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S】朱玲等 | 非正式空间促进环境-行为-价值协同的工业遗产更新——以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设计为例

企业   2024-11-10 15:03   北京  

作者简介


朱玲

辽宁省工程设计大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英才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安晓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王世佳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冠祺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非正式空间促进环境-行为-价值协同的工业遗产更新——以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设计为例


0 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扩张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推动了产业转型。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工业遗产更新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和再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工业遗产从早期以单体修缮保护为主到后期结合产业转型、业态植入、景观提升、文化塑造等更新改造策略,逐渐成为承载市民活动的重要开放空间。其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普遍包含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的同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物,工业遗产的生命在于人的使用。工业遗产保护及其文化延续重点在于如何激发工业空间的当代活力,但其空间活力与独有价值的匹配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解决。当代城市人群面临各种生活压力,易产生消极情绪[1],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工作场所灵活性的提升。因此,如何在涵盖独特生态绿色基底及能获得更多空间认同、历史文化认同的工业遗产环境中[2],系统性构建“环境空间-人的行为-独有价值”激活体系,增强工业遗产的当代活力,缓解城市人群压力,强化环境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是当前在工业遗产可持续更新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环境-行为-价值互动关系理论

环境空间对于其中人的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此类影响的理论与机制源自环境行为学。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 behaviorstudies)是研究人与各种形态、各种尺度的客观物质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科学[3]。在工业遗产更新视角下,环境空间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可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延伸并分为3类,即环境空间决定人的行为、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作用、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渗透。通过环境-行为-价值互动关系理论模型可以看出,工业遗产空间价值的激发受环境空间和人的行为的双重影响,强化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能有效提升工业遗产环境空间的价值效应,进而激活工业遗产的整体价值效应。


△环境-行为-价值互动关系理论模型


>环境空间决定人的行为

“环境空间决定人的行为”基于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即外部环境空间可以决定人的行为。在建筑学领域,建筑决定论(architectural determinism)认为由人工或自然要素构成的构筑物形态会引导人的社会行为产生变化[4]。在工业遗产视角下,强调外部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会对人的行为产生较强的指引性,甚至决定了人在工业遗产环境空间中的行为。例如,在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1号高炉局部的铸造车间被改造为夏季露天影剧院舞台[5],对处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了较强的休憩停留的功能性引导。

>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作用

“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基于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 theory),该理论将环境空间与人看作相互独立且客观存在的两极[6]。环境空间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同时人可以积极主动地介入环境空间。在建筑学领域则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7],即建筑与景观如何影响人的感知与行为,人如何通过使用、改造与维护等行为适应或改变周边环境。在工业遗产环境中,交流、休闲娱乐与商业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场所,同时人也会主动选择合适的环境空间进行交流、休闲娱乐、消费等活动,反向促进环境空间针对人的需求做出物理上的改变。已有研究结合量表研究法与眼动试验发现,人对“工业-自然”的要素构成模式具有偏好,这为后工业景观再野化提供了借鉴[8]

>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渗透

“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渗透”基于渗透理论(percolationtheory),该理论将环境空间与人看作整体而非分离的要素。人对环境空间的影响更深刻地触及其本质属性,且有可能完全改变其性质和意义[9]。在城市更新领域,渗透理论被应用于实践时强调环境空间与人为共生系统,人的活动会深刻地影响环境空间的本质,因此通常运用微更新手法,以精准、灵活、可操作性强且成本较低的方式为城市整体环境带来实质性改善[10]。在工业遗产视角下,其具体内容为环境空间与人在复杂的交互过程中共同演化,人的活动可为工业遗产的实体环境带来根本性改变,二者作为整体相辅相成,共同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社会意义。


非正式空间在工业遗产环境中的内涵与价值潜力

>内涵

非正式空间源自雷·奥尔登堡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包括街道、公园、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是促进社会交往、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空间类型[11]。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使用者的需求变迁主导着空间的演变,空间功能的丰富多元逐渐成为其发展趋势。从工业厂区转变为创意园区是工业遗产更新的新需求,位于城区的工业遗产片区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完善的配套设施及富含文化底蕴的工业遗迹,高度契合当前城市存量更新的战略需求。为吸引创意企业与人群,工业遗产的空间规划需契合高质量文化氛围、多元化活动设施及和谐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有关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产业园区中正式的办公空间与洽谈空间,非正式空间更符合创新人群对城市氛围、社交空间、生活环境的需求。相比于正式的外部合作,非正式的外部合作能产生更大效益[12],而步行街道的便利性、可达性以及景观界面与绿地广场的可达性、多样性是创新者偏好的非正式空间特征[1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步行友好的美国MIT麻省理工学院肯德尔广场内,有84%的员工倾向于在广场、街道等公共场所开展非正式交流[14]。综合来看,非正式空间具备高度的功能灵活性与多变性,可根据使用者需求灵活转变为多元化、流动性空间,通过促进个体间的偶然相遇与社交互动成为创新交流与信息传播的关键性场所。

△非正式空间与其他环境空间的关系


>价值潜力

在工业遗产更新中,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交流空间促进人群自然聚集,可增强人们的社交互动活力与凝聚力,激活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与经济活力,从而使工业遗产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非正式空间凭借其灵活性、多变性特质,可有效激发个人、空间活力和社会发展3个方面的价值效应。从个人角度看,通过对工业遗产非正式空间进行色彩搭配设计、健身设施搭建、互动性自然节点营造等,从体验、心理、情绪与记忆点出发[15],提供丰富多元的情景体验,可有效触动并调节人们的情绪波动,促进情感共鸣的产生与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带给人们情绪价值与健康价值。从空间活力角度看,通过对工业遗产环境的文化和活力等因素进行融合性设计,营造非正式空间的趣味性、可达性和安全感[16],可促进休闲、交流、创作等活动的发生,进而提升工业遗产的社交价值与创新价值。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通过高质量的环境空间增强人们的场所认同感[17],并结合工业遗存,如构筑物与机械设备等为人们提供多样化、探索性的非正式空间,可促进文化的广泛传播,激发人们的消费意愿,从而使工业遗产产生教育价值与商业价值。

非正式空间在满足空间本体需求外,还可构建支持灵活多变行为的环境。根据空间的主要功能和用途,非正式空间涵盖了社交餐饮空间、休闲阅读空间、活动娱乐空间三大类。


△非正式空间环境-行为-价值关系分析

△非正式空间价值潜力分析


1)社交餐饮空间 社交餐饮类非正式空间主要包括餐饮空间、交流空间等。此类空间以满足办公人员、创新企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并融入非商业功能,配置无线网络、多样化隔断、舒适座椅等,通过内部、外部的环境设计与硬件设施配置营造惬意的环境与开放的氛围,有效促进办公学习、洽谈合作、聚会分享等行为的发生,有助于人们快速拓展人际关系网络,进而提升非正式空间的商业价值、社交价值及创新价值的扩展效应。例如,星巴克作为典型的社交餐饮空间,具有地方文化、情感体验和功能价值等符号表征意义[18]。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曾表示,星巴克的经营不是咖啡本身,而是在世界各地创造一种环境和场所[19]

2)休闲阅读空间 休闲阅读类非正式空间主要包括阅览空间、疗愈空间等。随着信息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更加需要具有慢生活氛围的空间。与自然接触不仅是文化舒适或个人偏好,还是人们基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20]。在此背景下,具备更强开放性、适应性及轻松愉悦氛围的户外阅览空间与疗愈空间能使人们的情绪得到释放、血液含氧量增加、心肺功能有所改善[21],从而缓解人们的精神疲劳,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22]。此外,集知识分享、身心放松与社交互动于一体的多元化非正式空间可促进人们的交流与分享,从而在社交、教育及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深远的正面效应。

3)活动娱乐空间 活动娱乐类非正式空间主要包括临时聚集空间、视听空间、运动空间等。在工业遗产更新的产业园区中,活动娱乐类非正式空间主要服务于数字设计、科技服务及创意设计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群,以缓解其生活压力。临时聚集空间的形成与特定的活动或事件紧密相关,如集市、展览和庆典等活动举办时形成的非正式空间,其在视觉与听觉层面展示出的自然性是吸引青年群体并可显著提升其满意度的核心要素[23]。自然声与人类活动声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空间的声景活跃度,提升其整体期待值[24]。工业遗产建筑具备大跨度结构与大空间形式,适合运动空间的建设[25],可成为具有较强灵活性与可变性的运动类非正式空间。活动娱乐类非正式空间是工业遗产更新的关键要素,可有效缓解从业人群压力,提升园区整体活力与吸引力。


3 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设计

>工程概况

天津第一机床总厂于1951年创立于我国近代工业重镇天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工业遗存。作为20世纪我国齿轮机床的生产前沿,其核心产品齿轮机床是我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基因与历史价值。天津第一机床总厂更新旨在通过环境空间的改造提升,实现留存工业记忆、创新产业转型的目标,打造集研发、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创新园区。

>激活策略

>>挖掘场地特质,提升空间利用率

机床厂蕴含丰富多样的工业遗存,除用于生产的大量红砖建筑群外,还有散布于园区外部环境空间中的诸如龙门吊、牛腿柱等工业遗迹。设计团队融合园区内独具特色的工业遗存元素,构建蕴含工业特色的非正式空间,全面提升园区空间利用率。

基于“环境空间决定人的行为”,利用厂房建筑与工业构件进行灵活规划布局,配置多层次非正式空间,增加个体间的偶遇频次,提升空间的社交价值与商业价值。如在原金工三车间外部,结合不同高度的供暖与输送管道系统,构建交流平台廊架体系,改变原有的空间利用方式,增加人们在此处的交流、分享及打卡等活动,增强空间的功能多样性与社会活力。

△结合管道系统构建交流平台廊架体系


基于“ 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作用”,重新利用工业遗产中被忽视的角落,根据其空间特质与人的行为需求合理配置社交餐饮、休闲阅读等功能,将低效利用的边角空间转换为可增强体验感与参与感的非正式空间,使其成为园区中具有多样化实用价值的设计亮点。对园区内废弃的建筑进行改造时,保留砖墙拆除时的参差感,形成亭一般的通透感,在其中构建社交餐饮空间并置入消费场景,营造舒适轻松且具有商业价值与社交价值的场所。

>>营造交流氛围,增加交往可能性

工业遗产中的非正式空间承载着多元功能,可借助工业遗产本身的历史沉淀与空间潜力,通过延展空间与模糊界限等手法营造惬意开放的空间氛围,打造社交活动的理想场所,增加人们深化交往的可能性。基于“ 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作用”,运用空间延展手法对园区内潜在的非正式空间进行设计,增加交流空间,促进社交活动的产生。在园区外部环境设计中,结合林荫大树群落与原有混凝土轨道设置座椅,引导周边商务办公人士增加在此地的停留与活动,强化空间交流氛围。


△延展空间强化交流氛围


基于“ 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渗透”,对园区的建筑遗存进行模糊边界处结合管道系统构建交流平台廊架体系理,形成室内外联动,增加非正式空间的范围以促进人们的非正式交流。在原供应科五金库房框架基础上增加室外活动空间,形成小型演出场所,营造充满活力的空间氛围,促进人们的交流互动。


△模糊空间界限促进交流互动


>>置入多元互动,丰富感知维度

拥有70年悠久历史的园区内分布着数百棵乔木,茂密成林,西侧紧邻月牙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城市中少有的可让人亲近自然环境的宝贵场所。更新设计以融合自然要素、疏解市民生活压力为目标,在园区更新布局中突出空间的互动体验特性,强化非正式空间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维感知,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基于“环境空间决定人的行为”,利用园区内的自然生境特征引导人的行为,选取独特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孤植大乔木作为主题要素,扩展疗愈空间、阅览空间等慢节奏非正式空间,提升环境空间的情绪价值与健康价值,使环境空间与人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基于“ 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渗透”,在园区非正式空间营造中强调二者的和谐共生。将休憩、互动、聚会、打卡等活动渗透至乔木覆盖下的自然环境中,构建一系列如露营休闲、创意集市、户外交往、儿童活动、亲子研学、林地徒步等树下活动空间。同时因地制宜,选取本土芳香植物与色彩植物,采用科学布局方式打造可促进多巴胺分泌的疗愈花园,配植绿、蓝、紫色系为主的草本芳香植物,营造舒缓解压、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26]


△非正式空间营造

△可促进多巴胺分泌的疗愈花园


>非正式空间的园区落位设计

在机床厂更新设计中,设计团队通过提升空间利用率、增加交往可能性和丰富感知维度3个方面,使园区内原有工业建筑遗存与周边自然环境基底紧密结合,精心梳理并织补出一系列功能多变、具有流动性的非正式空间,极大地提升了园区环境空间的价值效应,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活化与再生。


△园区鸟瞰

△非正式空间分布(从左至右为:“环境空间决定人的行为”类非正式空间、“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作用”类非正式空间、“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相互渗透”类非正式空间)


“永恒之丘”位于园区西侧,蕴含工业遗迹和生态元素,设计依托原供应科五金库房的结构框架与标志性龙门吊实施多维度功能解析与重组。打通建筑片墙并使其与龙门吊连接,形成多巴胺走廊,为人们提供分享交流平台;建筑两侧的牛腿柱与结构框架被重塑为互动性音乐展演空间,辅以氛围照明,营造出可聚集人气、亲近自然,具有记忆感与体验感的非正式空间。

“森之镜”位于园区西北角,毗邻月牙河,以场地内遗存的孤植国槐作为设计基准点,运用镜面元素设计半围合空间。拆除原有围墙以开阔视野,营造安静舒缓的环境氛围,构建集交流、阅览、疗愈于一体的非正式空间,使空间的情绪价值与健康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永恒之丘

△森之镜


4 结语

本文深入研究工业遗产更新中环境-行为-价值互动关系体系的协同机制,明确非正式空间的内涵与价值潜力。社交餐饮、休闲阅读、活动娱乐三大类非正式空间可提升环境空间的情绪、健康、社交、创新、教育、商业等多重价值。以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设计为例,展示通过提升空间利用率、增加交往可能性、丰富感知维度等方法制定非正式空间对工业遗产价值的激活策略。该理论框架可为未来在工业遗产更新中通过非正式空间的优化全面激活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此外,本文提出了非正式空间的多维价值认定,但在具体量化评估方面的研究不足,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其价值量化方法。


参考文献

[1]朱玲,孟航旭,龙菊. 后疫情时代以人为主体的疗愈景观要素及研究框架构建[J]. 城市环境设计,2021(4):374-381.

[2]刘婷,李海霞. 社区活力导向下的城市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研究——以重庆市二十四兵工厂为例[J]. 华中建筑,2024,42(4):66-70.

[3]MOORE G T. New direction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4.

[4]LANG J. Creating architectural theory:The role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in environmental design[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7.

[5]刘抚英,邹涛,栗德祥. 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考察研究[J]. 华中建筑,2007,25(11):77-84,86.

[6]MOORE G T.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research in North America:History,developments and unresolved issue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87.

[7]李斌. 环境行为理论和设计方法论[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3):1-6.

[8]魏方,陈鲁,昝鹏,等. 机器与自然之间——后工业景观再野化的公众感知研究[J]. 中国园林,2022,38(8):36-41.

[9]李斌.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 建筑学报,2008(2):30-33.

[10]白雪燕,童明. 城市微更新——从网络到节点,从节点到网络[J]. 建筑学报,2020(10):8-14.

[11]OLDENBURG R,BRISSETT D.The third place[J].Qualitative sociology,1982,5(4):265-284.

[12]LU C,YU B. The effect of formal and informal external collaborat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MEs:Evidence from China[J]. Sustainability,2020,12(22):9636.

[13] 向岚麟,孙悦昕,李梦露.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创意阶层公共交往空间研究[J]. 规划师,2016,32(12):97-104.

[14]陈小兰,千庆兰,谭有为. 创新街区非正式交流空间质量评价[J]. 城市观察,2022(6):94-111,162-163.

[15]杨林. 迭代、叙事与再生:工业建筑遗产展陈改造设计实践——以民国首都水厂办公楼为例[J]. 工业工程设计,2023,5(3):66-71.

[16]朱亚斓,张桂杰. 基于LBS 大数据的城市儿童户外非正式公共活动空间体系构建[J]. 现代城市研究,2019(1):23-27.

[17]付军,王燕. 高科技园区非正式交流空间景观设计初探[J]. 河北林果研究,2003(2):173-176.

[18]梁璐,杨晚月,焦瑛,等. 饮食地理学视角下西安市星巴克消费空间符号表征解读[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4(4):579-588.

[19]韩斐然,刘理想. 场景理论下的工业遗存“第三空间”利用[J]. 文化产业,2024(14):103-105.

[20]朱玲. 以社区单元构建与公共卫生相结合的风景园林体系[J]. 中国园林, 2020,36(7):26-31.

[21]刘一达,朱玲,王振宇. 多维度城市更新探索——沈阳沈海热电厂及东贸库地块设计思考[J]. 建筑技艺,2022,28(3):45-51,44.

[22]KUO F E, SULLIVAN W C.Aggression and violence in the inner city effects of environment via mental fatigue[J]. Environment & behavior,2001,33(4):543-571.

[23]胡长涓,宫聪,龙灏,等. 协调与偏好:山地城市公园聚集性空间青年人群视听感知[J]. 风景园林,2024,31(7):20-29.

[24]邵钰涵,薛贞颖,蒿奕颖,等. 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评价研究——以成都环城生态区为例[J]. 风景园林,2022,29(9):26-32.

[25]秦雯,钱锋. 休闲体育炼金术——工业建筑回炉重塑新途径[J]. 当代建筑,2020(12):129-132.

[26]龙菊,朱玲,范浉霖. 植物色彩在疗愈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景观设计,2023(5):14-19.


设计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朱玲HA+ 工作室、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景观一所

主创设计师:朱玲

设计团队:张安晓、章阅、王世佳、杨义、王冠祺、徐玲、张梦蕾、刘一达、李博浩

项目规模:22.84hm2

设计时间: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



本文刊登于《城市建筑空间》杂志

2024年第9期

点击上方↑

购买本期杂志


END

点击关注↓


责编:孙阳阳

审核:陶梦媛

咨询电话 | 010-57368835(订阅)/010-57368807(物流)

微信推广/视频号投稿/开白转载 | 15801490711(微信同号)



城市建筑空间
创刊于1994年,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主管,亚太信息院主办,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担任编委会主任。杂志致力于推动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聚焦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演变,关注景观、建筑、室内的融合,搭建全媒体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