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区的小年。一大早儿,记者就来到了皇城根儿底下的什刹海街道,“早就听说恭王府里有一块号称‘天下第一福源’的福字碑,早就想一探究竟啦!”
坐落在什刹海街道内的恭王府,承载着半部清代的历史。恭王府内的建筑都是由南至北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多进四合院落。在这座王府里,拥有“三绝一宝”,其中的第三绝便是福字碑,碑上的“福”字由康熙亲笔题写。这个“福”字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它又被称为“长寿福”和“天下第一福”。一个“福”字,承载着中国人最朴素的生活理想。“福”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象征着幸福、福气与吉祥。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已经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小年,作为春节的序曲,是传统习俗的延续,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什刹海街道邀请各民族各界人士欢聚一堂,以笔为媒介,以墨为载体,在小年的喜乐氛围里,探寻“福”文化的深厚内涵。
什刹海,这片承载着北京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水域,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喜爱汇聚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这片区域别样的风情与韵味。祥龙贺岁去,金蛇送福来,正值小年之际,什刹海街道在这片充满故事的海畔,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福盈海畔 情暖新春”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什刹海的独特魅力完美融合。
走进党群64号小院,墨香四溢,热闹非凡。书法名家与书法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在长卷上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书写着形态各异的“福”字。这些“福”字或古朴厚重,或飘逸灵动,每一笔都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深深祝福。社区居民们也跃跃欲试,一起留下了自己的“福”气。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创作出了一幅长达5.6米的百福长卷,宛如一条承载着美好祈愿的文化巨龙,象征着新的一年福气延绵不绝。
大半截胡同8号的四合院里,“巳巳如意喜送福”的活动异彩纷呈。“笔韵福来千家万福”的现场,书法老师身着传统服饰,一边挥毫泼墨书写“福”字,一边结合历史生动地讲述“福”文化从甲骨文时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原来从甲骨文时期开始,“福”字就蕴含着诸事顺遂之意。笔尖墨中,一个个饱满圆润的“福”字跃然纸上。“喜上窗轩福满新春”的现场,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制作窗花和福贴,他们的巧手折叠、剪裁、粘贴,一个个精美的窗花逐渐成形。窗花上的图案融入了什刹海的元素,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福贴则写满了新春的祝福,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年画纳福海畔有喜”的现场,居民们亲手拓印传统年画,感受到了春节的独特韵味。在“手巧眼明福至心灵”的活动现场,欢声笑语接连不断。糖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注意力。糖画老师如同魔法师一般,用金黄的糖浆绘制出活灵活现的蛇形糖画,引得小朋友们惊叹连连。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拿起糖画笔,画下了自己心中对新年的想象和期盼。此外,拓印活动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挑选自己喜爱的拓印图案,如灵动的小蛇、寓意吉祥的“福”字等,蘸上墨汁,轻轻按压,一幅幅饱含童真的作品诞生了。庭院里,投壶、敲福气钟等传统娱乐活动热火朝天,大家体验古人的娱乐方式,传承春节传统习俗。各项活动共同呈现出一幅春节文化的生动画卷。
年味不仅洋溢在党群服务中心内,更被传递到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带着满满的诚意和热情,走街串巷,穿梭在什刹海街道的胡同中,将侨联委员和书法家们写好的春联、“福”字,送给驻地部队官兵、辖区居民和孤寡老人,帮助行动不便的辖区居民和孤寡老人张贴新年新“福”。那一张张红红的“福”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什刹海街道充满了红红火火、温馨祥和的年味。
此次“福盈海畔 情暖新春”主题活动,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更让居民们在趣味活动中深刻感受到了年味的独特韵味和满满的幸福感。它宛如一条温暖的纽带,将什刹海街道的各族群众紧紧相连,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共同迎接新春的到来。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人们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凝聚着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