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 | 重拾个性:final S5000 & S4000首发评测

乐活   2024-11-08 17:00   广东  


散人按:

日本HiFi品牌final曾出品过多款风格特征鲜明的耳塞,但近年几个新系列的个性趋于平淡。在成立五十周年之际,final推出了新的S系列耳塞,首发新品——售价分别为3280和2780元的S5000和S4000,几乎再现了多年前极为浓郁的音色韵味,同时素质表现取得了明显进步,称得上用“现代”的方式重构“经典”。





引子



十几年前,国内的HiFi领域远没有今天这样器材繁多。烧友们接触到的品牌有限,能选择的器材也算不上丰富。但回想起来,我们丝毫没有因为选项少而感觉发烧历程枯燥乏味——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器材风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或端庄大气,或细腻柔和;或直白淡雅,或妖冶动人……就风格多样性而言,那时的HiFi器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当年的品牌中,要说有哪几家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那一定有final。这个来自日本的品牌,旗下的天堂、FI-BA-SS、LAB等等各大系列耳机不仅外观形态各不相同,声音走向也是五花八门。而其中被烧友们讨论得最多的,无疑是Piano Forte,也就是被大家戏称为“夜壶”的那个系列——其造型过于另类、佩戴体验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入耳式耳塞,声音则有着“浓油赤酱”般的色彩,味道独特而浓郁。估计这种个性特别强烈的耳塞也不是奔着“满足多数人口味”的方向去设计的,但无论喜欢与否,它们的确给了烧友不可多得的声音体验。

最近几年,final几个新的系列,像B、E、A等等,素质上不断升级,但过往那种特征鲜明的风格倒是逐渐淡化,开始求“稳”了。某种程度上说,“稳”意味着要开始照顾大多数烧友的喜好,比如让音色趋于中正来提高音乐曲风兼容度,又比如锐化声音线条以向当下年轻烧友间流行的审美靠拢……这个阶段的final也的确出品了不少值得长期把玩的器材,像B1、A5000等都是我的心头好,但final过往那种独立、先锋的气质,也弱了不少。

今年是final成立五十周年。在近期final公布的几款周年新品中,全新的S系列两款塞子S5000和S4000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它们身上,我听到了多年后久违的、极具辨识度的声音。




设计:佩戴的自由度



这些年把玩过final耳塞的烧友或许会对他们家塞子的造型有深刻的印象:早期的final塞子“长相”五花八门,佩戴起来确实普适性不强;而到了近年几个新的系列,同样的形状被接连复用了好几次,优先保证了腔体和耳廓的贴合度。而S系列的设计,则有点打破窠臼的意思。

塞子上手的第一感觉是轻盈。S系列的腔体造型是非常规整的细长圆柱体。S5000和S4000腔体分别由黄铜和不锈钢制成,一般情况下,全金属材质腔体耳塞戴起来多少会有些发沉,但这两款塞子体积很小,单边不连线大概仅有4.5g重,几乎不会产生坠耳的感觉。腔体的下方2pin接线口并不是完全垂直于腔体,而是有一点内倾的角度。圆筒型的塞子通常是直插佩戴,但因为接口角度的设置,S系列塞子完全可以绕耳佩戴,即便不使用随包装附赠的硅胶耳挂,绕耳戴时线材向内收,实际效果还挺牢靠。

过往final的耳塞多数标配Type C、Type E耳塞套,而S系列则标配了一款新的Fusion-G耳套。这种套子把软硅胶、高弹硅胶以及超密度泡棉三种材质构成三重混合结构,既有硅胶套柔软、压迫感低的特点,又有接近于记忆海绵套贴合耳道的效果。不过泡棉材质使用寿命不算太长,所以Fusion-G可能会成为一种“消耗品”。

两款耳塞都标配了一根8芯编织4N无氧铜镀银的单端耳机线,区别仅在连接件位置颜色与耳塞腔体各自保持一致。线体的柔韧性良好,使用时也不容易缠绕。




声音:浓墨重彩



S系列两款耳塞都采用了镜像全频双动铁的配置,在技术方面有不少共通之处,但调音又存在微妙的不同。为了尽量还原耳塞声音的本貌,我选择用素质强大、声底均衡的海贝音乐RS8播放器单端口与它们搭配试听。

S5000

S5000一开声,最先吸引人注意的是它不寻常的音色。其音染比较明显,在保持人声和乐器原有特征的情况下,音色整体往醇厚的方向靠拢;声音顺滑程度非常高,在圆融之余还带有一丝油润。这种染色方式对于饱满厚实型的人声以及铜管类器乐的听感加成尤为明显,原本比较粗的声音线条被进一步拉伸。比如在演绎图克维尔和英国室内管弦乐团合作演奏的莫扎特《第一圆号协奏曲》第一乐章时,圆号音色圆润而饱满,致密的声音对作品本身悠扬欢快的情绪诠释更到位,并巩固了其在整个编制中的领衔地位,和其他乐器形成呼应。

声音的味道不仅体现于音色,还在于对结像的处理上。S5000几乎把声音结像的边缘全部打磨得光滑、模糊,大幅度消除掉诸如人声齿音、弦乐摩擦音之类的尖锐音效,还让声音在周围空间里产生“渐淡”的效果,就像使用了水彩画中晕染的技法一样由点到面散开。

同时,S5000的三频表现也进一步渲染了韵味。低频无疑是S5000最独特的一环:它的量感比较大,并且有着强烈的弥散感,模拟出了类似老英式BBC薄板监听音响低频共振混响那种“箱声”效果,雄浑的气势让人有身临现场的感受。质感上,S5000着重描绘弹奏、敲击乐器的瞬间反应,后续的效果则较为松弛、弹性一般。尽管低频量多,但S5000的中频丝毫没有被掩盖,其有着相当不错的厚度,密度也很高;人声的位置比较靠前,与伴奏乐器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层次感。

另外,S5000将全频段的光泽度压得比较柔和、昏暗,声音能量平和,一耳朵听起来没有亮丽华彩或者感官刺激,但丝丝入扣,温和耐听。比如在演绎小野丽莎版本的《Fly Me To The Moon》时,歌手嗓音中亲切、甘醇的一面得以明显放大,较为厚重、位置前倾的声线有着直截了当的穿透力。

作为一款三千价位的耳塞,S5000在素质方面大体上和市面同档耳塞持平。声场是S5000一大亮点,整体宽松、庞大,纵向的伸展非常明显,边缘位置略有一点阻隔的感觉。动态范围也称得上优秀,即便是演绎一些气势浩大的交响乐,S5000也毫不怯场。分离度表现一般,瞬态则较为平缓,这与塞子本身的调音风格也有一定的联系。

另外值得说道的是它的解析力。边缘不清晰、能量不太凝聚的结像所带来的听感或许是“糊”的,但这和“解析差”并不能直接划等号。S5000的声音带有较为充足的信息量,仔细听下来曲目中应有的细节一点也不少。换言之,S5000是在自身素质基底完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刻意选择一种线条感不那么锐利的调音方式,最终呈现出非常有趣的“糊”而“清晰”的效果。

如果让我形容S5000的声音,或许我会用诸如“醇浓”“温暖”“柔美”等词汇来归纳。这样鲜明强烈的特征所适应的音乐风格其实也非常明确:一种是厚重型的人声,像Adele、Whitney Houston、Amy Winehouse这些歌手,嗓音中的优雅、浑厚,甚至一丝丝慵懒,都能被S5000勾勒出来;另一种是爵士乐,特别是现当代由三四人乐团组成演奏小编制的音乐、与拉丁美洲音乐产生融合之后的音乐,以及蓝调、节奏蓝调等,在S5000的演绎下也很对味。相对而言,S5000不在演绎风格严肃、编制庞大的古典乐,以及以纤细空灵声线为特征的女声乐曲时,可能不会像其他final耳塞那样表现出彩。

S4000

两款塞子的底子差别并不算很大,无论是动人的音染还是柔和的能量都如出一辙,当我从S5000切换到S4000时,听感的转变非常丝滑。S4000价格比S5000稍便宜一点,反馈到声音上看,它们的素质水平也大体接近,只是S5000在密度上要稍胜一筹。我猜测这个区别应该和黄铜与不锈钢材质腔体不同的硬度以及共振特性有所关联,黄铜出来的声音偏厚、沉,不锈钢则更清脆。

相较于S5000而言,S4000的调音主要在两个地方有明显差别:

其一是声音的形体。S5000所描绘的是一个丰盈的声音形态。S4000则在保证了三频比重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将声音切削得相对纤瘦,尤其对人声部分的打磨更加明显。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让S4000的结像形成一定的棱角,另一方面也把声音的线条描摹得更加清晰,呈现出比较细腻的效果。

其二是声音的透明度。S4000的整体光泽更亮,背景相对S5000而言稍微干净一点;同时,S4000加强了对声音残响的控制,适当减轻了声音的余味。这种相对通透的声音听来轻盈而明快,更强调速度感。

毫无疑问,S4000同样是一款味道较浓的塞子,但相比S5000而言,它的韵味已然“收敛”了不少。这使它对音乐的兼容度稍微放宽一些:同样是人声曲目,S4000可以兼顾一些风格比较均衡的大众流行乐,以及港台的经典歌曲——以S4000的感染力而言,演绎这类曲目时依然是“动听”的。

在驱动门槛方面,S5000比S4000需要的推力略大一点儿,但没有太大的差异——它们确实不需要很大的推力,只要前端器材的控制力不要太差,就能发出比较稳健的声音。RS8这样的旗舰级播放器自然是可以把塞子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但哪怕选择像ONIX Overture这类进阶级的播放器,甚至是飞傲KA17之类的千元级小尾巴,都已经足够将塞子推出不错的声音了。

而在风格搭配上,我个人更倾向于选择声底比较中正均衡的前端来搭配它们,以此发挥出塞子原有的风貌。另外,我并不推荐用偏冷的前端来“中和”这两款塞子——既然选择了S系列,就尽量让它们的个性发挥出来,而不是用调和的思路让它们重新归于中庸。




对比:追溯



从腔体的材质到调音的设计,S系列不难让人联想到当年的Piano Forte系列。我也特地找来了材质同为黄铜与钢的“铜夜壶”Piano Forte X、“银夜壶”Piano Forte IX,看看在经过这么多年之后,final耳塞的声音到底有什么变化。

需要承认的是,“夜壶”全系列偏大的腔体宽度、不兼容耳套的导管口对于不同人耳而言佩戴感受千差万别,这也会影响实际的听感。抛开个体主观上的差异,我们可以轻易听出S系列在素质上显而易见的进步,其空间感、细节揭示力、密度等等维度都和“夜壶”系列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两个系列的调音思路也存在一些区别。“铜夜壶”与“银夜壶”都营造出一种类似音乐会大空间现场般强烈的混响听感,再加上浓郁的音染,最终呈现的效果相当独特。相较而言,S系列并未剑走偏锋到这样的程度。两款新塞子的“混响”更接近于听音室内音箱,没有打破声音的整体结构,三频的层次保持得颇为完整;针对音色的渲染依然在,但维持在对原有声音特征不作过度涂改的范畴之内。与此同时,S5000和S4000分别将黄铜腔体声音偏浑厚、钢腔体相对清新的特点继承了下来,前者的醇浓、后者的明快,都留有两款“夜壶”的印记。

可以说,S系列是用一种更“现代”的方式,传承、重构了经典器材的特征,形成了专属于本系列的全新个性。




尾声



尽管S5000和S4000比“夜壶”系列声音要平易近人得多,但放眼当下的耳塞市场,其表现依然是独特的。它们走的不是细节粒粒分明、能量活泼有力的风格,不主动迎合时下流行于年轻烧友间的声音审美。

在如今新品耳塞普遍追求“高大全”、大众化面孔日趋同质的HiFi圈,这两款耳塞不“求稳”的调音理念显得有点儿“另类”。然而这种带有强烈的设计师个人风格的声音,恰恰是当下千篇一律的圈子里缺乏的。我在聆听时脑中不断涌出怀念,倒不单单是惦记着那种个性十足的风格,更是对过去百花齐放的时代有所感怀——作为一个从随身设备贫乏的年代一路走到现在的发烧友,我当然乐见final重拾那股特立独行的气质,也更期待当年诸多有特色的声音能够回归我们的视野中。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



往期回顾



耳边评测 | 最“丝滑”的达音科:谈SA6 EST


耳边评测 | 乂度XD05 T:“胆味”的正确呈现方式


耳边评测 | 打破“空气墙”:aune SR7000深度解析&搭配推荐





关注我们

微信视频号:耳边小公举

哔哩哔哩:耳边小公举

新浪微博:国砖吧_耳边事

酷安、今日头条、什么值得买、

网易新闻:耳边事

官方微信群:耳边小公举

(erbian0220)

(扫码添加好友)


官方QQ号:耳边小公举

(2080243490)

QQ群:国砖吧&耳边事

(628722494)

(扫码加入QQ群)




耳边事
这里是国砖吧\x26amp;耳边事的公众号。音乐、美食、旅行,在这里你能找到一切美好生活中的故事。我们相信,HIFI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生活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