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 拾荒

文摘   2024-11-28 00:05   四川  

在文殊院门口看见一位老奶奶。

我在文殊院门口驻足二十多分钟,余光时不时留意到她,看她在垃圾桶里翻翻找找。

我想,约莫是个拾荒老人吧。却发现她不是平常见到的大多数捡瓶子的拾荒老人。她在垃圾桶里找到了很多被来来往往行人丢弃的食品,然后分类归纳,整理后自己吃一些,没吃完的食物整齐装进一个袋子里。

当时的感觉就是震惊,然后是五味杂陈。很难描述,那种夹杂着太多种感觉的情绪。我站在繁华的文殊院门口,身旁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有嬉笑惬意着逛街的游客,有主动上前自荐看面相的老人,有落寞吸烟、背对街景的环卫工,还有面无表情,大口吃着食物的老奶奶。

也许是我少见多怪,也许是当时情绪敏感。我想不通,为什么还有人困在这样的窘境中?

在他旁边很近的地方站着环卫工人。是一位老爷爷,他偶尔会盯着看一会儿这个老奶奶,但并没有任何要阻拦的迹象。当时我有想过,如果这是位捡瓶子的拾荒老人,是否就会遭到环卫工人的驱赶?

我又猜想,是否是因为如此窘迫的处境,才使得她未被驱赶。猜测这位婆婆是否有些精神上的问题,猜测她会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处境。

但最终令我非常动容、让我决定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的,是这位老奶奶离开此处的最后一个行为。

翻找垃圾桶、吃完东西、整理好自己要带走的两个袋子(像是食品店的布袋子),她把双手一起伸进了其中一个袋子,以奇怪的姿势揉捏着些什么。接着,她双手掬着一捧东西,小心翼翼地从袋子里抽出来,往文殊院对面的照壁下走去。

文殊院正对面有面超大影墙,两侧向中间弯折。中间是一副对联。两侧由右向左书写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排列在两侧,右侧是 “南无阿”,左侧是 “弥陀佛”。

就在 “陀佛” 两个字下面停着几只鸽子。这位老奶奶悄声走近,将手中着的一捧食物渣放在了墙根下。

接着,她直起腰,不紧不慢地理了理衣服、整了整头发,提着两个袋子走进文殊院。

这位老奶奶头发花白着衣着打扮看起来整齐妥当。一眼看去,根本无法将她和拾荒老人联系在一起。

我打开手机浏览器,搜索 “拾荒老人”。有讲拾荒老人生活处境的帖子,有分析拾荒老人心理情感问题的帖子。渐渐,我发现我对这个群体的认识还是太局限、太片面。

这个群体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想象。

这是一位在百度上拥有专属词条的拾荒老人,还有四川新闻网的评价。

前两天的事情:

去年的一些事件:

我想,拾荒人,需要更多、更全面地被看见。



但你太过可爱
我本无甚想法,但你太过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