标准化(作为相对丰度),可以作为ARGs研究中的通用单位。使用ARG_ranker(v3.0.1)评估ARGs的风险等级及ARGs风险等级指数,参数为:-i $INPUT -kkdb $kraken2_standard。根据构建的风险评估框架,风险评估采用了三个标准:人类相关环境中的富集、基因移动性和宿主致病性。根据这些标准,ARG 被分为四个风险等级:不符合第一个标准的ARGs被分配到等级IV(风险最低);符合第一个标准但不符合第二个标准的ARGs被分配到等级III;符合第一和第二个标准但不符合第三个标准的ARGs为等级II;符合所有三个标准的ARGs为等级I(风险最高)。为了评估ARG移动的潜在机制,将携带ARG的contig与ISfinder数据库和ACLAME数据库(v0.4)进行比较,来鉴定重叠群上的可移动遗传元件(MGE)。参数设置为E值截止值为1e−5、同一性 ≥ 80%和比对长度 ≥ 80%

多重回归矩阵分析(MRMs)

使用MRMs研究宿主系统发育(宿主系统发育距离以TimeTree上的分支长度衡量)、栖息地类型(水生、两栖和陆生)、饮食(食肉性、杂食性和食草性)、受威胁状态(LC、NT、VU、EN、CR)、圈养状态(野生或圈养)、气候(年平均气温)和地理位置(纬度和经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按照上述顺序,栖息地类型编码为0到2,饮食编码为0到2,受威胁状态编码为5到1,圈养状态的二元变量设定为0(野生)和1(圈养)。针对所有独立变量分别计算群落之间的Gower距离,计算欧几里德距离以获得香农指数差异,并计算Bray-Curtis距离以估计肠道群落之间的Beta多样性。对于使用EcoDist R包的MRM,通过将实际数据与随机排列(所有分析的n=1000)进行比较来获得效应大小和显著性。

统计分析

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组比较)或双尾Wilcoxon秩和检验(成对比较)比较肠道细菌群落特征。FDR校正后的p < 0.05被视为这些检验的统计显著性。使用R包“ggplot2”可视化数据分布的箱线图。不同样本的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变化通过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进行评估。使用R中的randomForest包进行随机森林回归,以评估不同因素对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相对重要性。宿主系统发育距离通过TimeTree网站(http://timetree.org)提供的物种分支长度来衡量。地图绘制使用ArcGIS10.2软件(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Inc., Redlands, USA)完成。LEfSe分析的参数设置为::Kruskal-Wallis检验的p值小于0.05,判别特征的对数LDA得分阈值为4.0。微生物功能通过PICRUSt(版本2.5.1)推断,推断出的基因及其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对齐。使用STAMP(版本2.1.3)分析PICRUSt预测功能可视化,通过Welch的t检验和Storey的FDR评估显著性(报告*p < 0.05,效应量 > 0.5)。UpSet图通过UpSet服务器可视化(http://www.bioinformatics.com.cn/plot_basic_upsetR_plot_009)。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气候区域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中OTUs的共现。为了减少网络复杂性并便于识别核心肠道群落,选择了相对丰度>0.1%且在超过50%样本中存在的OTUs进行分析。对于所有网络,我们对OTUs进行了Spearman秩相关分析,并基于强相关(ρ > 0.6)和显著相关(p < 0.05)探索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共现模式。还计算了每个网络的拓扑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模块性(M)、平均度(avgK)、平均聚类系数(avgCC)和平均路径长度(GD)。此外,为了研究ARGs的共现模式并识别ARGs的潜在宿主,我们使用相对丰度平均值 > 0.1%且在特定组中>50%样本中存在的菌种和前50种相对丰度ARG亚型进行分析。通过计算ARG亚型和菌种之间所有可能的成对Spearman秩相关,生成相关矩阵。如果两者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ρ)>0.6且p值<0.05,则认为相关性具有统计显著性。所有网络使用Gephi版本0.9.7的Fruchtermann-Feingold布局可视化。

代码和数据可用性

本研究中使用的所有样本元数据均提供在补充表中。手稿中的所有结果均可通过补充表中提供的元数据和GitHub上提供的代码(https://github.com/xieyg34/Global-meta-analysis)进行复现。补充材料(图形、表格、图示摘要、幻灯片、视频、中文翻译版本及更新材料)可以在在线DOI或iMeta Science网站(http://www.imeta.science/imetaomics/)找到。


引文格式

Xie, Y., Xu, S., Xi, Y., Li, Z., Zuo, E., Xing, K., Bai, L. and Li, K. (2024), Global meta-analysis reveals the drivers of gut microbiome variation across vertebrates. iMetaOmics e35. https://doi.org/10.1002/imo2.35

作者简介

谢勇(第一作者)

 河南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培养生物学硕士。

 研究方向为家猪基因资源挖掘,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基因的相互作用。

徐松松(第一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羊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解析,已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Microbiology Spectrum,Frontiers in Nutrition和Animal Genetics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1篇。

白立景(通讯作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猪基因组多组学研究,家猪起源和适应性进化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自由探索项目1项,深圳市大鹏新区科技配套项目资助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Metaomics、Genome Biolog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Scientific Reports、Genes、Animals等期刊发表论文7篇。授权国际专利1项。获得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2014-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励,2015年度中国专利优秀奖。

邢凯(通讯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猪遗传育种相关科研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猪脂肪沉积分子调控机制及规模化猪场育种理论与实践。现已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在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Animal Genetics等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研究性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1项。



iMetaOmics

更多资讯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定位IF>10)欢迎投稿!(2024.2.27)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编委招募 (定位IF>10) (2024.3.2)

●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电子版和印刷版ISSN申请获批(2024.4.1)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投稿系统正式上线(2024.4.17)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主编正式官宣(2024.4.22)

 出版社iMetaOmics主页正式上线!(2024.4.28)

 iMetaOmics | 浙江大学宗鑫组揭示两猪种宿主-肠道菌群互作差异

 iMetaOmics | 罗鹏/袁硕峰/苗凯/程全发表STAGER: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靠性的标准化测试和评估推荐

 iMetaOmics | 徐州医科大杨欢组揭秘沙门氏菌-宿主-微生物群在免疫与代谢中的相互作

 iMetaOmics | 中科院动物所金坚石组综述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的“前世今生”

 iMetaOmics | 浙大张天真组完成二倍体棉种泛基因组构建

 iMetaOmics | 张勇/李福平-先进糖蛋白组学在男性生殖研究中的潜在应用

 iMetaOmics | 暨南大学潘永勤/杨华组-炎症蛋白联合检测利于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

 iMetaOmics | 张开春组利用多组学方法揭示甜樱桃加倍后果色变化的候选基因

 iMetaOmics | 杜娟/林婷婷-慢性泪囊炎患者眼部菌群类型和纵向菌群变化

 iMetaOmics | 陈汉清/陈俊综述有关肝细胞癌治疗的新兴纳米医学策略

 iMetaOmics | 基因组所刘永鑫/卢洪评述微生物在提高杂种优势中的作用

 iMetaOmics | 上科大刘雪松组开发基于通路的肿瘤细胞鉴别工具TCfinder

 iMetaOmics | 中山大学刘鹏/邹宇田-整合人工智能实现HER2阳性乳腺癌精准管理

 iMetaOmics | 安徽农大李晓玉组-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内生菌群的影响

 iMetaOmics | 徐涛/黄蓉/苏国海-急性冠脉综合征纵向多组学队列建设

 iMetaOmics | 通过整合宏组学促进人类与环境健康发展

 iMetaOmics | 苏州大学林俊组-揭示活性微生物及益生元/益生菌与关节炎联系

 iMetaOmics | 中国药科大学徐文波开发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分析软件

 iMetaOmics | 清华刘晓组和复旦王久存组揭示特定细菌在皮肤老化中的作用

iMetaOmics | 中南大学夏晓波团队揭示青光眼和SLE发病机制新关联

iMetaOmics | 庐山植物园刘芬组揭示了自噬在植物-根微生物互作机制中的调控作用

iMetaOmics | 杨瑞馥/袁静综述微生物组与“同一健康”的联系

iMetaOmics | 同济/上海交大-开发支持群体分组分析的宏基因组测序综合分析软件

iMetaOmics | 陈绍鸣-关于靶向NF-κB的潜伏逆转剂及其在HIV潜伏期的表观遗传和突变影响的评论

iMetaOmics | 甘肃农大刘自刚组-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的基因组组装和基因组特征解析

iMetaOmics | 南京农大朱伟云组-外周血清素在结肠稳态中的作用

iMetaOmics | 魏来/贾慧珏/何明光-多组学助力揭示塑造转录组的基因型-微生物组相互作用

更多推荐

(▼ 点击跳转)

高引文章 ▸▸▸▸

iMeta | 引用14000+,海普洛斯陈实富发布新版fastp,更快更好地处理FASTQ数据

高引文章 ▸▸▸▸

iMeta | 德国国家肿瘤中心顾祖光发表复杂热图(ComplexHeatmap)可视化方法

高引文章▸▸▸▸

iMeta | 高颜值绘图网站imageGP+视频教程合集                                       

1卷1期

1卷2期

1卷3期

1卷4期

2卷1期

2卷2期

2卷3期

2卷4期

3卷1期

2卷2期封底

2卷4期封底

3卷2期

3卷3期

3卷3期封底

3卷4期

3卷4期封底

1卷1期

期刊简介

iMeta” 是由威立、肠菌分会和本领域数百千华人科学家合作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主编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双江研究员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傅静远教授担任。目的是发表所有领域高影响力的研究、方法和综述,重点关注微生物组、生物信息、大数据和多组学等。目标是发表前10%(IF > 20)的高影响力论文。期刊特色包括视频投稿、可重复分析、图片打磨、青年编委、前3年免出版费、50万用户的社交媒体宣传等。2022年2月正式创刊发行!发行后相继被Google Scholar、ESCI、PubMed、DOAJ、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4年6月获得首个影响因子23.7,位列全球SCI期刊前千分之五(107/21848),微生物学科2/161,仅低于Nature Reviews,同学科研究类期刊全球第一,中国大陆11/514!

iMetaOmics” 是“iMeta” 子刊,主编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员和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担任,是定位IF>10的高水平综合期刊,欢迎投稿!

iMeta主页:

http://www.imeta.science

姊妹刊iMetaOmics主页:

http://www.imeta.science/imetaomics/

出版社iMeta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770596x

出版社iMetaOmics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9969514

iMeta投稿:

https://wiley.atyponrex.com/journal/IMT2

iMetaOmics投稿:

https://wiley.atyponrex.com/journal/IMO2

邮箱:

office@imeta.science



iMeta
宏基因组、微生物组与生物信息交叉的前沿期刊,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