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更新”的老街 更美的生活

时事   2025-01-31 19:31   北京  

正月初三上午,江面雾气未散,宜昌二马路浸润在暖金色的光影里。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泽,红灯笼在修缮一新的骑楼廊檐下轻轻摇曳。这条始建于20世纪初的老街,曾是川汉铁路的物资集散地。斑驳的红砖拱券和雕花窗棂间,依稀可见昔日繁荣的景象。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的重要实践地,这条老街正在春节的烟火气中,轻声诉说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城市更新智慧。

新春的二马路,传统年俗与现代生活碰撞出独特韵律。社区食堂门口张贴的红纸上采用了隐形标识,用手机扫描后,墙面上便会浮现动态影像:黑白照片里的挑夫卸下年货,戴着虎头帽的孩童举着灯笼奔跑,巨幅春联在云端徐徐展开……游客纷纷通过手机收集历史画面,生成跨越时空的新春祝福。春联上的金色虚拟笔画沿着百年砖墙流动,如同光阴在建筑上书写注释。在特定区域,行人扫描建筑外墙的二维码,便能观看此地百年来的变迁影像:帆船变货轮、扁担换卡车,江涛声与挑夫的号子交织回荡。邮局旁新设的“时光邮筒”,既保留传统投递功能,又通过电子屏实时呈现信件传递过程,让“见字如面”的温情与“智慧邮驿”的便捷共生。

这些细节印证着当地城市更新的基本思路:既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也不是推倒重来的颠覆,而是让历史成为滋养当下的沃土。记者看到,曾经杂乱的电线全部入地,新增的玻璃幕墙主动后退,为历史建筑的雕花窗棂腾出空间;部分建筑外墙经过专业清洗,在褪去岁月积尘的同时,仍保留了生活的痕迹;洋行仓库的杉木梁柱采用原位加固技术,既保留货物拖拽的历史凹痕,又满足现代承重标准;新铺设的排水系统,终结了多年来的排水之困……就连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石板路,也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街道转角处,从老街改造中“抢救”过来的老木料被改造成咖啡吧台,游客扫码可了解其跨越百年的流转历程。咖啡的热气与桐油气息交织,让“保留历史记忆”“延续城市特色风貌”的理念变得可触可感。当地住建部门的相关人员说,“改造不是翻新,而是帮城市找回被遗忘的掌纹”。

更新不仅体现在建筑肌理上,更融入了市井生活。“从前怕老街变样,现在发现变得很‘对味’。”居民不经意的感慨里承载着对城市更新的期许。在复建的川汉铁路主题茶馆内,AR技术复原的商船帆影在手机屏幕浮现,与茶馆玻璃幕墙外的真实江景重叠;智能清洁机器人沿着报童昔日的叫卖路线“巡街”……新业态唤醒了沉睡的街区,不少嗅觉敏锐的商家前来考察选址,寻找商机,春节期间的花鼓表演、新春游园会等文化活动多姿多彩,人们也从“看景”到“入景”。这些充满张力的画面、穿越时空的感动,是老街给予每一位来客独特的新春贺礼。

更新后的街区活力显著提升,游客量增长明显,商铺空置率大幅下降,老年居民活动空间得到拓展。街角的智能音箱装置,随着垃圾分类正确率的升高得以解锁播放更多传统民谣;历史建筑周边的感应设备,用方言语音提示取代生硬的“禁止触摸”标牌;街边公告栏展示着居民议事会通过的更新公约,“修旧如旧、民生优先”八个字格外醒目。街区更新既带来了现代生活的便利,又留住了传统节庆的温情。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宜昌的探索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素有“川鄂咽喉”之称,“码头味”是它的鲜明标签,也是老街更新的一个重要定位。对于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明清码头遗址,当地采取了立体保护方案:地面铺设钢化玻璃展示考古现场,空中架设观景平台连通现代商圈。行走其间,既能看到春节期间居民消费的红火场面,又能体味曾经百舸争流、千帆林立的水运盛况。

江风掠过骑楼,日头渐渐升高,老街的轮廓愈发清晰。有人说,城市更新如同在飞驰的列车上更换零件。看着街边惬意闲坐的老街坊和满脸笑意的游客,记者深深地感受到,无论零件怎么更换,车厢里沉淀的人情与记忆,永远是列车前行的动力。

本期编辑:董大伟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