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共生——2024-2025年度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系列交流会”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分别于10月29日、11月5日以及11月12 日下午在虎溪公社 A5-14举行,本次交流活动以“青年艺术30问”为题,开启了第一次面对面的艺术交流。
“互联·共生”系列交流会是贯穿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的创作分享活动,希望通过驻留艺术家、策展人之间的分享彼此的创作经验与思考路径,带来不同艺术思想的碰撞与交织,激发艺术创作与知识生产的更多可能性。通过一系列的交流与互动,构筑一个自由但紧密的艺术共同体,促进驻留艺术家、策展人的之间共同成长。
2024-2025年度的“青年艺术30问”交流活动分为“流动界面”、“重塑感知”与“边界游移”三场进行。在活动现场,每位艺术家、策展人分享一个目前创作阶段的核心艺术关键词和一个最为关注的艺术问题,以30个关键词和问题为出发点,分享自己的创作路径、策展方法及驻留期间的创作或策展构想。
现场照片
主办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项目总策划
何桂彦|李 芳
学术支持
宁 佳
项目策划
李新颖|李 瀚
项目助理
黄 洁|张馨尹|杜佳岚
当下,身体不再仅是生理存在,它承载着性别、权力、社会认同等文化意涵,既是个体独立性的体现,也是社会和科技环境中的互动结果。异化的身体是我的创作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我用身体感知来一遍遍确认自我的身份。
《相册系列03》 木板上树脂、丙烯 20x20x3cm 2022
宇宙是能量的复制粘贴、连接融合和循环往复。我的作品通过述说数字图像的语言来召唤那些微观的神秘世界。
《声音(黄)》虚拟现实体验 循环 4分钟 2023-2024
我不喜把问题讲述得过于深沉,简单怪异的元素符号就足以自洽。
《101夜》 综合材料 21x30cm x100 2024
我希望我的东西不是现存艺术语境下的幼苗,不仅只是从一种潮流下去建立,而是从当下生存体系下的差异中完成对自我的解放,这个体系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在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不断指向人的自觉,形成一种模糊表达或者放弃表达的状态。
《痴人说梦》塑料板上综合材料 45x35cm 2022
我关注制作的整个过程以及工作方法,试图通过确立一套工作方法去替代传统意义上“绘画性”的考究,通过“摹仿”生活中的元素和某种职业的工作方法来进行操作,以此回归大漆这种材料最原初以及生活化的用途。
《黑尘-永固08》大漆 120x120x14cm 2023
木刻版画在当今主流媒介和艺术市场不断变革的碰撞之下,仍然具有其本身不可替代的光辉价值和稳固地位,其创作过程和作品展现方式都令它的魅力在古今千年的时光中带有不可磨灭的永恒性,而这也正是我选择木刻版画这一艺术语言作为创作的本质内核。
《花光焰火2》黑白木刻 50x90cm 2024
我希望放大碎片记忆,模糊生活细节,发现微小生活的诗意与属于个体的情绪。
《你喜欢黑夜还是白天?》系列1 布面油画 100x80cm 2023
自由,是生命最美的姿态。我想以其奇特的视觉语言,通过对比与象征,将现实与超现实巧妙融合,传递出一种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力量,表达出对个体自由与精神自由的深刻关怀,揭示现代社会中自由与束缚的复杂关系。
《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季的一天》布面油画 210x126cm 2024
我试图去描绘一种精神之中的形象。它是意志游离时的回响,也是矛盾情愫中的怜悯。
《迎面的惊喜》 布面丙烯 120×85cm×2 2022
在如今的架上绘画实践与研究中,将某种媒材孤立地进行研究已经难以适应绘画艺术日新月异的演进,我希望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不依赖于现有的视觉经验,探索版画技法与架上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与呈现上的结合,探索自身的创作在今天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更多可能性。
《博物馆奇妙夜》布面丙烯 油彩 160x200cm 2021
人工智能艺术推动了我们对创造力的重新理解,创作方式从人机协助模式到机器自主创造,随之促成了新型创作主体的出现,或许也正预示着在未来,人工智能会重塑社会关系,演绎为人类与机器的共同进化。
《奇点弈识》 投影装置 3x3m 2024
城市对一切万物的集聚可谓之混凝。城市如何说服土地背叛原野,被遗忘被报废的建筑又怎样加入另一场缓慢的聚合……我幻觉,在无尽的墙壁尽头,有风和叶织出的网络,暗中牵住所有对虚空半握的手。
《LINE01》单频影像 1080p 彩色 立体声 11'30'' 2021
基于社会性艺术的学科背景,我常常思考如何通过声音与语言的交织,处理调查所得的资料和文献。一些常见的人、事、物往往反映人们最真实的生活,我探索如何处理它们,如何构建回忆,如何在有限的时空中用声音资料再造公共空间。
《超级蜂巢》纸板箱 多屏影像 机械装置 2x2x3.5m 2024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切片式观察,我隐约感觉到在历史进程的内部有一种推力,也有一种阻力,在这对矛盾的力量之间似乎有一种隐秘的联结。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我试图通过装置的方式来触碰这种联结。
《莱卡》系列-《盐碱滩上的育婴》装置 尺寸可变 2022
我希望重新思考和定义叙事的意义,探索如何将叙事与新兴技术结合起来,在沉浸式和互动式叙事方面建立令人兴奋的新范式。
《Tian Di Xuan Huang》沉浸式交互体验空间 尺寸可变 2021
艺术史中对女性的描绘往往局限于男性的凝视,将她们简化为审美符号或社会表征,而忽视了她们的多样性和主体性。通过挪用和改造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女性肖像,我试图批判性地重新审视艺术中对女性的传统刻板印象,并探索当代语境下女性身份的多样化表达。
《远离的切近》布面综合 158x178cm 2024
艺术没有秘诀,就是真实真诚地生活,感受真实,如实表达自我;做艺术真诚,要从真诚地生活开始,不造作,不自欺欺人;不管做什么,只要是真实真诚地生活就好了,真实且平凡朴素。
《天亮了》香樟木 尺寸不等
55×45×180cm 2024
叙事性雕塑创作往往伴随着宗教、文学等有相当长久的历史发展轨迹,并肩负着记录、传播文化等功能,但伴随着现当代艺术语言的转向,材料、观念对整个艺术创作形式和方法的冲击,使得传统的雕塑语言陷入困顿。但不得不承认,叙事仍然是雕塑表达中最易于让人接收且极具影响力的方式。我着重想探讨在当代语境下,叙事性雕塑该如何重新出发,以及产生何种意义?
《烈火英雄—龙麻子 》柏木 160×70×160 cm
2024
有一天我打开手机,突然觉得这个世界疯了,自媒体平台上人才辈出,他们想象力爆棚,正像普通人看待艺术家的样子,作为十年美院人,有时候我觉得或许他们更艺术。生活、生存、想象力、他们的个人经验、感悟,难道这不是真正的艺术吗?艺术与日常生活还有边界吗?
《川美我走了》玻璃钢 240×255×40cm 2024
艺术作品往往就是艺术家表达自我的一个重要载体。我希望把内心深处那些复杂的情感、对自身身份的思索、珍贵的记忆片段,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等,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让观众能够从中发现我的精神世界,产生更广泛的共鸣。
《长江计划—长江玉》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1
我希望探索西方传统绘画语言在当代艺术创作里的转化与创新路径,以当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作为核心创作主题,借助绘画创作手段呈现现代社会里人的生存情感状态,并深入探讨人与技术理性的相互关系。
《丘比特的召唤》木板综合材料 200x200cm 2023
我们是现实的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面临的是现实的一切,运用着现实的材料创作给现实的人去观看,没有什么理由不去用现实当作创作思考的主要辩题。
《何以群生》综合绘画 235 x135cm 2023
在作品题材和内容上我尽可能地去表现出我的精神世界或者对于某种事物的幻想,在创作方式和画面图像的处理上我尽可能地去表现出一种舞台戏剧性,让观众与作品产生共鸣,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故事与情感。
《迷失在梦的边缘》布面油画 170cm×200cm 2024
“临时性”需要从容地调动画者身体的真实知觉,如此绘画更容易成为鲜活的动作痕迹和灵动的信息编排。
《可是妈妈,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布面综合材料 尺寸不等 2024
我想要通过观察与挖掘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被注意的记忆、习惯、仪式,去揭示人们在经历中感知真实时的情境。用作品去表达、呈现、提出疑问,并且与不同的个体之间彼此相互关联。
《恻隐之心》纸本综合 38.2x57.5cm 2024
我想探寻自己对于生活里人际交往中无法言说的感受如何转换为可视的物象,同时通过作品能和有同样感受的观者共享我的个人视野。视野角度与所选择表达的物象是个人的,但感受可以共情。我希望利用作品与人交流,实现言语无法表达的内容,让彼此间的关系更亲近。
《离火》67×85cm 纸本设色 2024
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水墨如何突破地域性与民族性的限制,通过对空间与文化的共融性探索,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艺术语汇,并在作品中构建不同文化之碰撞与交融,实现传统媒材的当代性重塑?
《激湍·迂邃》绢本设色 70×70cm 2019
制版的必要性是什么呢?是我时常会思考的问题。当今的艺术受到数字化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跨领域表达倾向。在正视版画的 “传统”积累的同时,我想寻求以版画艺术作为一种 “与社会相连的媒介”融入人们的生活。
《进入夜的狂欢》水性油性结合木版画 拼贴 17x11cmx5 2022
艺术品的变现问题关系到众多艺术家职业生涯的持续性问题,艺术品变现也是艺术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艺术品的变现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拥抱科技,创新交易方式,或许艺术品的价值将得以更全面地被认可和实现,艺术品的变现也将实现更加多元化。
《灵魂的形状》绢本设色 136x94cm 2024
这可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无论是研究、策展、批评,我们的工作何以“生效”?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又是否“无效”?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本身是否有意义,有多大意义?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真问题”并不容易,准确、恰当地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更不容易,但这或许就是我们要去不断寻找和做的事情。
2023年9月~2024年6月 所策划展览
终 审:何桂彦
复 审:李 芳
初 审:宁 佳、李新颖
编 辑:李呢喃
排 版:罗昭宝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参观费用:免 费
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官方网站:https://www.scfai.edu.cn/museum/
服务热线:1778408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