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视觉艺术研究承办的“后有机之穹下的智媒新图景”学术论坛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召开。
本次论坛以“后有机之穹下的智媒新图景”为主题,旨在探讨新技术驱动着艺术创作、艺术设计与艺术实践在话语方式及传播形态的新更迭与新动向。论坛两个单元“智感共生:后有机时代的艺术创新与科技想象”“城市对话:大湾区与川渝艺术场域互构”分别从不同层次指向对于主题的多维讨论,即从技术层面探索数字创新的可能,从区域层面研究艺术生态的发展从创作者层面观察实践的创新,期待通过跨界对话激发创意火花,从而共同描绘“后有机之穹下的智媒新图景”。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展览策展人 李芳 主持论坛第一单元
展览学术推荐、澳门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吴方洲 发言
吴方洲以“澳门的文化背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为主题,基于回顾澳门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详细介绍了西画东渐过程中澳门美术的发展历程。澳门美术发展可以划分为明清时期的天主教油画、18至19世纪的澳门地志画及西洋版画、钱纳利画派与19世纪外销画等六个阶段,澳门作为一个创意城市的地位,丰富的西画东渐历史给澳门艺术家们提供很多创作灵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带来了极佳的创作起点。从西画东渐的铺垫,再经过前辈艺术家的艺术创新,我们新锐的艺术家定会更加当代性、多元性。澳门未来的当代艺术发展,希望能跟重庆方面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
展览学术推荐、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研究助理教授
方敏儿 发言
方敏儿以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为切入点展开了对媒体艺术的相关见解。80年代以前,香港艺术以架上绘画为主,但到了80、90年代,随着一批艺术家从国外学成归来,带回了当代艺术观念,如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等,香港艺术开始出现显著转变。她在当时深入其中,通过大量文献、物品、访谈并结合微观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采访了大量艺术家,阐述了媒体艺术从电影到影像艺术,再到新媒体艺术的演变过程,在这十年间由于新媒体的介入,媒体艺术更为活跃。希望有更多不同专业的艺术家一起去发展艺术与科技。
参展艺术家丁为、沈利、王苡沫、张恺麟 发言
丁为点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应用,呼吁成渝地区和大湾区两地的艺术家应积极拥抱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沈利从自身创作经验出发,阐述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并提出技术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媒介,更是一种黏合剂,能够扩展艺术表现的范围,并在最后提出了作为个体创作者如何实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问题。王苡沫提出在虚拟空间里加入真实人物的表演,动画带着观者进入虚拟世界中,真人在虚拟空间中又将观者拉回现实。动画的虚拟与真人相结合,增强整个影片中的社会性和剧场感,使观众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体验到情感的深度。张恺麟通过介绍他的两件参展作品:沉浸式影像空间和互动影像装置来说明交互的重要性,从调研方式到创作方式,都是与大量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去展现他们的故事。
参展艺术家张可、陈朗丰、邓启鹏、刘欣珏 发言
张可指出从母校川美出去再重新回到大湾区,自己一直有一个创作的基点,即无论在何处,坚持面对生活的境遇、情境和问题,从此出发进行创作,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也在一直变化。陈朗丰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观点,强调了屏幕以外的意义,利用相机和算法探索过去和未来。他提倡在艺术中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和谐共存,主张科技与艺术并重,和而不同。他的观点挑战了传统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对未来艺术创作的新思考。邓启鹏通过回顾西画东渐和版画的讨论,以及学术推荐人内容优先的原则,指出当前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过分依赖技术的神奇感,而忽视了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刘欣珏指出,她把原来过去关于东西方时尚史的雕塑与疗愈颜色进行融合和跨界,加入与女性精神相关的元素,希望个人思考可以呈现在“何以闪烁”的光影展览之中。
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艺术当代》《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
吴蔚 评议
吴蔚评议道:今天的学术论坛涉及许多新概念,如后、有机、穹、智媒、新、图景等,每一个词都值得深入思考。在技术图景下,我们很难从具体的历史维度去把握它,因为技术的切片和时间感都是不一样的。在技术场景下,艺术家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即让我们去思考和理解什么是真相。以方敏儿老师电脑宕机为例,说明了技术故障反而可能传达出人的情感波动,而不仅仅是机器的流畅性。今天的个体身份和角色是不断变化的,机器的定义也是如此,应用流动的思维去看待人与技术的关系。科技时代的审美已经不再是物化的审美,而是基于科技语言和逻辑的网络场景审美。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艺术家在这个网络场景中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想象和构建“智媒新图景”。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展览学术推荐人 李川
主持第二单元
时代美术馆重庆馆运营总监 欧阳玉姝 发言
欧阳玉姝首先强调了时代美术馆展览的三个主要方向:科技与艺术、科技与时尚、科技与设计。接着详细介绍了多个具体展览项目,如“超验植入”“无界飘移”“重庆全息碎片”“未来图景”和“失控乐园”,这些项目通过跨媒介、数字艺术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展示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无限可能。她提出做科技与技术的展览,对于展方、馆方、艺术家、技术支持、技术包容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其次,对于大众的培育和引导和运营模式的挑战和更新,艺术与科技展览,费用匹配的设备设施要求和落展成本等,无不是一种挑战。
参展艺术家PRS工作坊、李熠梅、孙琳发言
PRS工作坊提出:在创作中更希望呈现出不一样的动画媒介,并提出我们的城市是怎么指引我们的问题。在这个时代,艺术家要发现每个人的特色,不可以被科技吞噬,这是创作中需要发现的地方。李熠梅对创作的路径进行了分享与阐释,并提出艺术与科技共生的议题之下,创作需要跨学科交流与融合,表达了希望与各位艺术家多多交流和合作的愿景。孙琳提出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其实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科技发展对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有多样性的,作为艺术家怎样去面对科技迅速发展的过程,怎样突出艺术家的独特性和思考性、创新性这样一个问题。
执行策展人李新颖提到:在后有机时代,数字技术与智能算法正重构着美术馆的空间属性和展示逻辑,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向混合现实场域转型,催生出沉浸式、交互式和跨界式的新型策展范式。这一转变使美术馆从艺术品的展示场所进化为数据与智能交融的文化实验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可能性的艺术生态系统。
参展艺术家孙嘉忆、王培生、夏天翔 发言
孙嘉忆介绍了本次组合“3D糖艺术小组”展出的动态艺术装置,旨在通过多种媒介表达对动物权益的关注,并引发对人类行为的思考,他们对技术的使用并不是以技术为出发点,而是从情感出发,以技术为媒介,以情感共鸣为最终追求。王培生提出他主要从科技为反思的手段反思我们现实生活和人文与作为科学家他们是怎么用科学的角度看待生活这两个方向切入做一些创作。夏天翔认为把媒体和生活处作为作品的出发点,也有数字技术的提升,我们面对媒体生活的体验,反应出其中的意义。
执行策展人李呢喃提到:“技术并不是仅仅是一种手段,技术是一种呈现世界的方式”。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艺术创作也拥有了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为了更好地链接公众与作品本身,美术馆需要进一步适应媒介发展带来的观众阅读与艺术家创造的异化。而展览叙事是一个问题域,在新媒体展览中尤其突出,与展览内容和展览本身均有直接关联,美术馆展览叙事中的某些观念和形式建构着在这一时间和空间中展示的作品的新场域。
雅昌艺术网主笔、资深艺术媒体人 陈耀杰 评议
陈耀杰评议:处于比较立体艺术生态下的大湾区,有很多艺术家有国际性的经验,所以这种交流很重要。借此机会,就可以和各位老师交流,展览的举办、政策、资金、美育方面具体该怎么做?深圳在美育方面有怎样的经验?如何让展览办的更多更好?这些问题都会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探讨。
《美术》杂志社、艺术信息业务主任 刘倩 评议
刘倩最后评议:当我们面对这个超强技术变革的时代,艺术家们如何平衡个体对技术的掌控,如何平衡技术和科技之间的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应该思考的还是观众能否在作品中体会到你所传达的核心内容,你所传达的情感共鸣,视觉呈现和技术的表达也是在新媒体作品中非常重要的点。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终 审:何桂彦
复 审:李 芳
初 审:李新颖
编 辑:李呢喃
文字整理:周子菲
排 版:曾雨馨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开放时间:9:00-17:00 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参观费用:免 费
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官方网站:https://www.scfai.edu.cn/museum/
服务热线:17784080200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朝刚 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