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天水伏羲庙: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时事   2025-01-25 09:33   北京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伏羲始祖文化的历史传承是践行独知守其根这一文化传统的生动诠释和典型案例。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天水市考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时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揭示了始祖伏羲及始祖文化的独特价值意蕴,凸显了其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创始意义。

传承始祖文化的宝贵文化遗产。天水是羲皇故里,天水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人祖庙,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明清两代历经9次重修。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南而北有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等建筑沿中轴线分布,中轴线两侧有朝房、碑廊、钟楼、鼓楼等建筑对称排列于各院。院中植有古柏64棵,象征64卦,现存37棵。整个建筑群庄重典雅、主次分明。

伏羲庙的主体建筑是先天殿,其后为太极殿,均有伏羲塑像。先天殿正中暖阁的伏羲坐像手托八卦,坐像前方左右为龙马塑像与河图、洛书石盘,两座大殿东西两壁是反映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取火种、养牺牲、定嫁娶、制礼乐、作甲历、立占筮、创九针、设九部、以龙纪官等发明创造功绩的壁画,殿上方顶棚正中藻井绘有河图和先天八卦图,周围是六十四卦图。伏羲庙建筑群和伏羲塑像、壁画、陈设、卦象、建筑纹饰、木雕,包括祭祀礼仪、题词、碑刻、匾额、楹联以及古树名木,共同构成了祭祀伏羲、完整展示其发明创造和功德智慧、传承始祖文化的重要载体。

天水伏羲庙被尊称为“中华第一庙”,其修建时间并非最久,建筑规模亦不巨大,之所以独享殊荣,实乃伏羲是中华民族第一位古圣先王、天水为羲皇故里之故。敬天法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先民们出于对先祖的崇敬、纪念,于是就有了祖先信仰和宗庙祭祀。天水伏羲庙随着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积淀,本身也成了传承和弘扬始祖文化的宝贵文化遗产。

承载始祖文化的活水源头。在中华先民告别愚昧、走出洪荒之时,伏羲及其部族的一切发明创造,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从制度文化到社会生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古往今来,中华儿女对伏羲开天辟地肇启文明的伟大贡献极尽赞美尊崇,我们从古今名人学者为伏羲庙所题匾额可窥豹一斑。在伏羲庙先天殿悬有“一画开天”“开天立极”“道启鸿蒙”“文明肇启”4匾。在牌坊、大门等有“开天明道”“继天立极”“开物成务”“与天地准”等匾。其内容或典出经史文献,或为题写者凝练自创,字至简而意无穷,既是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更是羲皇子孙追念先祖、不忘来路、守根固本、继往开来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品格的展现。

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重要平台。中华民族对始祖伏羲的祭祀从先秦以来未曾间断,天水民间在每年举行春祭、秋祭伏羲的传统由来已久。1988年天水恢复公祭伏羲活动,从2005年起公祭大典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2014年开始每年与台湾同时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活动。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现已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重要平台和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典期间同时举办的学术研讨、研学活动、戏剧歌舞等与祭祀大典相得益彰,使全球华人祭祖圣地文化品牌知名度、影响力越来越大,感召力、凝聚力越来越强。这无疑是中华儿女以寻根祭祖为形式光大始祖文化,展现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鲜活反映。

《淮南子·原道训》有言:“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生存发展的规律和具体特性,但都知道应该守住自己的根本、本源。古人这种独知守其根的哲思和智慧启示我们,唯有不忘初心,才能守正创新。中华民族对始祖伏羲的追念和祭祀代代不绝;对始祖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遗余力、历久弥新。独守其根才能枝繁叶茂,守正创新方可行稳致远。天水伏羲庙跨越时空见证了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独守其根的文化自信,公祭伏羲大典贯通古今彰显了中华儿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伏羲庙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守精神家园的鲜明标识与情感纽带,必将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5年1月24日第1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