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S】曹辉 郭碧潇丨基于韧性理论的高校校园弹性边界设计策略——以辽宁广全国际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企业   2024-11-08 10:57   北京  


作者简介

曹辉

辽宁省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郭碧潇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于韧性理论的高校校园弹性边界设计策略——以辽宁广全国际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0 引言

在社会飞速发展时代,科技、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着高校校园的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高质量发展需求推动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形成, 促进了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效组合,深刻影响着高校校园的功能结构布局模式。如何适应快速发展、更加开放的社会是高校校园面临的基本挑战。

开放式校园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高校需构建多层次的共享空间与活动场所,在满足学校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使高校的产业、科研、文化、旅游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1]。然而,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频发,高校校园作为在重大突发风险中城市安全的关键环节,其边界空间是保证校园安全的重点。如何在保证高校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开放式校园成为边界空间设计的研究重点。

韧性理论以“干扰共存”,即主动适应复杂形势为核心,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与公共事件风险的重要理论。在高校校园边界空间设计中,韧性理论可有效解决其高风险与 脆弱性问题,帮助高校在不确定因素下应对“内忧外患”困境。


1 韧性校园理论

>概念

韧性校园概念借鉴韧性城市与其他领域 关于韧性的讨论与应用,是“自上而下” 与“自下而上”思维路径的结合[2]。其延续 韧性城市概念,旨在应对校园中不可避免 的扰动,关注外部扰动与内部系统运行的 日常波动对校园造成的影响,强调通过科 学的规划、设计及管理提升校园应对扰动 的能力[3-4]。作为城市空间的子系统,高校 校园同样具备城市空间的要素与功能属性,且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与环境挑战。韧性校园概念同样源于使用者对校园生活与环境空间的认知和理解,呈现出自下而上的发展趋势。尽管高校校园是城市复杂生命体的一部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对独立的区域,拥有独立的供应链、生活圈、社交网络等[5]如在规划校园宿舍区时应考虑其独立运转条件,减少突发风险对师生造成的影响。

>内涵

韧性校园的内涵是对其概念的扩展与理 解,对韧性城市背景下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具 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 环境的不断变化,韧性城市概念被延伸应用到 校园中,其内涵包括综合考量校园未来不可预 知的发展变化和潜在问题,构建具有空间弹性 和整体韧性的可持续发展校园环境[6];在对待 自然环境的问题上,从刚性抗衡转向和谐共 生,强调适应环境而非改变环境。

>策略

目前大多数高校与城市空间处于分隔状 态,宛如城市孤岛。城市难以打破校园的封 闭界面、使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导致校园 无法服务城市、建设城市,而校园也无法借 助城市功能提高自身韧性。因此,由“校城 分裂”走向“校城融合”是建设韧性校园的 重要策略。


2 辽宁广全国际职业技术大学设计实践

>设计背景

自2019年教育部批准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以来,职业技术大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 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职业技术大学采用产教 融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与实践能力。同时,其校园建设需适应“互 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入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科技,以提升高等职业 教育的教学质量。

在社会对高校校园的开放需求和突发风 险会对校园师生造成影响的矛盾与考验下, 建筑学领域的韧性校园研究受到更多关注。高校校园弹性边界设计旨在通过增强校园边 界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使校园更加高效地应 对各类突发风险。

>区位分析

项目用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与抚顺市之间的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四环路以东,旺力街以西,沈抚2号公路以南,沈抚大道以北,处于城市规划绿轴两侧,紧邻浑河。该地块为高等院校和商业用地,面积约43万m2,周边尚未开发的土地性质包括城市公园、行政办公、行政中心、商业办公、商业住宅等,生态资源丰富。该区域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体育场馆、绿地、广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缺失。随着更多居民入住,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逐步显现,亟待改善。


△用地区位

△周边现状


>设计理念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指出“大学是一座城市,反之亦然”[7]。校园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满足人们的运动休闲、文化艺术、时尚创意等需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辽宁广全国际职业技术大学以“城中之园,园中之城”为设计理念,借鉴传统院落空间原型,在规划布局中结合地域特色、自然景观、集体记忆、居民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等,打造集约式院落空间,强调空间的向心感与安全感,在保证建筑自然采光与通风的同时为人们提供多样化外部交往空间。


△校园鸟瞰


>设计策略

>>规划布局

1)延续城市肌理,网格化布局  以“园中之城”为设计理念,打造“校城一体”的韧性校园。在校园整体布局中延续城市网格化肌理,将边界空间作为校园与城市沟通的窗口,促进校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提升校园与城市的整体韧性,确保校园在不同社会背景与环境下的高效运转。


△校园肌理


对校园用地进行合理网格划分,形成建筑单元体量模块。基于校园与城市绿地的轴线关系,在城市绿地南北两侧分别设置附属商业、景观广场、体育场馆等,以校园核心功能区域为中心,围绕其布置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食堂、活动中心等。通过网格化布局模式实现了校园功能分区的合理分 布与紧密联系,并确保了校园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协调与便利。

2)韧性规划,可持续发展  校园空间韧性规划强调对校园未来发展的考虑,旨在为空间的多种可能性预留条件。通过校园功能核心要素的标准化与模块化组织空间的结构与秩序,确保校园未来可合理开展建设与更新。此外,韧性规划应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允许建筑与景观的功能与空间形态具备 弹性与可变性。


△边界空间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对校园边界空间进行存量规划,基于现有布局考虑其未来发展。在网格化布局基础上结合周边自然环境,在校园边界空间中提前预留建设用地。在校园早期建设阶段,可根据城市道路与周边环境规划将预留用地打造为景观广场,此举既丰富了校园边界空间,又能在保证校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实现师生与居民共享开放景观。同时,提高边界空间的冗余度可提升校园与城市的整体韧性水平。韧性规划可确保校园在未来发展中灵活适应多元化需求,并保持边界空间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3)建筑景观互动,丰富空间层次  取消传统校园围墙,由边界建筑、多样化景观广和自然水系等组成校园边界空间。采用建筑与景观半围合形式使空间相互渗透,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构建丰富的空间层次,实现从校园到城市的有机过渡。在满足校园与城市互动需求的同时,为各类人群创造多样 化公共空间。

>>建筑形式

1)功能复合化  不同于功能区域相对独立的传统校园功能布局,该项目采用边界半围合、功能复合化的布局模式,增加边界空间服务要素,提升边界空间活力。同时,提高校园与城市的连通性,通过增强边界空间的韧性提升校园与城市的整体韧性)。


△功能布局模式

传统功能布局(左)、功能复合化布局(右)


2)内外空间互动  基于韧性理论,高校校园边界不再是单一的围墙,取而代之的是衔接校园与城市空间的边界建筑。采用边界建筑底层消隐策略,削弱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压迫感,增加校园边界内外的空间渗透,增强校园与城市的连通性。同时,在局部架空空间中穿插校园交通环道,利用屋顶空间及边角消极空间构建校园边界多层次交往空间,为校内师生和城市居民提供多样化活动场所与互动交流平台,激发校园与城市的整体活力。


△边界建筑取代传统围墙

△边界建筑底层架空空间


>>流线组织

1)道路交通一体化  根据城市道路规划,未来将有3条城市道路穿过校园建设用地。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保留城市规划道路并将其引入校园各功能区域,使校园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互衔接。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可进一步将校园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相结合,缓解校园周边的交通压力。道路交通一体化有助于提高校园的可达性与内部交通效率。同时,将城市交通纳入校园规划可提高校园与城市的融合度,促进校城互动,为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道路交通一体化设计


2)提升步行体验  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网格化布局基础上打造校园步行空间与景观节点系统,满足师生与城市居民的需求。除校园主要出入口外,按需设置其他人行出入口,分担主要出入口的人流压力、缓解拥堵。考虑到校园被城市道路贯穿而划分为若干区域,可能会对行人安全与边界空间的步行体验造成影响。为解决此问题,在校园中建立步行空间立体交通系统,设置地下通道与人行天桥,保证行人安全与交通流畅度。在完善步行系统的基础上,对关键空间节点进行融合设计,在边界步行空间中设置滨水广场、景观广场、 体育场、展示空间、口袋公园等关键节点,提高边界空间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创造更具活力和开放性的步行环境。


△景观节点系统

△滨水广场


滨水广场与景观广场可提供休憩与交流场所,使边界空间更加宜人,在其中合理布置景观元素如花坛、雕塑等,可塑造空间美感。体育场可提供开放的运动空间,有助于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并为步行者提供休憩娱乐场所。展示空间可宣传校园文化、历史与艺术,为步行者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同时使边界空间更具特色。口袋公园可提供绿色休闲空间,为步行者创造休闲舒适的步行环境,提升步行体验。

3)动态分级开放  在边界空间管理上,采用动态分级开放策略。沈抚新区是全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但目前项目用地周边区域开发程度较低。在基础服务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该项目借助校园的人气和活力,将校园服务设施向城市开放,此举有助于带动区域发展,提高公共资源利用 率,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价值。

随着校园的开放,安全问题成为校方关注的焦点。通过分区域和分时段管理模式,可将校园的日常生活与城市居民的活动分隔开来,确保校园秩序不受影响。基于此,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将共享空间划分为4个层级。1级共享空间即全时开放空间,是校园中共享程度最高的开放空间,同时服务于校园和城市,包括附属商业、景观广场、体育场馆等,城市居民可自由进入。2级共享空间即长时间分时共享的半开放空间,共享程度较高,是校园与城市衔接的重要空间,也是师生实训实践、人才技术转换的主要阵地,包括共享办公、实训楼等。3级共享空间即短时间分时共享的半开放空间,共享程度较低,主要服务于师生的社团活动、党建学习等,包括食堂、活动中心等。由于此类空间的使用时效性较强,仅在闲置时段向城市居民开放。4级共享空间即限制开放的空间,是共享程度最低的空间,包括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区域,如教学楼、学生公寓等。通过分级开放策略,使校园积极融入城市发展,从而达到校园管理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3 结语

探讨韧性理论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辽宁广全国际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展示在规划布局、建筑形式、流线组织3个方面提升校园韧性的设计策略。通过延续城市肌理、预留边界用地、取消传统围墙、引入多功能边界建筑,实施道路交通一体化设计、打造步行空间与景观节点系统等方法, 实现校园与城市的无缝连接,增强边界空间的适应性、可持续性和韧性。同时,动态分级开放策略可确保校园与城市和谐共存并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韧性规划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校园的功能灵活性和运营效率,而且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高校校园规划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薄田丽.基于韧性理论的老旧社区空间改造策略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0.

[2]容志,赖天.基于韧性理论的高校校园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44-59.

[3]李彤玥.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5):15-25.

[4]颜文涛,任婕,张尚武,等.上海韧性城市规划:关键议题、总体框架和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22(3):19-28.

[5]江立敏.韧性校园规划的议题与框架[J].建筑技艺,2022,28(9):6-8,126-127,9-11.

[6]高崧,袁玮.韧性大学校园认知 [J].建筑技艺,2022,28(9):15-19.

[7]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本文刊登于《城市建筑空间》杂志

2024年第9期

点击上方↑

购买本期杂志


END

点击关注↓

责编:李炎

审核:陶梦媛

咨询电话 | 010-57368835(订阅)/010-57368807(物流)

微信推广/视频号投稿/开白转载 | 15801490711(微信同号)


城市建筑空间
创刊于1994年,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主管,亚太信息院主办,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担任编委会主任。杂志致力于推动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聚焦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演变,关注景观、建筑、室内的融合,搭建全媒体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