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丨中国当代雕塑年鉴(2023)数据发布

文摘   2024-12-11 18:21   重庆  



中国当代雕塑年鉴(以下简称“年鉴)项目组通过征稿、编委会推荐以及自行搜集等方式,对2023年中国当代雕塑领域的展览、学术活动以及研究成果等进行了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形成了中国当代雕塑年鉴(2023)年度报告。自2024年7月发出征稿函以来,年鉴项目团队共收集、整理了2023年与当代雕塑相关的展览数据423条,研究文献数据335条,学术活动数据48条,作品数据345条。经过初步筛选之后,项目团队对数据进行了基本变量的统计和分析,主要从地域、时间、主办方性质以及增减趋势等方面展开。

中国当代雕塑年鉴(2023)年度概况:


据项目团队收集、统计,2023年与中国当代雕塑相关的展览数量为423场次。较2022年新增209场,增幅达98%。而对比2021年,增幅达126%。中国当代雕塑展览举办场次整体呈现持续上扬的走势,并在2023年出现较大幅度新增与突破,显示出相比以往更为活跃,更为蓬勃的发展态势。




 从展览时间来看,2023年度内与中国当代雕塑相关的展览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上半年展览主要集中聚集在5—6月份,下半年主要围绕9月与12月。


 其中,个展为180场,群展为243场,分别占比42.6%和57.4%。对比年鉴统计的前两年数据,个展和群展都呈现出翻番的高增长态势。

 从展览发生地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展览数量仍然以绝对优势稳坐第一,在东部地区举办的展览数量占全国近75%。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香港、四川、福建、江苏、重庆位于举办数量的前十名。纵观三年的年鉴收录数据,北京、上海、广东稳坐前三。并且以上三省市的展览数量一直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对比2022年三强省市数据,其增长幅度分别达60%、73%、86%。



 从展览主办方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始终是中国当代雕塑展览举办的主力军。回看前三年,民营企业分别占比44%,67%,42%。2023年,官方机构与学院的力量有所增强,而民营企业的主办的展览数量有所回落。

 在各类主办单位中,由学院举办的中国当代雕塑相关学术活动场次位居第一,占比48%,相较2022年增长8个百分点。官方机构仍旧是举办学术活动的主要单位,占比达到39%,相较去年增长12%,其中独立主办、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场次占比75%,与2022年相比下降8%。



 从学术活动的举办形式上看,线下模式成为常态,其占比达到72%。相较2022年学术活动中线下模式仅占29%的情况,2023年度线下学术活动的举办频次大幅度增加。

 在2023年研究中国当代雕塑的硕博学位论文中,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占比前列,以上六所学校占到统计总量的48%。从硕博论文的整体研究面貌来看,高校的青年学者仍然将雕塑的本体语言拓展与理论实践作为关注重点。




 2023年中国当代雕塑研究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语言材料”、“公共空间”、“数字技术”和“生命情感”这四个板块。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最终得出:“陶瓷语言的再生转化”、“城市雕塑与生态雕塑”、“数字状况下的数字雕塑”以及“身体情感与女性视角”是国内视域下最值得关注的研究面向。国际视野中,传统的当代转化、公共艺术、艺术家个案研究、雕塑本体语言以及中西雕塑对比最受关注。



 2023年度中国当代雕塑年鉴项目团队通过对展览前言、艺术家自述、批评家评论等文本资料的阅读和梳理,基于理论溯源、作品分析等方法总结出2023年度中国当代雕塑作品创作的三大面向,它们分别是:材料语言的新探索、跨媒介艺术中的具身性、科技背景下的手工性回归。

1.材料语言的新探索

 在当下,传统雕塑材料在同西方现代雕塑语言的碰撞与融合中生发出新的创作面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作为视觉呈现与意义生发的重要本体,当代雕塑对材料的运用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日常物、废弃物、工业材料等也在不断地对现代雕塑语言进行解构与重塑。

2.跨媒介艺术中的具身性

 具身性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类的认知过程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我们的思想和认知能力并非独立于身体而存在,而是深嵌于我们的身体和环境之中。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渗透,当代雕塑在跨媒介领域上的探索与讨论非常热烈,这一理论也始终贯穿于跨媒介艺术生产与接受的两端。

3.科技背景下的手工性回归

 手工性的回归并非是在科技手段的帮助下对日趋化境的技艺展开终极追求,而是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以强调手工制作的过程和观念来回应艺术家对人类主体性的关注与思考。



 这里的“青年艺术”不是按照年龄段分布去理解,而是指一个“状态”——这批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观正在经历一种从学院被动塑造到主动以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周遭世界的转变。在此思路之下,这种转变在2023年体现为对四个关键维度的持续探索,即自然/生态与公共性、跨学科与跨媒介、情动于“物”和文化象征。

1.自然/生态与公共性

 对生态议题的关注与回应,是本年度“青年艺术”的一大突出特征。同时,这种关注与回应又与对诸如“艺术作品的公共性何在?”、“它如何有效地介入社会空间?”等发问相联系。

2.跨学科与跨媒介

 时下,跨学科与跨媒介意识在艺术创作层面的体现,最为显著的当是利用编程语言、电子元器件、机械装置等技术性手段来辅助呈现创作者意图。在此类作品中,对“主体间性”的探讨,构成其一大特征。

3.情动于“物”

 本部分所涉及的作品中,对“物性”的探索已不再限于材料层面的拓展,艺术家渐趋由“物”及“情”,视角向内,探寻内心中那股对“物”的能量涌动究竟缘起于何处,进而追问这股能量在个体情感的生成及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中又扮演着何种角色?

4.文化象征

 如何以艺术语言来表征本土文化,这是学院教育的一大侧重点,部分青年艺术家循着这条创作路径,接续起了文化传承的责任。这类创作通常呈现出以下两个面向:一,关注民族性与地域性题材;二,聚焦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之上。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排序)

班陵生丨鲍海宁丨陈   克丨陈晓春

邓   乐丨董书兵丨冯博一丨傅中望

何桂彦丨胡   斌丨姜   俊丨蒋铁骊

焦兴涛丨刘建华丨刘礼宾丨吕   澎

吕品昌丨申晓楠丨史金淞丨隋建国

孙振华丨谭   勋丨唐   尧丨王春辰

向   京丨俞   可丨展   望丨张嵩涛

张   伟丨赵   炎丨郅   敏丨朱青生


主办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

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

媒体支持

雅昌艺术网

项目统筹

符周阳、韦宇红

项目执行

余双江、魏一帆

媒体宣传

刘媛、李呢喃

设计统筹

汪宜康


学术团队

江   涵丨周茂林丨黄   珺丨黄佳豪

张妍露丨徐   静丨唐   钰丨张宇涵



终    审:何桂彦

复    审:李   芳

初    审:符周阳

内    容:中国当代雕塑年鉴编辑团队

排    版:李呢喃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开放时间:9:00-17:00  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参观费用:免  费

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官方网站:https://www.scfai.edu.cn/museum/

服务热线:17784080200


微信公众号:

当代雕塑年鉴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四川美院美术馆
作为重庆兼具大学美术馆和公共美术馆特色的省级美术馆群,本馆包括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当代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名师博物馆等,整体着力推进以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为本、以推动学术研究为纲、以社会美育赋能城市文化建设为要的综合发展思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