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老板听到小孩的哭喊声,慌忙从店里跑出来查看情况,只见一小女孩骑自行车摔倒在地,倒在地上放声大哭,店主赶忙扶起小女孩。
店老板妻子也紧随其后赶来,小女孩获得自由后,边哭边往家里跑去。店老板妻子担心小女孩安全,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就赶忙跟上小女孩。
小女孩的哭喊声终于被爷爷听到,爷爷从屋里出来时,正好看到店老板妻子,推着自行车跟在小女孩身后。于是就上演了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的经典案例。
事情经过就是这样,爷爷的第一怀疑对象,必然是店老板与他的妻子。从这位老人的认知来看,孙女哭喊声是真实存在的,店老板与妻子的解释是虚构的。即便他们表明有监控录像,老人也不会接受这一说法。
老人的第一认知,会否决与其观念不同的结果。换言之在老人的认知里,一切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哪怕证据摆在眼前,也会否决证据的真实性,即便内心相信证据的存在,也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假设没有监控,店老板与妻子的善意之举,就需要自证清白,否则就要承担,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假设女孩受伤严重,在没有人证物证的前提下,第一发现人和第一施救人,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通过老人对事情的武断来看,假如店老板与妻子,没有能力证明不是自己做的,老人必然会缠上这对夫妻。后续的医疗费以及各种费用支出,都会要求这对夫妻来承担。
老人的态度已经摆在那里了,所以我们就不说特例了。像那种善解人意的人,是不会轻易冤枉人的,很显然老人并不属于这一类人。
在没有监控的情况下,问题的关键点就在小女孩身上了。俗话说小孩子是不会说谎的,实际上小孩子不仅会说谎,而且更加坚定谎话就是现实。
小女孩是自己摔倒的,监控画面显示是这样的。如果老人告诉小女孩,你不是自己摔倒的,是有人在后面把你推倒的。这种暗示会在小女孩心中留下,我就是被人推倒的,从而自行脑补画面,画面的人物就是店老板与他的妻子。
即便是成年人也很难逃脱这种暗示,比如你的车辆被人用利器划破了。你不知道是谁干的,但是有人告诉你村里的某某某,半夜一直在那里徘徊,而且手里还拿着东西。
这个时候你就会脑补画面,在后续搜集证据的时候,会把所有证据往他身上去贴近。只要有一点点接近可能的地方,你就会无比坚定就是他干的。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假如没有监控,小女孩受伤严重,老人咬定是店老板与妻子所为,更重要的是小女孩也认定是他们所为。店老板与妻子又该如何自证清白呢?
小女孩与家属同时咬定,是这对夫妻所为时,周围邻居也会偏向小女孩的口供,因为在成年人的认知中,小孩子是不会说谎的。即便有个别人认为事情没那么绝对,也无法排除这对夫妻的嫌疑。
那么又该如何证明自己是无辜的呢?除了依靠自己,就是依靠当地能够找到有用的线索。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很难通过直接证据证明,唯有寻找目击证人,或者其它有效证据证明自己。
说到这里又到了该不该扶的致命话题,在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扶的,即便监控就在眼前,也会出现监控损坏的情况。
事情发展到现在,我们很难去断定谁是谁非,你说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多管闲事呢?家属不怀疑你又能怀疑谁呢?很难排除好心人就是肇事者,只有好心人自己知道,就连被扶起来的,或许都无法准确说明情况。
人心难断人心也很难测,很多事情就是这么让人伤脑筋。就算是执法者也意难平,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谁的言论都不敢轻易采信。那么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换作是你又该如何选择呢?
相关案例我也看到很多,但每次遇见时都很难袖手旁观,哪怕我告诉别人最好不要扶,可到了自己就很难思考那么多。其实我的心理建设也很简单,我可以无偿帮助你,但是你不能冤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