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研究助理教授
方敏儿
本次展览邀请了六组香港艺术家参展,他们来自不同文化与教育背景,但同样以新媒体作为创作媒介,并为展览注入更多元的视角。这些香港艺术家借助新媒体艺术,从身份、生活和文化交融的角度重新诠释展览主题。作为国际化都市,香港的多元特性使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成为理解新科技与人类及文化互动的重要窗口之一。六组香港艺术家的作品不仅呈现了多样的文化背景,还进一步丰富了对科技在塑造个人与大众交互体验和感知方面的探讨。作品揭示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复杂性,反思科技与虚拟世界系统对生活提升的理解,让观众体会到数字世界的两面性。同时,艺术家们尝试在科技、艺术与人类的互动中寻找新的平衡,展示了科技界面与人类触觉融合的可能性。此次展览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不仅是一场艺术与科技的学术碰撞,更是对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未来的思考与展望,作品不仅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体验,也激发了观众深入思考在科技全面介入的世界中人类自主性的重要性及对未来未知性的思考。
展览现场
陈家智
创作关键词:
现代演算艺术、水墨画传统、笔触
《彳亍》是中国古代水墨画传统与现代演算艺术的结合。这个数码动画透过一千个个体在共同的空间行走来呈现。作品背后是一个定制的计算机软件,模拟了自然中的流动和随机,与中国哲学将宇宙视为不断变化的精神产生共鸣。《彳亍》中的每个动体都有独特的规模、步伐和轨迹。这些动体类似于传统水墨画中的笔触,相互交错又相互分离,打破了静态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一幅不断演变的风景画。
《彳亍》
1000x350cm
动画装置
2024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研究生李思雨,A为:艺术家陈家智)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新媒体艺术在展览方面的形式和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有显著区别。首先,新媒体艺术通常利用技术手段,如数字动画、交互装置等,创造出动态和沉浸式体验,而传统媒介艺术则多为静态作品,如绘画和雕塑。其次,新媒体艺术常常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观众不仅是观察者,还是作品的一部分,这种互动性使得每次展览都可能产生不同的体验。而传统艺术则通常是以固定的形式呈现,观众的体验相对被动。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地区艺术生态对我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为我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墨画的哲学思想与我的创作理念相契合,使我能够在现代技术中融入这些元素。其次,地区内的艺术社区和观众反馈也促进了我的创作发展,通过与其他艺术家的交流,我能够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
Q:了解到您喜欢在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交叉点上进行探索,请问您是如何定义“交叉点”的呢?
A:我定义“交叉点”为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在这个交叉点上,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体验。例如,在我的作品《彳亍》中,通过数字动画模拟自然流动的过程,我将水墨画的笔触转化为动态的数字表现,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使其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Q:看到您的作品是将中国水墨与现代演算技术结合 请问中国传统艺术为您当下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那些灵感?
A:中国传统艺术为我的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水墨画中的留白技法、笔触流动及其哲学思想影响了我对空间和时间流动性的理解。这些元素在我的动画装置中得到了体现,通过一千个个体在空间中的动态行走,我希望能够传达出一种不断变化、流动不息的美感,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观念。这种结合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现代技术的一种探索。
陈朗丰
创作关键词:
预见未来、随机、视觉变化、算法逻辑
《随机观测(版本0.2--消融的水晶球)》对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的算法逻辑进行了检视和反思。此项目从纪录不同冰球在3小时内的融化开始,持续8天,拍摄了约24小时的冰球融化画面,之后将其转换为原始像素数据以进行进一步计算。融化的冰球象征着未来或许不再需要用于预测的水晶球,同时它也作为一个折射物来延伸相机的镜头改变折射率。《随机观测(版本0.2--消融的水晶球)》利用两条算式,分别代表整体影像的稳定及个体像素自主。算式的灵感来自集合平均和随机过程,计算数据的总平均值并预测每个像素的动量,最终形成两组像素数据和移动图像。当一颗正在融化的冰球被置于黑盒中,在稳定光源的照射下,这一过程会经历多少种视觉变化呢?答案应该是无穷无尽且难以预知。若有一台能够预见未来并展示所有可能性的机器,这个答案就会变得具体。同时,我们又该如何确保机器中数据的自主性呢?
《随机观测 (版本0.2)—消融的水晶球》
尺寸可变
影片、冰、灯光、黑箱
2022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本科生周子菲,A为:艺术家陈朗丰)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一个典型的回答可能是,新媒体展览总是包括屏幕、互动性和技术元素。然而对我个人而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跨学科技能和知识的重视,无论是在艺术作品内部还是外部。这些艺术作品要求观众和艺术家都参与并理解不同的知识领域——不仅仅是艺术鉴赏语境下的艺术知识。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我很幸运有机会在香港学习我的专业——新媒体艺术。在这里,有来自海外的教授和国际化的视野,能够接触到全球的媒体艺术作品和活动。并且我还受益于香港媒体艺术领域专业社群的活跃氛围,能够便捷地获取全球艺术领域的重要信息。
Q:在跨领域合作中,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来实现更好的创作效果?
A:跨领域合作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理解科学知识和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持续学习是关键——艺术家应该理解基本的技术概念,而技术人员应该欣赏艺术的思考过程。通过工作坊或展览找到合适的合作者,建立清晰的沟通,或是加入跨学科社区等,都有利于我们自我提升。
Q:本次展出的作品《随机观测(版本0.2)-消融的水晶球》中消融的过程被您赋予了什么含义呢?
A:在《随机观测(版本0.2)-消融的水晶球》中,消融的过程象征着单个像素的不可预测性和自主性,挑战了传统的图像处理方式。通过平衡稳定性和自主性,它批判了机器学习如何为了效率而牺牲个性,并为不确定的未来和僵化预测系统的瓦解提供了一个隐喻。
Q:在新媒体如此丰富的信息环境中,您是如何从中汲取灵感并进行创作的呢?会不会有时候觉得信息超载反而难以找到切入点?
A:我主要从有深度和前瞻性的科学论文及著作中获得灵感。虽然它们有助于我聚焦,但挑战在于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而非信息的获取,才是驾驭复杂的新媒体领域并创作有意义作品的关键所在。
邓伯轩
创作关键词:
噪音、感知与联想、模拟、象征
《黑噪音(抑制)》旨在探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的感知,试图质疑我们超越基本感官的内在本能。它由两个空气压缩机驱动的两个腔室之间的封闭空气循环系统组成。这种压缩机通常用于空调和制冷系统,在那里它们产生与通过管道和管道的空气压缩有关的白噪音。由于这些真空箱中的媒介(空气)受高度限制,它阻止了声音的传播,制造了一种黑噪声状态。
《黑噪音(抑制)》
装置
150x40x45cm
空气压缩机、亚克力真空箱、隔振垫片、空气压力管道、真空压力表
2023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本科生周子菲,A为:艺术家邓伯轩)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新媒体艺术强调数字视觉呈现,关键词包括沉浸式(immersive)、投影映射(projection mapping)、艺术科技(art tech)等。展览中,常结合数据可视化、多媒体视听、电子操纵。其关键在于:科技装置和观众参与,这与传统艺术不同。传统艺术创作源于艺术家意识,通过个人媒介演绎。新媒体艺术渴求科技,而传统艺术则嵌入材料技术。数字艺术周期较短,如智能手机,而传统艺术则较少受时间限制,能超越时空意义。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我认为这绝对是鼓励某些以资本为主要考虑的艺术实践的因素。举例来说,近年来“艺术科技”(art tech)的出现,让更多的资金集中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上。由于政府等权威机构的推波助澜,这看似是新兴的做法,不仅有利于艺术制作、形式与媒介,也有利于更广泛领域的应用。然而,如果我们回顾艺术史,科技与艺术创作从来没有距离。科技在更新,艺术家也一直将科技当作创作的工具。
Q:“黑噪音”在作品中是如何被具象化或抽象表达的?它代表了什么?
A:“黑噪音”以日常声境为基础,如冷气机空压声,装置以内循环系统呈现,反思现代人对声音的敏感度变化。黑噪音与白噪音对倒,后者为所有频率交杂,前者则隔绝声频,装置自我抑制,空压机在真空箱内循环空气,声音内传,隔绝外界。比起数码媒介,我更关注仿真系统,它依赖物料性质和物理基础,与数码技术相反。仿真系统是对主流的反思,当数码化追求效率时,可能增加危机,使人忘记质感和现实的根本。
Q: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您遇到了哪些挑战和感悟想要分享给公众和艺术界?
A:这件作品处于艺术与科技边缘,需要观众诠释。我的想法虽存在,但观众的接触更重要。我倾向保留抽象特质,使其可被诠释。挑战在于,如何在不透露太多信息的情况下,保持作品边缘性,并让细节引发想象,联系日常。另一活力则是模拟技术,它基于身体质感,需感官察觉,如雕塑般需揣测洞察。这与快餐趋势背道而驰,我时刻提醒自己相信个人触觉。
Q:了解到您经常从社会话题和日常与数字科技的纠缠中汲取灵感和参考,可以谈谈本次展出的作品灵感来源吗?
A:我们感知世界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本体论假设我们通过看到和触摸来肯定事物存在。近年,声音理论也开始出现,我认同声音是“无所不在”(Omnipresent)的。我们用声音感知环境,虽不如其他感官肯定,但它能让我们意识到原始的有形和无形,如风、波浪、噪音,并引发联想。都市化改变了我们日常感知的声音,使我们脱离自然,对与生俱来的敏感度解。这成为我批判日常生活的方法,声音也让我更好地联想到有形事物。
梁以乐
创作关键词:
幻想、家、旅程
《Where Are You Going》这系列作品通过坐在香港的士的情景对那些离开我们的人作出幻想。例如我们会问 : 他们想去哪里 ? 他们想踏上什么样的旅程 ? 他们想找到什么样的爱 ? 或者同一时间,这些坐在的士上的画面也可能是在反射我们想离开过去,想要改变或寻找新机会的欲望。
《Where Are You Going #4》
1920 x 1080px
视觉循环视频
2022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研究生李思雨,A为:艺术家梁以乐)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我认为新媒体艺术和传统媒介艺术各有其优势。传统媒介艺术提供了一种更系统化的方式来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而新媒体艺术则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这些标准,并使艺术创作更具普及性与包容性,赋予每个人创作的能力。例如,数位艺术可以轻松让艺术家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空间性和互动性体验,而不需要耗费过多的实体资源。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我认为,作为一名主要涉足数位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本地的艺术生态对于启发我的创作主题来说影响相对较小。对我而言,香港的艺术圈非常多元化,这确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表达想法的方式。然而,我的艺术更多地来自内省和个人经验,因此我认为我到过的地方(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情感上的)是对我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
Q:在您数位影像的创作过程当中,叙事内容与视觉效果哪个更重要?您是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的?
A:我会更优先考虑叙事内容。我希望能讲述故事,或者创造某些特定的体验和情感。视觉效果更多是辅助叙事内容的一种方式,帮助提升观众的沉浸式体验。
Q:关注到您的作品视角很独特,在汽车内,请问汽车内这一空间对您来说是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A:我对于生命中平凡的小时刻很感兴趣。我常常回顾那些平凡的瞬间,发现它们其实非常珍贵,并会让我反思为什么当时没有好好珍惜它们。以香港的计程车内部视角为例,这是一个我或许多城市人会经历的日常空间,一个让我沉浸在思绪中的地方,同时也是一段旅程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过渡空间。
Q:您的作品是如何通过视觉呈现和技术表达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呢?
A:我尝试以视觉刺激作为引发特定情感的主要方式。例如,使用梦幻般的色彩来将观众带入一种梦境般、带有怀旧感的心境。同时,我的作品以循环动画的形式展出,这让观众能持续体验某个时刻的空间与时间,并唤起他们对于可能希望重温的某些特定时刻的记忆。我对动画作为技术表达特别感兴趣,因为它让我能够操控空间和时间。我认为,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创造了一种真实感的幻象,这种真实感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李熠梅
创作关键词:
实验艺术、超现实主义、城市与个体、压力与挣扎
《城市森林》是一部实验短片,运用了超现实的拍摄手法,试图探索处于城市环境里的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欲望、困境和期望。一个主观视角,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从高楼大厦到地铁隧道,从商场、街道到工地,“我”在不同的场景中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有时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有时是正在聊天的员工,城市是一个森林,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棵树,我们在这里茁壮生长、繁衍、竞争、合作,也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城市森林》3分41秒 影像 2022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本科生周子菲,A为:艺术家李熠梅)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展览形式方面:传统媒介艺术,如绘画和雕塑,展览形式较为固定,依赖特定空间,展示形态静态单一。新媒体艺术则利用数字技术、投影、互动装置等,呈现多样化动态形式。大型投影覆盖展厅,观众移动时感受变化,形成沉浸体验。互动装置鼓励观众参与,触发作品效果,使观众成为展览一部分。新媒体艺术的动态性和参与性与传统艺术的静态性形成对比。
作品特点方面:传统媒介艺术注重材料质感和手工技艺,如油画笔触、木雕纹理,艺术表达更倾向完成态,观众主要进行的是视觉解读。新媒体艺术具科技性和跨媒介性,融合图像、声音、视频等,创造沉浸式环境。虚拟现实作品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作品空间。新媒体艺术传播便捷高效,网络快速传播更新,突破传统艺术实体限制,影响更广泛。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地区艺术对我的创作有着多元的影响,我祖籍在梅州,成长于香港,现求学于重庆,地理环境的跨度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和素材。我会更多的关注地域背后不同的文化精神与特质,塑造多样形式,传达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感悟,促进文化交流。
Q:《城市森林》影片个体在城市中是感到自由还是被束缚?看似无意义的世界里,个体的选择价值何在?
A:影片中,个体看似穿梭于城市,与不同人物互动,实则被重重束缚。快速切换的场景将“我”置于充满压力的都市环境,压迫感限制了内心的自由。与他人的交流并非自主,而是在城市节奏裹挟下被动发生,使“我”经历内心矛盾与迷茫。城市看似提供更多选择,实则以无形枷锁禁锢个体精神。
影片虽无明确剧情,但个体选择具有独特且不可忽视的价值。“我”在互动中做出的反应,是对城市生活本能的回应。每次交流后的情绪变化、行为选择,都是个体在混沌中寻找自我意义的尝试。这些选择虽无法改变整体的迷茫氛围,却是个体在困境中坚守自我意识的微光,是在无序世界里构建个人精神秩序的基石。
Q:影片中“我”的主观视角是否也暗示了“我”是一个被凝视的对象?
A:“我”的主观视角确实暗示了“我”是被凝视的对象。在影片中,“我”在城市场景中的行动与遭遇被全方位展示,观众透过 “我” 的眼睛看城市,同时也在审视“我”的每一个反应。城市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我”既是在其中探索的主角,也是被城市生活规则、文化以及观众目光所审视的客体。这种双重身份使 “我”的主观体验在被关注中更凸显出个体在城市环境下的孤独与脆弱,进一步强化了个体在城市中的困境。
Q:影片是否通过营造梦幻般的氛围,展现了一种对理想社会或乌托邦的幻想?
A:影片营造的梦幻氛围并非展现对理想社会或乌托邦的幻想。相反,它是对现实城市困境的一种超现实折射。象征性的图像和声音构建的梦幻感,是将城市生活中难以言表的压力、迷茫等情绪具象化,是把城市的复杂与荒诞进行放大和扭曲呈现。这种氛围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现实城市的非理想状态,是对城市病的艺术化揭示。
Q:作品中展示的城市压力、欲望和迷茫是否具有普适性?如何让这种带有特定城市体验的短片,能够在新媒体时代下跨越地域限制,引起更广泛观众的共鸣?
A:作品中展示的城市压力、欲望和迷茫具有一定普适性。在全球化进程下,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竞争、物质诱惑、精神空虚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于各个城市。短片在新媒体时代跨越地域限制引发共鸣,传播中强化情感核心,结合简洁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解读,引导观众理解影片象征元素背后的共通情感,以互动话题、短视频片段传播等形式,激发观众分享自身经历,从而打破地域壁垒,让更多人在影片中找到自身城市生活的影子,引发深度情感共鸣。
PRS工作坊
创作关键词:
现代艺术科技、传统文化、沉浸式环境、视频艺术
《双龙戏珠》
双龙于城市生长,展现出两种不同的力量。一方是由自然而生且神秘的生命力量。另一方则是现代艺术科技的创造力,这两种力量的碰撞,也代表着传统与现代的揉合与冲击。现代科技的发展必须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互结合,才能以艺术创造出更美好的将来,仿如淳风沕穆之出,鸿恩滂洋。
《双龙戏珠》
2分47秒
立体特效动面视频
2024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本科生周子菲,A为:艺术家PRS工作坊)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新媒体”这个词,至少在西方是一个复杂的术语。它经常被用来指还没有自己名字的新艺术形式,但这让它成为一个有趣的地方,可以玩和尝试新鲜的想法。在每一个领域,要想变得伟大都需要很多时间,多年之后,你可能永远无法达到100多年前某人的地位。但在新媒体中,你只需要尝试一些以前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我总是被白南准吸引,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玩的,充满活力的,我认为这只有在新媒体上才能实现——一种对艺术可以是什么的探索。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中国目前是创新艺术的中心,在我看来,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是这样。西方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从齐雷的爆发力的行为艺术,坐在巨大的冰块上几个小时创作艺术,到孙原和彭禹的“文明柱”,这是一种本能的、强烈的人体脂肪塔,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似乎没有边界,把艺术的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地方。我想象这个作品能成为一个有趣又疯狂的故事的背景,最初想法是一个传统的叙事电影,过程中幸运收到深圳何香凝美术馆(HQB Museum)的请求和启发,于是在保留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改变了形式。如果我不提及我们这个由主要由中国(大陆和香港)艺术家组成的小团队,那就太不合适了,他们为此项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Q:您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在地性街景,如霓虹灯、高楼大厦、港口,他们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与在地(site-specificity)间如何构建良好的关系呢?
A:艺术与它试图表现的指涉物之间的动态是相当多变的。我们团队选择的方法是想象香港所在大湾区的未来世界。实际的建筑、街道、标志和港口都是在一个被人类负面环境影响破坏的破碎世界中想象出来的。艺术家眼中可以有无数个世界,但真正的真相掌握在观众手中。观众是将我们的装置连接到特定地点的粘合剂,并帮助扩展作品背后的神话,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
Q:在您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运用和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
A:这种用技术可行性来考虑我们的愿景的微妙平衡似乎永远不会在新媒体或数字媒体中结束。“艺术挑战技术,技术激发艺术。”换句话说,当你把你的想法实现的过程中,事情会发生变化,当你开始探索你决定使用的技术时,一个新的想法就会出现。沉浸式环境很有趣,它类似于走进VR。我们很有信心这能成功,因为好主意就是好主意,这个故事会吸引观众。于是我们提出:与其让观众在观看一部跟随巨龙每一个动作、飞过城市、体验所有动作角落的电影,不如让观众站在摩天大楼的顶端眺望城市,一场神一般的人物之间的重大战斗就在他们眼前展开。现在我们摆脱了观众可能会有的任何问题,我们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世界,任何运动都将是他们自己在这个空间里行走。这个想法只能从技术上的限制中实现,但却成为了这件艺术品的最佳特征之一。
Q:您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当今时代的特点和精神?怎样捕捉并转化当下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变化为创作元素和主题?
A:这是团队多方努力的结果。这包括我们使用相关和前沿内容、技术、主题等的方向。重要的是要记住,当使用尖端技术时,主题和设计会很快失去新鲜感。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不仅要支持香港的年轻艺术家和本地艺术家,还要尽可能地支持大湾区的艺术家,并保持开放的沟通。我总是会问我们的团队,我们做的东西看起来是否不错,或者他们是否觉得我们遗漏了什么。这会给他们一种对作品的主人翁感,并让我们的作品对年轻观众保持吸引力和趣味性。
终 审:何桂彦
复 审:李 芳
初 审:李新颖
编 辑:李呢喃
采访与文字整理:周子菲、李思雨
排 版:曾雨馨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参观费用:免 费
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官方网站:https://www.scfai.edu.cn/museum/
服务热线:1778408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