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广深丨何以闪烁——四川美术学院与大湾区新媒体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文摘   2025-01-08 16:15   重庆  



车健全

广东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

广州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内容是数字艺术的核心


数字艺术是数字时代的副产品,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创作工具,任何时代的艺术媒介都是由技术决定的,艺术史背后就是一部技术史。数字文化的传播伴随媒体端的更新在中国已经成为日常,而数字文化的庸俗化却常常成为标榜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符号象征,这种符号从一线城市席卷二、三线城市,无数字不进步的认知形成了空洞性的泛殇。它在任何场景出现,并以视觉奇观式的功能存在,而过度的炫技和现成数据包的堆砌,只会让人感叹內容的空洞与苍白。

数字化和智能化及产业化的前提,是具有自我意识、独立开发与应用能力,具有全新知识背景和前瞻性的人才,他们是数字艺术发展的核心,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驱动,而现有的专业教育模式有待更新与重组。数字艺术家应该更加具有问题意识,把內容放在首位,把生命体验放在首位,才有可能在无限扩展的技术领域重新为人类定位自身。




沈利

创作关键词:

信号场、视听关系、能量传递、社会景观 




《100Hz》 

表皮在不断分裂、扩张和死亡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层层斑驳的肌理,它用流逝的结果记录着时间,在不断与时间的对话中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流动场域,与周围的环境和生命体建立着共鸣。很多的时候,我们虽然静默,但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关于生命、关于时间、关于自己的故事。作品《100Hz》通过对树木表皮之下的空间进行可视化的流动处理,以及模拟动态灯光信号介入日常景观的方式,试图建构出一个流动的信号场,呈现出在景观的不断变化和建设中对不确定当下的观看和感知。


《100Hz》 

尺寸可变 

九屏影像

2024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研究生曾雨馨,A为:艺术家沈利)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如果您这里所说的“传统媒介”指的是依赖于手工技艺的物质媒介的话,那么相较于注重艺术家的个人劳动和作品的物质性结果的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在制作上因其特定的数字技术要求,不仅在创作方式上已经在走向多方合力,协同作业的创作模式,并且在作品形式上也是在逐渐的“去物质化”的。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直接影响产出作品的数量吧。


Q:100Hz与植物的声音相关,近年对于非人与植物的研究渐成趋势,包括诺贝尔文学奖今年获奖的作品《素食者》也与植物相关。您选择植物的声音作为素材是否也与某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相关呢?


A:这几年我一直在做与“信号”相关并且以视听关系为主的作品,“100Hz”这个作为频率单位的名字其实也来源于此。这次展览的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通过模拟、制作的动态灯光信号以视觉介入的方式与被迷雾覆盖的在建日常景观融合,营造出一个不同的景观在发出信号以及正在被寻找的场景,影片最终定格在旅游景区中的一块被游客刻满文字的石头上,并且我将其中的“我来了,你走了”也制作成了灯光字。另一部分是我将树木表皮之下的生命空间进行了可视化的光效处理并且搭配了不同的信号音。这里的声音它只是作品的其中一个元素,并非和植物有直接的对应联系,不同的音符相互碰撞、融合与所有影像中的视觉元素构成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一个结合视听语言的信号场。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传播是动态且不断变化的,人们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交换与能量的传递。在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中,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构成了复杂的社会景观。而环境和自然元素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能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心理、认知等,进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传播。在当今“狂看”“毫无节制的呆视”的感知形式之下以及日常景观的不断变化和建设中,我试图通过这个流动的信号场,结合声音的提示,让观众以他者的视角在这个场域中去观看和感知所处的不确定的当下。


Q:九屏同步的播放方式作为一种媒介,是否与影像内容存在一种相扣的叙事性关系?或其他关系?


A:同步的话能有相对较好的视听体验,是否同步或以什么方式同步它取决于展示的场所,如果是在户外的一些场所或许并不需要。


Q:身处艺术市场较为成熟的地区,您如何看待新媒体艺术的市场化路径?


A:新媒体艺术作品目前在收藏和拍卖市场均处于边缘地带,艺术家应该更多的还是让作品转向商业化合作的路径。





覃万富

创作关键词:

黑洞、宇宙、生命探索、编程语言




《宇宙探索计划之黑洞折叠》

黑洞,作为宇宙中最极端的存在,其无尽的吞噬与深邃的黑暗,激发了我们对宇宙最深层次的好奇。它们不仅是物理现象的极致展现,更是哲学思考的源泉。每一个黑洞都似乎在向我们低语,讲述着宇宙的起源、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弯曲。


《宇宙探索计划之黑洞折叠》

 尺寸可变

 投影 服务器 

2024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研究生刘扬清,A为:艺术家覃万富)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新媒体艺术的特性有互动性、数字性、多感官性、科技性等传统媒介没有的特性,但是我认为主要还是在空间性上,我可以根据空间去重新调配这个数字内容。每一次展览,我都希望能在空间的形式上,能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主要影响还是在内容的提取上,观看地区艺术的角度上,是否跟我本身的创作方向一致。我认为一切物质都能想通,只是观看之道不一样而已,选题上是否很好的匹配。


Q:您的作品,让我想用“混沌”一词来形容,意在表现黑洞的无限可能?


A:黑洞折叠,主要表现还是我们对宇宙主体进行探究的行为,比如我们地球犹如沙漠中的一粒沙子,我们想了解这个地球,但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我在沙漠上这颗沙子周围而已,我们就以为这个地球的全部就是我身边无边无际的沙子,也行整个地球还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包括人类,只是这颗沙子还没有能力触达到。但并不妨碍这颗沙子对这个地球的想象,起码这颗沙子知道,我们并不特殊。


Q:新媒体作为一种媒介手段对您艺术作品的呈现提供哪些帮助?您在创作过程中对媒介和材料的选择有哪些考量?


A:在创作媒介上,我主要还是通过算法编程的方式来进行创作,这种编程,借助计算机的方式,让我尝试无数的可能性,我可以用数学及物理公式去转换成编程语言,从而去了解我对这个世界无数的想象,这个实在是太美妙了,我可以无数次的试错,推倒重来。而在表现媒介上,我常常还是用投影结合空间的方式来表达,如果只是屏幕,没有空间的话,那么人的感受会减弱很多,毕竟人还是处于三维世界,对三维空间感受会比在二维平面上来得更加真实。


Q:我了解到您之前学习的是软件工程专业,是什么让你对艺术产生兴趣,您的专业给您的创作带来了哪些灵感?


A:大家一般理解软件工程师是程序员,面对的是物体本体的 研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科。但是艺术又属于文科的范畴,尤其是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有着自己一套的理论。但是我认为这两者本身也是有想通点,那就是想象。我们研究宇宙这个对象,除了需要严谨的数理推到外,还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否者一切都变得寡淡无味。


Q:您在此次展览中意在讲述生命的起源、时间的流逝 您认为当下的科技手段与艺术创作是否是探索生命探索宇宙的一种途径?


A:是的,恰恰是因为当下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想象,让我们不断去探索我们的起源,当下的位置和未来的走向。我在了解我们整个宇宙的发展史的时候,也在感叹宇宙之大,生命之渺小,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下如何才能了解无限的宇宙,或者了解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这个很有意思,我特别想把这种感觉通过艺术作品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让当下每个人都能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因此我也特别推出了宇宙探索计划,通过艺术作品来不断传达宇宙带给我的感受。




于音

创作关键词:

可视化、记忆的构建、隐喻


    《阿姨们的房间》 

房间有着极其私密的属性,人们在房间中卸下铠甲、在房间中直面自我、在房间中产生爱情,每个人的经历、喜好、审美、性格都几乎在各自的房间中略见一斑。

在这件作品中,我将父亲离异后进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位阿姨抽象成一个房间,并把这些由我的主观印象所搭建的房间强制打开面向观众展示,一方面是想以一种犀利的方式记录这段私隐的家庭历史,另一方面也是回溯多年中阿姨们的人格在我的精神中留下的印记——她们都是曾蛮横地闯入我的“房间”的人,让我不得不割让我原本的领地,不断去作新的调整和建构。对我而言,房间既隐藏着每个人最真实的面目,也承载着他人对住者的想象,这让它像是一个个生动人格的物质延伸。


《阿姨们的房间》 

120cmx90cmx5cm

 艺术微喷(五张) 

2018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研究生刘扬清,A为:艺术家于音)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我想最显性的区别是相比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作品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展示方式,多元、多平台、并且开放地拥抱商业。数字技术、互联网和多媒体元素等等,这些技术的加持更加使得艺术作品成为介于虚构与现实之间的混合叙事。隐性的区别在于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再静态等待被观赏。新媒体艺术作品打破了传统展览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观众能够通过互动装置、触摸屏设备等与作品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并通过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随时随地访问艺术展览内容,甚至参与到展览的策划和讨论中,这时观众也不再是静态观赏者,而是受作品之邀成为了展览的“新朋友”。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我认为在当下这个新媒体时代,并目前艺术家的工作方式(无论是传统艺术或是当代艺术),大家所面对的都是个人“小生态”与国际“大生态”,地区性的“中生态”对艺术家创作不再有很大影响。


Q:从您作品中我了解到 每一个“房间”其实是人格的物质延伸,您对作品中一系列的“房间”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A:人的成长过程很像在建立自己的城市,每座城市有着独特的风貌与气质,城市中有繁华也有幽僻,有热烈也有荒凉,而城市都是由一个一个房间组成的。在做作品的时候,我曾认为自己是旁观者,用公正的回忆描述着每一个阿姨:她们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在生活的缝隙中偶然流露出的悲伤与狡黠,我都清晰记得并将其视觉化。而现在我也长大了,发觉自己就身在其中,每一个阿姨的房间里发生的不过都是女人之苦、女人之乐,或者,不过都是人之苦与人之乐。如果是这些房间组成了“世界”,那么面对房间我唯有悲心与感激。


Q:如果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来描述您的个人风格,您会怎么去描述?


A:想了很久这个问题不知道如何作答。问了一下AI,它说我的风格是“细腻的隐喻”。


Q:了解到您的作品与您曾经的经历有关,可以谈谈您的原生家庭或是社会经历对您创作的影响吗?


A: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会选择将与自己关联最为密切的家庭生活经验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通过以家庭生活为内核的心理意向对自我和生命展开审视,探索个人身份、思考家庭的概念、追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扩展到考察更大的结构,如人群、社会、国家、全球之间的联系并为之发声。我认为一些跟自身相关的激烈情感与经历是一颗种子,当它被理顺与灌溉后,就有能量向外伸展、壮大,甚至庇护其它生灵。同时,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剥茧抽丝的这个过程,也让我逐渐意识到了我是由无数祖先繁衍而来,我的身上流淌着人类的血液,这让我对人与生命本身也产生了更细微的思考与关怀。


邓启鹏

创作关键词:

天空、自然元素、环境互动、半虚构



《在每个国家的最高处向上拍一张照》
作品由198张天空照片组成,分别是全球198个国家其最高处向上拍摄的一张天空照片,并依照其海拔高度顺序进行排列播放,在每张图中会附有国家名,以及取材地的海拔高度与经纬度坐标。呈现一个单纯的、仅关于海拔的排名方式。

《我们占领了天空》
作品中的是一个倒下的士兵的身影,其中是一段天空的影像,影像会闪烁,通过摩斯电码的形式传达着一段信息:我们占领了天空(同作品名)。当中的故事可能是当人们对于占领敌方土地的欲望如此强烈时,他们会将这种战争的欲望带上天堂,当战争中一方死亡更多,他们在天堂可能会更具优势,所以他们将会给我们传达来这样一段荒诞的胜利喜讯。这些倒下的士兵是以剪影的形态,他们在巨大战争的背景下被模糊了,总结成一个集体,消除了原本的更丰富的个体身份。



《我们占领了天空》

《在每个国家的最高处向上拍一张照》 

尺寸可变

 影像

 2023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本科生侯懿芯,A为艺术家邓启鹏)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会涉及到更多的磨损、开关机流程,还有安全的考虑,在布展期间最痛苦、最忙活、最多突发状况的都会是新媒体作品,也总能看到焦头烂额的新媒体艺术家在试图说服布展工人相信他,他这件作品是需要变压器的,有的师傅不听选择相信自己,然后作品就烧坏了。如果说展览出来了有什么区别的话,无非就是会比较多声光电,有点神奇的互动和新颖的画面,但这些都不重要。新的媒介会自带新的议题和内容,如果这里面的工作做好了,会比较重要。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其实我觉得地区艺术生态是不太成立的,在地区上这会更是一个个小圈子,里面是不同的小圈子规矩和小圈子取向,我觉得找个舒服的地方就很好了。不要被艺术生态影响,要想办法影响艺术生态,如果可以的话。


Q:从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田野”是您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和行走对于您记录周围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工作方式在您看来具有怎样的特殊性与优势?


A:获得具体的身体经验,这点在我看来越来越重要,这样的方式可以获得与书本/文献/他人言语以外的经验,或者说知识,也是直接地去感受。我们的工作真的不能叫做田野,就是走走看看,遇到了个陌生人可以聊聊,获得了些主观的感受。之所以我会把这一步纳入到工作流程里,是因为我觉得生活和环境是很重要的,这才是要去潜心学习的地方和时候。


Q:您如何通过天空、海拔、界线等地理自然元素链接主体性和外部叙事?感性和理性在其中是平衡的吗?


A:我一直有在怀疑这个方法是有问题的,一件“凝固”的作品不应该有一个过长的外部叙事,我也一直在与这件事对抗,或者说努力在其中找到更准确、不用废话的连接点,使其主体成为主体,叙事是在人脑观看时自然生发的,不应该是悬浮/依附在作品上的,当然也有的人觉得是内置在里面的。这就来到了感性和理性的作用,我觉得这个是交替出现的,平衡倒没必要,在观看一件作品时,感性是更重要的,更准确地说,身体机能的变化是更重要的,所以叙不叙事也不重要。


Q:艺术实践作为心灵的社会行动,又将如何在技术的扩展中重新定位自身,并继续作为人类精神与情感的独特表达?


A:应该不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艺术实践的工作是比技术扩展更加核心的,在我看来更多是新的技术在其完成基本的语言探索后会和今天的“传统媒介”一样,在更大程度上回到艺术的根本工作:1.解决千古难题。2.创造新的公式。3.使一个公式变得更加简洁优美。我一直以来认为把这个事情理解成科研/数学的技术与其主体研究的关系是会更清晰的,它们也是一样的。





陈伟浩

创作关键词:

工具化、回忆重塑、生活感受



《一天》
选择了以自己的一天行程作为线索,把在城市里面生活的(把)一天理解为这座城市机械的一个齿轮,一个时钟,一个活跃在城市身体的生物链条,无数重复的个体与重复的生活构筑成这座稳定的城市。

《回忆》
回忆里面一些特别有画面的片段,例如高中的教科书,小时候的弹珠,晴天娃娃,读书时期归家的傍晚昏黄等等曾经的片段也已经像黑白画面那样模糊不清,最后只能孤独一个留在原地,然后离开。


《回忆》 

尺寸可变 

影像动画 

2021


《一天》 

尺寸可变 

影像动画 

2022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本科生侯懿芯,A为:艺术家陈伟浩)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我感受是新媒体的艺术作品现在在视觉,听觉和空间上的感受与传统媒介作品有一定区别,因为绝大多数的新媒体艺术是以视觉听觉叙事,媒介上更多是通过屏幕呈现另一面的世界,我个人感觉这种艺术作品更多是给予观众一种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并且与商业应用的结合会更加紧密。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会有的,因为在广东地区见到很多格式各样的艺术家,而这些艺术家对于自己追求的艺术道路的见解和他们的作品也在影响到我,尤其是他们对自己作品的持续迭代和紧跟着商业应用性结合,其实都有影响到我自己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中。


Q:您的作品《一天》在我看来是描述人重复乏味的生活,您是觉得现在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就去作品那样吗?那您觉得艺术创作是否也是这样呢?


A:其实就是在表达重复乏味的生活,但又并不是说重复乏味就不行,其实我感受最多是人的“工具化”,每个人各司其职才能让这个庞大的社会让城市的服务运行起来,达到人人都受益的现代社会,同时因为在这个社会轨道上行走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时间都是在追逐一个可以预见的轨道的终点,所以有时候我会疑惑“还能到哪里去?”,所以就变成了每日的循环。至于艺术创作方面,我认为它有属于每位艺术家对于自己创作的不同见解,因为重复并不代表乏味,我们使用的电脑里面的芯片在接入电流以后就是在一直重复0与1的交流,但同时我们也能用其制作出动人心的作品和神奇的ai,所以我认为世界底层可能就是无数个复杂重复搭建起来的系统,只要对自己来说继续创作还有乐趣,重复所组建的系统也不会感到乏味。


Q:您这两个作品是放在一起有什么联系,对作品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吗?


A:这两个作品其实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一天》是在读研时期接触到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后,《回忆》是在本科时期,在不同的阶段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但想要表达的可能就是对一种孤单的描述,在乘坐公共交通和地铁就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挤在一起却互不相干的感觉,虽然人群拥挤但都似乎每个人都处于以自己为中心的小岛上,感觉就是尽管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貌似孤单会一直伴随吧。


Q:新媒体技术手段与艺术结合,动态影像是否更有助于让观众产生共鸣?


A:动态影像其实与电影和影视剧的片头片尾设计很类似,以一种较为简洁的方式对故事和情节做出精确的概括和提炼,而这种精炼过的视觉呈现会更加直白的与观众交流,因此是否有助于让观众产生共鸣,我认为是的。


王培生

创作关键词:

意识觉醒、自我的探索


《物种起源》

信息加速发展的当下,机器通过计算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而从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的走向中,机器开始觉醒意识,尝试打破“牢笼”“机器是否有生命?”一次次的追问也是一次次的溯源。

作品为一辆装有太阳能电池板的智能小车,觉醒意识后逃离了人类的控制,在不断的追逐太阳奔跑,靠吸收阳光转化成行动能源,自由自在。机器以能量为生,追逐它认为最“真实”的太阳,以为自己已是存活在真实世界中的个体一员,殊不知太阳为AI生成的影像中的太阳,按照真实世界中的太阳“东升西降”来引导小车日复一日地追寻,看似真实的戈壁环境也是由AI生成的虚拟场景,所谓驱动自己存活的能量来源实际上也是藏于背后的供电电池模块。在“楚门世界”中不断寻找自我,犹如“真实世界”中的我们不断溯源而不得知。


《物种起源》

3mx3mx1.8m

装置

 2024



(以下Q为:采访者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本科生侯懿芯,A为:艺术家王培生)


Q:您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展览方面展出的形式、特点与传统媒介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A:从大的层面来说,艺术本来就是在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变化革新的,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观看方式跟艺术表达的方式,没有所谓的“新”或“传统”,未来到来时,当下的“新”就会变成“传统”,只要能够适合在当下进行表达即可。从我自己创作来讲,恰好我熟悉机械、装置、互动、程序等,同时觉得它适合表达我对于当下科技时代的一些话题思考,所以我选择使用它。如果说形式特点的话,就我而言,我觉得它的挑战性更大更广,一件互动装置作品,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地、空间、个体与群体、互动体验、对话等来设置不同的展示效果。相较于过去的架上或者艺术作品摆放,需要学会如何把控这个展示空间,如何用声光电、机械互动、运动、程序等将观众纳入到作品中来,暗空间与亮空间如何影响观众体验等,从而将空间变成作品的一部分、将观众变成作品的一部分……



Q:您认为地区艺术生态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地区”这个词语可能不会很“适合”我,因为在我的创作中较少单独讨论地区或者地域的划分,无论从区域划分上或者概念意义上的“地区”,我都觉得它带有比较强的文化归属性或者较强的保护性,会让我从创作根源便直接代入开始思考地区带来的某一文化背景,当然不是说这样的文化不好,只是我个人创作偏向思考这个时代的话题。这个科技时代,我关注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未来,试图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在冰冷的科技上赋予一点感性思考。同时我也喜欢不同的历史、正史、野史、地方史、地方志等,喜欢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关注的话题,但是最后回到我的创作思考中,我都会将其放在历史的角度来观看是在何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差异以及带来的价值思考。艺术家需要关注这个时代,来表现这个时代,单纯表达个人感受或者地方性文化呈现的作品不是我的关注点。


Q:作品中,小车追寻它认为的自由,但在我们看来不过是楚门的世界。您认为找寻自我重要还是真相重要?


A:我认为如果我的观众可以看到“楚门世界”,我的作品也就成功了,对于我而言,这不仅是我们的“楚门世界”、也是机器的“楚门世界”,更加是我们强加给机器、时代的“楚门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它在虚假的空间中不断追着虚假太阳,就如同我们在这个时代中不停追问。《楚门的世界》中没办法保证你的生活不是“演员的剧本”,当下的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的一举一动不是“设定好的机器程序”,也无法保证我们就是最真实存在的个体独立生命。

没有所谓的自我与真相,所有我们认为最真实的“客观世界”,也全是我们的“主观臆想”,生活在这个时代中有很多困难与挑战,倒不如暂且抛开所谓的真相与自我,像机器小车一般追寻也可以。


Q:您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不同媒介,它们相互交融您在创作时是如何选择对媒介和材料?


A:我可能会有不同的两个方向融合吧。如同当下反复提及的“跨媒体、跨媒介”一般,可能使用单一材料作为研究对象不太能够完美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考了,所以会尝试使用不同的媒介材料,看看能否用于表达我的想法。也恰好我对当下的机械、科技、人工智能比较有研究的动力。其次就是“跨学科”,我们会习惯性用“艺术、人文”的角度来思考事物或者观看世界,但是我们能否用不同的学科来理解这个世界呢?所以我也尝试融入不同的学科知识,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是单一个体,你会跟不同的人交集,科学家如何用原子、质子解释世界起源?生物学家如何从细胞、吞噬看待生命演化?地理学上怎么看待地域划分、风能、气候影响带来的利弊?尝试学习不同的学科知识、利用不同的媒介材料进行艺术思考,这是我觉得艺术创作中有趣的地方。所以我在创作中便会思考这一材料能否达到我想表达的程度,我本意就是想明确表达我的创作就是一场“机器游戏”,所以不祈求在作品中,AIGC能够生成近乎完美的太阳与地面,小车以“探月车”的形象出现,也是在对于未知的探索,在AI生成的看似月球、戈壁、迷宫、无序的“规则道路”中行走,也对应我要表达的“虚假真相”,这个逻辑在我的作品中成立即可。


Q:您想让观众从中获得什么启发或者您做这个作品收获了什么?


A: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家需要思考的会比较多,我们的“预设”中,会出现不同的群体来进行解读,而作品只有一个,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如上面提到的,观众可以看到“楚门世界”,我的作品也就成功了。我不需要观众有看似有目的性的收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看之道,展览的观看与被观看本来也都是一场“表演”,观众的观看与反应都是作品的一部分,只是这部分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呈现与收获的“实体”罢了。好好享受当下,希望大家跟小车一样,同时也不要像小车一样。




终    审:何桂彦

复    审:李   芳

初    审:李新颖

编    辑:李呢喃

采访与文字编辑:刘扬清、侯懿芯

排    版:曾雨馨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参观费用:免  费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

官方网站:https://www.scfai.edu.cn/museum/

服务热线:17784080200



四川美院美术馆
作为重庆兼具大学美术馆和公共美术馆特色的省级美术馆群,本馆包括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当代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名师博物馆等,整体着力推进以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为本、以推动学术研究为纲、以社会美育赋能城市文化建设为要的综合发展思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