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侯朝晖
山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刘晓芳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朝晖工作室建筑师,工程师
儒风筑记:新时代空间更新探索中的文化视点——东南大学校园更新建筑设计国际竞赛思考与辨析
0 引言
抱着为母校略尽绵薄之力的希望,笔者参加了以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东南院教学楼为改造目标的校园更新建筑设计国际竞赛,虽全身心投入且自认为成果颇有深度,在方案入围后进行了精心深化,却铩羽而归。虽有短暂失落,但经静心反思发现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失利所获启发胜于成功。
1 理念传承:尊重时代印记,适应当今需求
>时间塑造:重回东南
竞赛结果发布日正值东南大学122周年校庆日,且临近6月下旬,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环境得以精心打造,路面洒了水,大礼堂前的中心广场水池碧绿如翠、泉水汩汩,广场周围的大礼堂、中大院、老图书馆等建筑越发幽静古雅,其古典美感和氛围感令人心生自豪。笔者曾经求学4年的建筑系馆中大院门前已摆放好大屏幕和座椅,校庆日下午将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从举行典礼的大草坪向东眺望,可看到东南院北立面,与前工院和中山院相互映衬,洒满了清晨的阳光。视野中的建筑、广场尺度并不像想象中宏大,但雍容而恬然,仿佛有文物般的包浆,望之钦敬油然而生。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总平面
△中大院
笔者在东南大学的求学时光算来已间隔38年,穿过熟悉的剪刀楼梯,从西侧与中山院的短连廊进入东南院内院,沿途中发现校园建筑变化不大。其中有部分较小的修缮,如内院中种植了葱绿的灌木,此处原为红色小地砖铺装,内院东端设置了电子屏,东门未打开,说明其使用已发生变化。
△剪刀楼梯
在笔者记忆里,东南院东向出入口常年开放且作为主要交通出入口,在其对面的校园东墙设有校门,向东可通往文昌桥宿舍区,当年为建筑系宿舍。由现状可看出,东校门封闭后东南院的交通状态也发生了变化。
教室里还是熟悉的阶梯空间,仿佛还停留在记忆中的课堂,勤奋的小学弟们在教室里自习。着意去看东南院立面,发现其虽然平整朴素,却带有特定时代苏联式建筑影响下的设计风格,也有颇为细致的细部处理,如在檐部甚至有部分木构语言的椽头点缀,窗间墙中部设有深槽。此类细节在东南院的建造年代已算是建筑师在建筑美感方面能做的可贵努力,如今看来依然典雅而克制。查阅资料可看到东南院设计图纸有沈国尧先生的签名,笔者入校时,沈国尧先生作为建筑系著名校园建筑实践家,设计了如武汉大学等许多著名大学的建筑,是令人钦佩的建筑大家。
△东南院立面
>传承与发展:校园中的人与建筑
在大礼堂东侧的春晖堂,短暂的寒暄过后,建筑学院朱渊副院长带领笔者一行参观了已完成修整更新的建筑,包括亚洲建筑档案中心、梅庵书院等,到梅庵书院时,负责其改造设计的主创建筑师李竹老师也同行引领,特意向大家介绍了改造的主要理念和手法。梅庵是一所古意颇浓的旧宅,对内部进行整合与修整后成为利用率颇高的书院。其中,上下层连通的灵活空间和简洁优雅的钢结构令人印象深刻。在室内空间后部采用轻巧的钢结构连廊连接外部空间,富有构造感的钢板和浅灰色建筑材料的搭配非常优美。特别是书院整体轻松宜人的空间氛围令笔者对校方需求和为同学服务的使用目标有了进一步认识,依稀感觉到自身对东南院的改造在项目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后来确实造成了令人遗憾的落选结果。东南院尺度不大,校方意图为外立面不要发生太大变化,而内部经改造后形成新生书院,为新入校的学生提供活动空间。笔者根据惯性思维,将设计目标确定为新生入校后的第1个仪式性厅堂,必须具有仪式感,以此设想的空间氛围不失“隆重”,后来证明该想法是个明显的错误。
△梅庵书院
2 “合宜得体”的建筑观
参观期间,朱渊副院长多次提到杨廷宝先生等老一辈宗师在校园中留下的宝贵印记,包括杨先生为大礼堂、中大院加建的两翼部分,五四楼,南侧路对面的沙塘园食堂等,其作品不可多得,极为珍贵。从学术角度看,作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作为东南晚辈后学,笔者心中甚为自豪。
△大礼堂
△中大院
△杨廷宝先生
参观完梅庵书院后,一行人到达大礼堂2楼进行了短暂座谈,见到了基建处施畅处长,在此期间建筑学院张彤院长也赶来,二位作为与笔者年纪相仿的东大校友,且都是学者型领导,交谈起来非常亲切,有家人般的感觉。笔者也做了简短发言,作为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校友,大家都颇为礼让于笔者,令人感动。发言中,笔者提到了杨廷宝先生“合宜得体”的建筑观和温、良、恭、俭、让的处事风格,以及由此垂范而来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东南大学学生特质,都具有浓重的儒家风范。在具体设计方面,笔者提到把握东南院改造的“分寸感”,即如何处理“得体”尤为重要,也提到了东南人低调处事的总体风格,笑谈还需多突破、多引领。
东南大学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并记述了竞赛成果评审过程,张彤院长也对此做了介绍。评审被特意安排在东南院进行,图板放置在内院走廊,其不失为最佳安排。王建国院士主持评审,一众东南学者评价东南校友的设计成果,场所设置在东南院,细思令人神往。此举的最大好处是可零距离感知空间,评图论道,使不切合实际的设计无所遁形。
3 空间重塑,气质再造:“礼”的空间气氛探索
笔者将第1阶段以空间秩序为主的设计初稿从落地性和氛围感方面进行了深化。在前期设计经验基础上吸取其他改造设计心得,形成了“厅、庭结合”的先入为主的想法。后来反思该想法,其虽有好处但风险也显而易见,颇有削足适履之感,终致目标性失误。
△1层平面手绘
>儒风理念,文化延续: 梅庵踏雪怀遗韵,竹轩听雨赋新诗
“竹轩”取自“新竹高于旧竹枝”诗意,表达新生书院的蓬勃朝气与东南大学的文化底蕴,与六朝松、梅庵等校园文化元素相互映照,形成“松、竹、梅”的意象聚合,延续东南大学文脉。
△中庭手绘
>空间重塑:营造文化性、秩序性、流动性
>>空间场景营造
重新整合东南院内部空间,强化中轴线,形成以东入口、书院厅、竹庭、西厅为序列的主导秩序,在严谨中形成开阖、变化的空间节奏,表达中华传统“礼”的空间内涵。
△内部空间中轴秩序
1)东入口 作为新生书院室外前导空间,具有点题和空间氛围铺垫的作用。完善开敞雨棚的空间回转功能,风竹掩映、曲径通幽,以此导入丰富的空间层次。
△东入口
2)书院厅 3层通高,轩敞开阔,具有传统厅堂气度,为礼仪空间。将大厅顶部抬高,实现自然通风的同时使“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转换自如。与竹庭进行连续化处理,厅庭一体,强调空间的扩展与延伸,风竹摇曳、雪飘雨落,形成“小中见大”的效果。在书院厅中设置“镜池”并向竹庭延伸,碧水盈盈、绿竹成韵,天光云影共徘徊,室内外融合为一体,寓意东南大学文脉源远流长。
△书院厅
3)竹庭 作为核心空间,翠竹耸秀、雅韵高致,是聚合空间的主导、空间氛围的主题,其开放空间兼具自然通风采光条件。
△竹庭
4)环廊与云廊 整合交通空间形成顺畅的环廊,开敞楼梯和景观电梯具有空间引导性且增强了空间现代感。屋顶开放云廊空间在春夏之际可观云听雨、品茶论道,形成东南院空间改造后向空中的自然拓展。
△ 环廊与云廊
>>功能整合与空间塑造
打开除教室以外的功能空间,使专属空间与共享空间融合形成灵活丰富的平面布置,空间开合有度、流动顺畅且充满现代感,可满足多元化功能需求。
△1层平面(左)、2层平面(右)
△3层平面(左)、屋顶平面(右)
1)空间可控性与空间质变 打造连通自然的可控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2)多元包容性 多种尺度的空间灵活配置,满足新生书院多元化使用场景的功能需求。
3)流动性与开放性 围绕竹庭打造开放空间,呼应新生书院气质,强调时代性、现代感和功能通用性。
4)绿色设计理念 为体现绿色设计理念,在竹庭中部设置开放空间,引入自然采光和通风。在建筑顶部设置太阳能光电棚架,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其与屋顶其他设备结合布置,保证绿色运维和第5立面的美观。
△绿色设计理念
5)建筑材料 采用清水混凝土与钢材、木材、玻璃等组合,体现对东南院原有灰色粗颗粒质地材料的呼应,同时对“现代书院”的空间氛围起到烘托作用。
>>“方形”元素的理解与阐释
东南院的建筑空间与平立面均以“方形”元素为主,在改造中提炼其“形式基因”并予以发展和深化,使建筑内外形成“深度统一”,实现形式与空间的精准延伸。追求改造方案的“唯一”性,从而达到继承基因、延续文化的目标。
△设计方形元素的提炼与运用
>精微、弹性的设计方式
设计以在东端营造颇为正式的入口为切入点,进而与厅、庭及西端的小厅形成强烈的轴线序列,突出传统书院空间中“礼”的特征。其具有3个要点:将书院厅拓展为3层通高的大堂,强调仪式感与传统特质;塑造竹庭空间,以“梅庵踏雪怀遗韵,竹轩听雨赋新诗”点题,“竹轩”源自郑板桥的“新竹高于旧竹枝”诗意,与六朝松、梅庵形成“松、竹、梅”的中国美学意象;对太阳能光电棚架采用建筑空间一体化处理手法,引入绿色能源理念并以此打造空间变化。
△引入绿色能源理念打造空间变化
在具体设计语言中,提炼原有建筑的“方形”元素并将其应用于建筑室内外设计中,建筑材料采用黑色钢材、灰色混凝土、木材、玻璃等,力求塑造文化气息与新潮氛围共存的空间气质。为突出入校新生的特点,在竹庭中点缀竹子以丰富翠绿色彩,增加空间的生机与时尚感。由于在设计中增加了东端入口门厅空间,涉及1部剪刀楼梯的去留,最终决定去掉剪刀楼梯以拓展空间,塑造仪式感厅堂,此决定后来被明是错误的。
△竹庭剖面
当笔者身临其境,在东南院中漫步,难以想象让东南人把记忆中最具特色的剪刀楼梯抹除,营造大家并不熟悉的厅堂,此举使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尽管空间会更加堂皇,但东南人在情感上失去得更多。历史厚重的校园体现出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传统在时间流动中壮大,使得校园更新充满敏感性与微妙性。
校园文化不断发展,新一代学子也具有不同的风尚和需求,百年校园的文化定位已在校园的几度扩建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老校区的大部分建筑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看似普通的教学楼因作为历史记忆而倍显珍贵,“积极性保护”超越了“更新性改造”,成为当前的主流意向,这正是东南大学作为文脉深厚的百年名校的特点之一,也是传承与保护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正确策略。
4 儒风建筑理念的文化视点
整理并记录笔者的竞赛方案创作思路,以便了解方案创作的发展过程,共同研讨适合学校未来发展的更新路径。本方案虽不是获奖作品,但具有一定反证价值,其从儒风建筑理念出发,将文化作为设计工作的核心,未受大建设时代背景下急功近利心态与物质主义判断的影响。这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待老建筑的慎重与珍视态度。
作为焦点之一的剪刀楼梯的去留成为本方案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笔者作为建筑师,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但未对其中各种元素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仅凭热情和固有记忆刻舟求剑,失焦的结果也成为必然。对于空间更新,深刻理解文化与价值观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竭尽所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背景因素,怀有更真切的同理心,才能创作出符合人的精神需求、具有传统文化主动性的设计作品。真实情感因素应优先于技法因素、落地性思考、美感追求等进行考虑。
5 结语
笔者有幸参加此次校园竞赛,再次从整体上认识校园文化传承,深刻体会到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建筑的定位变化。关注传统在不断形成发展中的精神内核,其重点元素应受到尊重,也应作为更新的切入点。在以空间为主导的建筑更新中,人的近距离氛围感受更为敏感,而在大建设时代背景下,空间刻画往往重外甚于重内。本方案设计从内在空间把握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注重传统并引领新的校园文化精神,而这正是建筑设计的本源。
在空间更新过程中应保持对传统情感因素主导作用的研究和重视,在注重物质与效率的同时保持对精神与情感呵护的关注,避免堕入理性的冷漠。以儒学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维具有良好的整体视野和内在根基,仍是不可忽视的哲学资源。
方案设计:侯朝晖,闫 佳,代庆斌
本文刊登于《城市建筑空间》杂志
2024年第9期
点击上方↑
购买本期杂志
END
点击关注↓
责编:李炎
审核:陶梦媛
咨询电话 | 010-57368835(订阅)/010-57368807(物流)
微信推广/视频号投稿/开白转载 | 1580149071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