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养老院里的“春晚”

时事   2025-01-29 16:00   北京  

1月26日,离除夕还有两天,河北三河市燕达老年养护中心9号楼的老人们正在准备他们的“春晚”。大部分老人坐着轮椅,他们跟着护理人员,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手指,这些动作能锻炼老人的触感,延缓他们认知功能的下降。

9号楼居住着168位老人,他们大多重病在身、行动不便,平均年龄超过84岁。长期卧床、脑梗偏瘫康复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这些身体上的局限,并不能阻挡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节的期待。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团圆与期盼的传统节日,在这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各楼层挂上了灯笼,贴上了春联,鲜艳的色彩如同冬日暖阳,照亮了每个角落,也温暖了老人们的心。

82岁的任文英奶奶在这里度过了两个春节。她的老伴因脑梗后遗症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生活无法自理,住在不同楼层,而孩子远在国外。任奶奶生性喜静,闲暇时最爱捧一本好书、读一份报纸,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宁静与美好。任奶奶说,这里是她最暖的家,也是最后的家。

90岁的王志良爷爷在这里已经生活了11个年头,6年前,老伴在养老院安详离世,如今儿子也已70多岁。从最初的小家庭融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王爷爷经历了一段适应期。在这段日子里,他深刻体会到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体系和全程化持续照护服务模式的贴心。在这里,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与康复服务紧密融合,满足了老人的各种需求。王爷爷最喜欢厨师做的豆沙馅酥饼,每当和大家唱起熟悉的老歌,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那种充满活力的感觉让他倍感亲切。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一起聊天、唱歌、一起参加活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9号楼内各个楼层正忙碌地筹备各自的“春晚”节目。杨籽秋是8层护理员组长,他计划在除夕为8层的老人们举办一场专属的“春晚”。

杨籽秋知道老人们喜欢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氛围能让他们开怀。他说,我们不仅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为了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他和护理员们精心布置会场,红灯笼高高挂起,春联喜庆夺目,年味拉满。杨籽秋感慨道:“我们或许不能延长老人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爱与陪伴,为老人的生活增添色彩,拓宽他们生命的广度。”除夕快到了,杨籽秋又一次选择坚守岗位,这个春节,他又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在这里,护理员对老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性有着深入了解。护理员胡云江精心照料着88岁的田爷爷,田爷爷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只能依靠鼻饲进食,是重度失能老人。尽管田爷爷无法言语,但眼神中常常流露出感激与安心。胡云江说,田爷爷虽然不能表达,但他能感受到谁对他好。只要他们能多活一天,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

在养老院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位老人都是家人,每一位护理人员都是守护者。他们共同营造了充满爱的家园,让老人们在晚年能感受到安全感。

养老院的“春晚”拉开帷幕,春晚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在燕达老年养护中心9号楼,我看到了这份幸福的真实模样,它藏在老人们的笑容里,融在护理人员的关爱中,在这个春节,绽放出温暖的光芒。

本期编辑:董大伟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