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5日,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当代雕塑的方位学术论坛暨“未来之境:科技+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召开。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焦兴涛 致辞
焦兴涛院长为本次论坛作开幕式致辞。他谈到:“中国当代雕塑的方位”论坛是川美美术馆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得到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自2021年首届举办以来,论坛对中国当代雕塑领域中的基础问题和前沿话题进行了讨论和回应。在这之中,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合作一直是大家的关注热点,这也成为此次论坛与“未来之境:科技+艺术”展览研讨会合力筹办的契机。艺术需要想象,科学亦如此。科技强调践行,艺术也一样。在艺术以跨媒介的方式不断拓展边界、模糊类别的大趋势中,我们需要适时调整、重新锚定中国当代雕塑的方位。这也是论坛持续举办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通过交流与合作,我们将在当下的方位中,无限地接近未来。
主持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美术馆馆长 何桂彦
何桂彦馆长为大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基础内容,本次论坛以“艺术与科技”为主题划分为“技术哲学与数字艺术”和“跨学科背景中的当代雕塑创作与教学”两个板块,聚焦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探讨艺术创作的新方向与可能性,并且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为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主旨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振华教授提出了“什么是‘科学美’?”“科学和技术能不能混为一谈?”和“未来的科学、技术能不能取代艺术?”三个问题,认为科学美可归结为自然美和形式美,强调科学与技术、艺术的区别和联系,并对艺术家在新技术面前保持独立思考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教育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教学副院长徐世中教授强调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对人类认知和体验的深化至关重要,并提出,未来的教育和创新应该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多地培养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以适应AI时代的需求。
独立策展人李振华先生的演讲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和网络艺术的演变,以及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他强调了理解技术发展对理解“人”的新维度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他个人在加密艺术和点云系统项目中的经验。他不仅为听众提供了对艺术和技术融合的深刻见解,也为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考。
主旨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郑靖教授通过“超科技景观”工作坊的实践,展示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视角,强调科技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在支撑力,同时提倡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创作应保持地域特色和开放性思维。
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姜俊博士通过案例探讨生成艺术的原理和实践可以让我们看到生成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它通过预先确定的行动原则和模件的组合,生成新的艺术内容。从莫札特的音乐骰子游戏到现代的AI艺术,生成艺术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创造力和文化记忆的不断探索。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科技艺术教学负责人许毅博博士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践,深入探讨了科技艺术在教育和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并展望了科技艺术在社会中的潜在影响。
圆桌讨论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教授反思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转变,提出了艺术家在变革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强调了面对未来艺术创作时的坚持和创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教授强调艺术家和教育者应对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持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形成结构性思维。电子科技大学交互新媒体艺术专业首席教授彭岷教授分享了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美术学院在技术与艺术结合方面的实践和思考,并对未来如何更好地融合技术与艺术提出了展望。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重庆巴渝青年学者杨光影认为艺术家在技术加速的时代中应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培育出复合体的艺术产品,而且推动艺术观念的进化。
圆桌讨论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谢赞先生强调了在AI时代下,艺术家需要更新认知,与技术紧密结合,以适应新的创作环境和挑战。雅昌艺术网主笔,资深媒体人陈耀杰先生通过历史案例和现代技术发展,提出了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的重要性。《画刊》杂志主编孟尧先生强调通过吸收和理解技术哲学,我们可以构建基于数据和信息的价值平台,并利用技术重塑感知,推动数字艺术的创新。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当代美术家》杂志执行主编韩晶表达了对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深入思考,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关于艺术如何在科技时代保持自身独立性的讨论。
主持人: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 张翔
板块主持人张翔展开本场的话题:面对整个跨界的维度,整个人类社会如何去定义我们的生活,定义我们的文化,定义我们的方向,好像又有了新的认知。
主旨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高世强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创作中,提倡回归中国传统智慧,以山水精神为灵感,探索科技与艺术的新路径,反思科技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并提出以非二元论的世界观对抗科技决定论,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未来设计的博弈,实现艺术与生命的和谐共生。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张海涛老师通过分享人形具身智能艺术的未来趋势,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社会伦理和人类未来中的角色。他呼吁教育机构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以培养未来社会对AI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他也提醒人们反思未来,以创造一个积极的未来。
主旨发言
电子科技大学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iArt)教师汤振坤总结了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成果,强调了项目制教学对学生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作用,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教师陈昱辰认为艺术创作应深入科技内部逻辑,发掘有价值的表达内容和形式,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应用和视觉呈现的表面。她强调了跨媒介工作室在艺术与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在培养学生和跨界合作方面的成果,这体现了对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深刻理解,以及在艺术表达中对科技媒材多样性和交互功能的探索。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教授总结了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合作历程和成果,强调了双方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并展望了未来在人才培养、专业拓展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的深入合作。通过合作,双方希望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落到实处,培养出更多跨界融合的人才。
圆桌讨论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院长洪涛教授通过个人作品,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实例,强调了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翟庆喜不仅分享了对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深入思考,还提出了多文化视角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艺术发展的期待和担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伟认为大家应去思考科技的进步和推动是用钱砸出来的,而艺术的逻辑是四两拨千斤;科技生产价值不停在淘汰,但是艺术的生产价值是被要留下这两个问题。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克教授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强调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并指出艺术教育应以艺术思考为主,利用科技的便利进行创新教学。
圆桌讨论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谭炜教授认为虽然科技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伴随着潜在的危机,尤其是来自人类自身的干预,并倡导科技应该服务于人类,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晓春教授阐述了科技与艺术的紧密联系,并提出艺术教育应当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能力,并提出艺术家应与时代同步,创作出既有社会意义又具个人情感的艺术作品。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龚吉伟副教授深入探讨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必要性及其对艺术教育和专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展览的新鲜感、技术与艺术表达的平衡、以及跨界融合的未来方向等问题,强调了艺术表达的核心在于形式内容与内涵的结合。
论坛现场
终 审:何桂彦
复 审:李 芳
初 审:韦宇红、汤 茜
编 辑:李呢喃
文字整理:周子菲
排 版:曾雨馨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开放时间:9:00-17:00 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参观费用:免 费
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官方网站:https://www.scfai.edu.cn/museum/
服务热线:1778408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