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千里
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首席总建筑师
城市更新的观念与策略——以重庆民主村为例
1 目标与观念
爱因斯坦曾说“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是手段的日益完善和目标的日益混乱”,纪伯伦也曾说感叹“人们往往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这的确成为当前许多事物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共通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适用于城市更新中一些问题的观察与讨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发展逻辑正发生重大改变,已由增量建设阶段转向存量提质更新阶段,各类城市更新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作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决策部署。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要求我们的城市建设真正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级,创造高品质生活,传承历史文脉,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更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国家战略。
显然,要实施好城市更新首先需要明确更新目标;而更新目标的确立和达成又离不开正确的更新观念,离不开对城市更新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在当前的城市更新行动中,由于对城市更新相关问题认识的偏差,导致出现了许多偏离更新目标、无视城市发展内在规律的做法。如部分更新项目并未真正关注原有环境存在的重要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或只将更新目标聚焦于环境形象和物理空间的改观等浅表层面,或把更新面对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甚至把更新当作某种炫技的表演,因此往往流于为更新而更新的操作,失去了更新本来的意义。此类观念偏差往往都源于对城市更新本身认识不足。
城市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犹如一个有机体,总要经历从新生和幼年成长为青壮年,再到逐渐衰落,以至于需要更新而焕发新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因此,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城市总是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换言之,相比于增量建设的阶段和状态,城市不断有机更新才是城市发展演变的常态,对此人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共识。
“城市在一个地域空间内聚集着众多的人和物,但城市绝不是人、住宅、工厂、学校等物质的简单混合。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按其自身规律不断运转的有机整体”[1]。就本质而言,城市更新也是城市不断自我调节、不断自适应的发展过程,一个将消极城市空间转换为积极城市空间的过程。但是,城市更新焕新的绝不仅是物理空间,它们在更新城市面貌的同时必将会更新人与城市、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持续地更新城市里或局部或整体的经济格局、文化格局、公共服务格局和社会治理格局,而这正是城市更新的真正目标所在。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城市更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步深入。如果说早期的城市更新主要以居住和物质环境改善为重点,虽然也有对经济、社会、社区、就业等方面的考虑,但对其关联和整体关注不足。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变化,逐渐显现出复合性特点,并非初期常见的诸如房屋破旧、住房紧张等表象问题,而是因社会经济转型引起的更为严重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深层问题。因此,城市更新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涉及诸如法律法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公众参与和文化传承等诸多领域,反映出社会、经济、文化、空间、时间等多个基本维度。这种变化向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首先要求人们从过去单一效率主导的价值观转向基于以人为本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元价值观;其次在更新模式层面,需要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单一更新模式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重驱动的多元更新模式;在更新思维层面,需要从过去规划设计主导的物质更新转向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整体复兴的综合思维;最后在制度层面,需要从过去单一的政府主导与审批的行政机制转向权力下放、社会赋权、市场运作的空间治理模式,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下进一步健全城市更新法律法规,建立贯穿国家-地方-城市层面的城市更新体系,搭建常态化城市更新制度平台,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和群众的集体智慧,保障城市更新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和高效。总之,应通过城市更新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制度机制的创新,使城市更新工作走向科学化、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因此,城市更新观念理应并必将围绕“城市是按其自身规律不断运转的有机整体,并需要不断更新”的对象与属性,确定其基本逻辑和目标取向。唯其如此,面对相关问题时才能知道应该怎么想和怎么做。比如,怎样认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城市病,怎样理解城市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发展规律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在城市更新中应当优先关注和把握哪些问题,采取什么途径、策略和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其显然都与更新的目标与观念密切相关。
郑时龄院士在论及城市更新过程时指出,这个过程虽然看上去并不壮观,却是涓涓细流汇成了大江大海 。让人们惊叹的城市空间总是生活的场所、适合人们停留和交往的空间,总是与文化、社会融合的空间,总是有创造性的空间。城市更新是动态的更新,涉及物质性更新和非物质性更新,包括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更新、建筑更新、城市环境和道路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城市总是处于更新过程中,将消极的城市空间转换为积极的城市空间,让历史建筑“活”在城市更新中,更重要的还是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城市管理模式的更新[2]。可见,藏在成功城市更新背后的首先是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郑先生的上述观点清晰且概括地表明了城市更新的目标、观念及其重要性。
2 策略与方法
确立了目标与观念,就需要进一步关注实施、推进更新行动的策略与方法。
由于城市更新是复杂、动态和持续的过程,更新策略的选择和制定不能仅从单一因素出发,将问题简单化,而应深入研究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影响因素,在充分考虑旧城区原有城市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及其衰退根源基础上,尊重城市发展内在规律,围绕城市更新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更新理念,选择和制定合理可行的更新策略。
当前,许多城市正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呈现出以整体提升城市风貌和城市发展活力为目标的旧城更新、以改善困难人群居住环境为目标的老旧社区和棚户区改造与更新、以产业结构升级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为导向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以历史文化保护为主题的历史地区保护性整治与更新,以及突出治理城市病和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城市双修等多类型、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探索新格局。
具体而言,城市更新项目因其不同规模、背景和属性,主要涉及旧城区再开发与更新、旧居住区整治与更新、城中村改造、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老工业区和产业园区转型与再开发、城市滨水区更新与再开发、用地性质和功能转换、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等类型。为此,需要针对具体项目的更新目标、个性特点和功能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和有机更新。
城市更新和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通常需要经过从更新规划、城市设计到专项设计的过程,包含建筑、景观、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各方面,但空间营造无一例外最终都应当指向和回归设计本质。更新提升并非为了突出某个建筑或空间的独特性,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品质问题,从而为城市中人的生活服务。近年来,在大量城市更新实践中发现,无论哪种设计项目类型,设计师面对的设计任务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建筑、景观、市政、设备等不同专业的工作边界日益模糊,指向的目标却更加明晰,而且在方案设计阶段就要为实现目标而协同工作。实际上,城市更新项目的工作内容和方法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而是更加接近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因此,城市更新的实施,在建设模式上更需要改革现行工程建设管理流程和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建筑师的引领性、龙头性、综合性、专业性、伴随性及平衡性作用。
3 重庆民主村更新改造实践
重庆民主村更新改造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2022年启动的重庆民主村更新改造,于2023年4月底完成一期工程并向社会亮相后,迅速演变为一个现象级事件,不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各级媒体的争相报道,而且吸引了诸多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此研究考察,探寻和思考项目生成、发展、演进的逻辑。民主村所属企业不同寻常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厚的企业文化及其居住区的保存、更新与提升,在某种意义上为此类老旧城市社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鲜活样本,相关探索和思考对于以后在更广泛意义和更大规模上开展城市更新和老旧居住区改造提升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民主村曾是著名大型军工企业居住区,地处重庆繁华的九龙新商圈核心位置,位于万象城和西城天街两个商业综合体之间,占地580亩,共有居民近4000户。作为大型国有企业职工居住区,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过数十年陆续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配套相对成熟且自成一体的社区体系。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周边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工厂搬离并先后建设了万象城和西城天街,夹在其中的民主村由曾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区变为衰落沉寂的老旧小区,其落寞的状态与一墙之隔的万象城和西城天街的繁华形成了强烈对比,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商圈的连通和发展。因此,不仅居民迫切希望改善社区生活环境,从城市发展角度而言,也亟待更新提升。
2022年初,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启动了该区域的更新改造,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对于具有工业文化历史积淀的居住社区,设计团队在深入分析研究其本底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城市体检查找出的问题,结合地域特色和居民需求,以致力打造全民优先的全龄友好社区、民生优先的宜居美丽社区、服务优先的智慧现代社区、管理优先的精细治理社区为目标,统筹建设管理,不仅使老重庆的市井烟火气与现代新潮时尚在此融合,而且将民主村与万象城、西城天街等独立城市斑块连通激活并实现空间共享,使民主村从破旧的老厂家属院华丽蝶变为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的网红社区,取得了城市治理层面的跃升,成为城市区域活力复兴的有益探索。
△更新改造前的民主村(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
△更新改造后的民主村(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耀荣传媒)
△更新改造后的社区中心广场鸟瞰(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耀荣传媒)
△拆除围墙后新增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耀荣传媒)
△更新改造后的综合市场(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耀荣传媒)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旧城改造大多采取“大拆大建”的规划与开发模式,对于地域文化特征保护、多样性历史记忆保护、真实生活形态保护及相关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和文脉延续等问题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考量。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对城市更新在城市未来发展中的定位普遍认识不足,打着保护名义、棚户区与危房改造名义、文旅开发名义进行破坏性开发随处可见。针对此类问题,需要站在更高层面不断提升对城市更新思想观念的把握和内在逻辑的研究,坚持“人民城市”发展和建设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目标导向和观念意识,让城市能够在更加深入的层面和更加完整的意义上运用并实施好城市更新这一重大国策。
在民主村更新规划设计中,设计团队结合当前城市更新工作中普遍出现的突出问题,分析研究现状条件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深入发掘值得珍视和保留的日常生活场景及蕴藏其中的浓厚人情。按照完整社区建设的理念和要求,规划设计遵循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的目标导向和原则,坚持“留改拆”并举,利用社区部分闲置空间和资源植入社区所需配套功能,补齐短板,建设了社区食堂、社区会客厅、社区党群工作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三师”工作站等。通过分析该区域与周边城市空间及功能的关系,梳理、优化和补充社区内各种服务配套设施、公共活动空间、步行道路、休憩和健身场所。在对具有山地特点的地形地貌加以尊重和保留的同时,施以合理的功能、景观提升和有效利用,使原本给人们的生活、交通造成不便的地形地貌成为构筑丰富、有趣生活场景的积极因素,为人们提供更多有利于日常生活和交往的空间与场所。
△更新改造后的红砖楼——社区会客厅(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耀荣传媒)
△更新改造后的社区食堂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耀荣传媒)
△更新改造后连接民主村与西城天街的坡地广场(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耀荣传媒)
△更新改造后充满活力的社区公共空间(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耀荣传媒)
近年来,在城市更新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关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空间塑造,更加重视公共空间的日常生活属性,实际上是重新回归城市和建筑对于人们生活的关怀,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价值取向。正如有论者所言,该取向反映出对于建筑师职责的再思考,追问“什么是建筑师更应该关心的问题,即如何通过与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合作推动有利于增进公共性和公众利益的事情”“在追求建造品质和空间效果之上,建筑师工作的本质其实是用空间回应人的公共生活、创造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 [3]。在民主村更新改造中,对原有街巷空间、建筑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坡坎、大树、台阶等元素,均遵循“真实性、多样性”原则进行保护,避免因商业化更新覆盖其真实性的历史价值;不过度强求风格统一,使历史遗留的多样性得以延续。更新改造后的民主村得以保存原有工业文化遗产并从中生发出充沛的城市活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保留了社区居民本真鲜活的生活状态,使原有的历史记忆“活”起来,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了城市文脉的延续,也使社区重新焕发出活力。
△展示历史变迁的“建设记忆”(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
△更新改造后民主村的生活日常(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耀荣传媒)
△更新改造中对原有环境空间的尊重和提升(图片来源:徐千里工作室)
4 结语
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发展中后期,城市建设模式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规律上看,此阶段已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城市更新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增量”发展到“存量”时代,表面看是“量”的此消彼长,实际上是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为此,需要从思想观念、设计理念到技术层面都做出相应转变并做好准备。要实施好城市更新,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与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体现“人民城市”的思想理念,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更新原则,制定和选择合理可行的更新策略与方法。重庆民主村更新改造实践,清晰地显示了由社区嬗变到城市复兴的城市发展观念与逻辑。它所指向的远不仅仅是单纯的城市建筑空间问题,而首先是一种关于城市存续发展的理念。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要求下,推动城市社区空间品质和城市风貌的整体提升,目的是使城市回归其根本属性,全面回应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它们在重新塑造社会生活秩序、焕发城市活力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城市发展,赋予了城市成长的新视野[4]。
参考文献
[1]阳建强 . 城市更新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
[2]郑时龄 . 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 [J]. 今日风采,2024(1):10-11.
[3]张斌 . 从日常到紧急——苏州河宁武路桥下驿站设计 [J]. 建筑学报, 2022(10):16-23.
[4]徐千里,余水,许书 . 从社区嬗变到城市复兴:重庆市民主村更新改造的观念与逻辑 [J]. 当代建筑,2024(5):19-23.
本文刊登于《城市建筑空间》杂志
2024年第9期
点击上方↑
购买本期杂志
END
点击关注↓
责编:陶梦媛
审核:李炎
咨询电话 | 010-57368835(订阅)/010-57368807(物流)
微信推广/视频号投稿/开白转载 | 1580149071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