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君子人格的精髓要义。“君子之乐”意指内在德性的快乐,呈现为君子文化中以德为乐的人格境界。思考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乐”观,有利于丰富我们对君子人格的理解,并启示当代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价值旨归。
“孔颜之乐”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德,周初,周公汲取殷商覆灭的历史教训,制定了一系列“敬德保民”的典章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受到西周礼乐文明的影响,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孔子提出了儒家“君子之乐”的核心观念:即以礼乐为内容,以“仁”为本的君子仁德之乐。《论语》开宗明义指明“君子之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是学习和践行仁德,“有朋自远方来”是“以友辅仁”,切磋促进仁德的修养。学习切磋的具体内容即“乐节礼乐”,仁爱之心(德性)是礼乐的内在本质,礼乐是仁德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之乐以礼乐为内容,以“仁”为本,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主张,君子通过对礼乐仁德的修养能够达到“贫而能乐”的德性幸福境界。在《论语·雍也》记载: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用“箪食”“瓢饮”“陋巷”肯定了颜回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指明:“君子之乐”在于“克己向善”的德性生活的追求和“安贫乐道”的精神世界的丰足。“孔颜之乐”将幸福的定义推至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将幸福的首要标志定义为德性的完满。
“君子三乐”
《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创新和发展了孔子“礼乐仁德”的幸福观,以“君子三乐”完善君子德性幸福观的实践路径。
第一乐是“孝悌之德”。天下之本在于家。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亲亲之乐是人人都能体验到的一种现实的、生活化的幸福。孟子以“孝悌之德”作为幸福之起点,把君子个人的品行之乐推及到家庭幸福之乐,拓展了“孔颜之乐”的德性形态,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孝敬父母为仁,尊敬兄长为义;人人都尊敬长辈,亲近亲人,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第二乐是“天人合一”。孟子对君子之乐的构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血缘亲情这一家庭伦理的层面,而是以此出发,提出了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这就从生活化的“孝悌之德”,升华到了具有道德超越性的天人之乐。孟子指出,君子通过尽心、养气、集义、寡欲等,可以进一步实现个体向善的精神自由和修身之乐的道德目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以上天赋予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以实现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将个体生命与天命天道浑然合一。
第三乐是“广育英才”。《孟子》中多次提到“教”,把“善教”“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实践层面,揭示君子文化的社会幸福观:“教化之乐”。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君子之乐的重要价值指向在于帮助他人实现生命的安顿,并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获得快乐的源泉。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即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是人人都有的“善端”。君子在实现自身品行修行的同时,躬行道德实践,发现并传播“善端”,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德善教实践,广育天下英才、培育国家栋梁,直至“斯道之传得之者众,而天下后世将无不被其泽矣”。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从君子“仁德”为本的理论形态,到个人修行、家庭幸福、社会贡献三位一体的中国君子人格的践行路径,不仅触及了君子之乐的道德本质,还为君子幸福生活的日常实践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在后世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中,积淀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5年1月17日第6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