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 新时代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浙江石泉村、仰峰村和古瓷村为例

企业   2024-09-27 16:00   浙江  


新时代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浙江石泉村、仰峰村和古瓷村为例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aking Shiquan Village, Yangfeng Village, and Guci Village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Examples


陈孝铭 李蕊

CHEN Xiaoming LI Rui


摘要    基于理论性探索与实践性验证,以湖州石泉村、仰峰村和衢州古瓷村为例,通过剖析传统村落的内涵与特征,对乡村地区的景观风貌、环境文明、民俗特色以及乡村治理等具体与抽象情况进行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探究,立足于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大背景,对发掘乡土文化,建立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长效机制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建立乡土文化自信、优化乡土文化传承环境、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有效传承我国的乡土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并希望通过不断实践,全方位实施乡土文明保护路径日臻完善,以求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更好发展基础。

关键词   风景园林;乡村振兴;乡土文化;保护传承





1  研究概况


1.1  研究现状


中国乡土文化种类众多、性质多样,但在当下的社会状况下,乡土文化消失的速度就如同村落衰亡的速度一般,不少乡土文化形态由于人口的流动和村落的衰败而逐渐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乡土文化失去载体,逐渐落幕。一方面,城市规模的疯狂扩张吞噬着农村大片土地,承载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正在消亡;另一方面,随着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乡土文化的传承主体逐步缩减,积淀了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乡土文化逐步消失[1]


当下,农村现代化在加速,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乡土文化在这样的变革中悄然流失。乡村曾经是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当下的教育使乡村孩子接受过多的城市思维,逐渐产生了城市认同感,潜移默化地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乡土文化危机加深。


并且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乡村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原材料的产地、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地和农家乐。随着工业区、经济园、大学城等的大规模建设,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走出世世代代居住的宅院,住进高楼大厦。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都上了台阶,却忽视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忽视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


因此,乡土文化保护机制和政策支持相对不足。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导致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够有力,相关资源和资金的投入也较为有限。同时,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老龄化、家庭核心的变化等,也对乡土文化传承产生了影响。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将乡土文化纳入规划之中,对突出的物质与非物质的乡土文化代表进行传承和保护。尽管如此,这种保护还是远远地赶不上乡土文化消失的速度。因此,还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资源去支持这些保护行动。


1.2  相关研究进展


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践展开论述,理论方面论述乡土文化和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关系,实践方面主要从乡土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具体项目体现展开,充分论证乡土文化的重要性[2]


在理论层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重新认识乡土文化的价值,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文化资本。乡土文化力量的振兴是在分析乡土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移风易俗,批判继承,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保护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积蓄乡土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动力。分析我国乡土文化特征,发现当下我国乡土文化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土文化,才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乡土文化是打破乡村“千村一律”的有力武器,在彰显乡村特色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灵魂[3]


在实践层面,通过对浙江湖州石泉村、仰峰村,以及衢州古瓷村的具体项目设计,通过剖析传统村落的内涵与特征,对乡村地区的景观风貌、环境文明、民俗特色以及乡村治理等具体与抽象情况进行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探究,立足于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大背景,对发掘乡土文化,建立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长效机制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讨[4]


1.3  研究意义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乡土文化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的理解和认知。通过研究乡土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文化自信心。文化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包括不同地域、民族和社区的独特文化特点。研究乡土文化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知识、技艺和价值观念,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同时,通过研究可以对于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乡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可以为农村经济转型、农村治理和农民生活改善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5]


另外,乡土文化作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开发价值。研究乡土文化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也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推广,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乡土文化可以帮助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多维度和多层面,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范式,推动学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2  乡土文化特征


2.1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指乡村经过一定时间演变形成的独特的自然风貌景观,包括山、水等充分体现乡村独特地形地貌的元素,是当地乡村的文化遗产。可深度挖掘整合自然要素,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农耕要素是中国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农耕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种植养殖习惯、农民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念等。


2.2  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是指乡村经过5000年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形成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是因气候、地形地貌等形成的村落格局。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表现样式,也包括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的举措。其中乡村社区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强调邻里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体现着集体主义和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农耕文化和宗族观念。乡村中保存着许多传统建筑和艺术形式,如古老的庙宇、民居、园林和传统工艺品。这些建筑和艺术作品体现了中国乡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技艺传承。丰富的乡土信仰和宗教传统,如祭祀、拜神、信仰自然灵物等,这些信仰和宗教活动在乡村社会中起到了凝聚力和道德规范的作用。


以上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乡土文化的特征和内涵。它们反映了中国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乡土文化传承对策与保护措施


3.1 传承对策 


为应对我国乡土文化传承面临主体缺失、环境冲击、保护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我们需要对乡村中的多种元素进行保护与传承。以下措施旨在全面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乡土文化,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发展出新的活力,同时保留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首先,最基础也是重要的是要让国民建立文化自信,优化乡土文化传承机制,并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另外,要开展对乡土文化的深入研究,包括农耕文化、传统习俗、方言口头传统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记录乡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加强乡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工作,包括开设乡土文化课程、组织乡土文化讲座和培训等,传承乡土文化知识和技艺。鼓励和支持乡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组织社区活动和庆典,加强邻里间的交流和合作。将乡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乡土文化的保护责任和措施,加强对乡土文化的法律保护。


3.2  保护措施


在保护的基础上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将乡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包括在课程中增加乡土文化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组织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等,吸引年轻人和社区居民参与,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建立乡土文化档案馆或数字化平台,收集、整理和展示乡土文化的相关资料和文献,为研究和传承提供便利。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城市居民走进农村,了解乡土文化,同时引导乡村居民参与城市文化活动,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开展跨代传承项目,鼓励老一辈乡村居民与年轻一代共同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活动,通过实践和互动传承知识和技能。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乡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吸引更多人了解、关注和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


要在适应新农村整体发展和传统保护的基础上,对乡土文化的运作进行有序、科学的市场化开发,对乡土文化元素等进行现代化的改造。遵循立意鲜活、定位明确的原则,开展积极有效的全域化旅游。开发乡土文化产品体验模式,运用市场的经济收益有效刺激乡土文化的活化[2]


这些对策旨在通过教育、活动、培训、档案建设和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促进中国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确保其在当代社会中得以继续传承和传播。同时,还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局面。



4  乡土文化保护成功案例


4.1  古瓷村


古瓷村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峡口镇枫石村,虽然早就定为国家级保护地,但该村至今没有大规模开发,只有局部修缮。


三卿口制瓷作坊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构成包括文物本体及文物环境。因此,古瓷村的文化地位也非常高。古瓷文化村作为完整的古瓷聚落,是中国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活化石”,代表着中国制瓷生产重要阶段的完整体系,是承载中国独一无二的古瓷生产生活完整展示的标本区。曾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华古瓷第一村”。古瓷文化,不仅是江山市乃至浙江省旅游产品的差异性补充,更是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中极具国际战略意义的支撑点。总的来说,古瓷村是一个传承着丰富乡土文化的村庄,同时也是值得开发的区域。


对古瓷村进行乡土文化保护的策略,以“活化”古瓷历史为主要核心,村庄景观提升以还原古朴原乡生活场景为主题,植入多元业态带动村庄的经济发展,为客源提供旅游配套服务。两村同时进行改造,互相扶持,共同发展,形成完整的旅游经济循环,使得“古瓷文化”活起来,当地经济发展起来,村民富起来。


因此,我们既要解决以上设计难题,又要发展并保护该优秀传统文化,活态手工技艺,搭建生产生活体系,完整组织系统,构建独特的乡土文化,通过“六化五法六突破”模式打破常规旅游景区设计手法,即乡村景区化、旅游多元化、业态精准化、运营多元合作化、互联网以及互动化,打造古瓷文化原乡艺术旅游创意品牌,并叠加当下文化演艺产业,融入艺术小村当中,发展出以古村生活体验、古瓷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旅游活动模式。缔造世外桃源般的休养空间,成为深度呼吸、解压度假、生活加油站;青年人在这里体验原乡生活、感受艺术氛围;青少年在这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老年人在这享受宁静、远离尘嚣,打造一个以旅游+N为主导方向、以文化休闲旅游为引擎发展绿色经济体系[6]、以古瓷文化为核心的原乡艺术小村,形成绿色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新示范点(图1~3)。


图1 游客服务中心效果图


图2 业态融入效果图——轻餐饮


图3 景观风貌整治——村庄风貌提升效果图


4.2  石泉村


长兴县石泉村隶属浙江省湖州市,位于太湖西南岸,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国家为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浙江开始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其中湖州农村建设成为浙江展示“美丽乡村”品牌的示范区样板区,湖州长兴整治乡村水体环境将大力推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此次对石泉村进行乡土文化保护的策略是对村庄的土地使用、村庄迁并、产业发展和空间管制做出全域安排,并进一步完善村庄用地布局、公用设施,明确功能分区、整治村庄秩序、提升环境品质,打造生态人居环境,且实现田园生活的有序演进及田园空间的生态进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7],对城乡一体化模式进行探索,对该村起到了乡土文化的全方位保护(图4)。


要深度挖掘优秀的地域文化,如耕读文化、吴姓宗族文化等,重点突出特色优势文化,通过对这些优势文化的产品化、市场化重组,通过通俗化、形象性的生动诠释,提高石泉的本体价值和附加价值,塑造鲜明文化特征。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其绿色生态特色,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在提升品牌质量、做优做精的基础上,形成独特、有标志性的整体竞争优势[8]。另外,石泉应该通过独特的产业形态、景观风貌设计以及标志物的设计,树立统一、鲜明的个性形象,提高市场认知度,以便得到更多观者和管理者的了解和认同[9]


在具体设计方向方面,石泉村作为千年古村落的遗留地,需展现江南山村独特的魅力及传统文化的回归。讲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将建筑、山水、绿化融为一体,从传统文化之中,择其精髓,运用到山村节点设计之中,将自然情趣与文化精神融入其中,营造一种书传百代,千古一村的中式景观。整个石泉村由点串成碧玉景观带,打造石泉“十景”(图5),寓意“十全十美”。 


受石泉村耕读文化启发,运用起承转合的设计手法,采用东方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体现为疏、密、曲、直,构成有联系、过渡、转换,这样丰富的空间序列,体现设计主题“花开巷陌里,清泉石上流”的含蓄之美。


对道路边的景观绿化进行重新梳理,增加水杉片林及乡土树种,增加山林步道,提供休闲健身场所,恢复吴氏祠堂遗址,展现村落历史性,增加石泉吴氏始祖吴僧永人物雕塑,强化石泉起点文化。


村庄内的建筑都统一风格,提取传统文化元素,建筑墙面统一刷白做旧,体现江南民居风貌,建筑立面增加中式文化元素的花窗与木格栅,对原有门头改造成中式风格,增加中式木挂落,梳理现有植物,增加文化书简雕塑,讲述石泉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图6)。


图4 乡土文化保护策略


图5 石泉十景


图6 文化景观雕塑现场照片


运用中式造景的设计手法融入与传统吴氏文化的符号,更具象征性表达人文情结。通过整合提炼,以富有历史感的造型元素营造氛围,身临其境去感受人文气息(图7~9)。


图7 吴氏宗祠鸟瞰图


图8 景观改造后实景图1


图9 景观改造后实景图2


4.3  仰峰村


仰峰村隶属于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抗日战争时期,仰峰村成为新四军苏浙抗日根据地司令部驻地。仰峰村经历了这么一段光荣的抗日革命历史,使这里幸存的古民宅染上了新四军抗日革命的红色印记。其中土地庙、沈家大院、韩家大院、曹家大院4处旧址,作为抗日革命旧址,被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仰峰村也被广誉为“江南红村”(图10)。


通过现场调研可以发现,村庄对在地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但是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则相当丰富,且地位与文化价值较高,村庄属于西部红色文化走廊核心区域及长兴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江南红村,发展的主题为重点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通过资源展示和旅游开发结合的方式,来适当地对村庄进行规划利用。本次规划将以村内古建为依托,竹林为资源背景,打造仰峰村为长兴西部红色文化古村落和生态旅游村落,从而实现乡土文化的在地保护。


基于此,我们将仰峰村打造成江南小延安,恢复成为中国江南红色文化源头,苏浙皖新四军红色旅游品牌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旅游业全面发展升级的重要增长级,结合江南红村,打造红色文化集聚地、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更是华东地区休闲旅游首选区域及长三角城市居民的历史文化旅游及民俗休闲度假目的地,要全面打造集红色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村落(图11、12)。


以清新淳朴的山野竹海为背景,以质朴恬静的人居文化氛围为依托,以独有的江南新四军红色文化源头为核心,凸显整个村落深厚文化内涵底蕴,将其打造成以红色文化体验为核心主题,融文化体验、运动拓展、休闲度假和乡村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红色文化旅游特色村。


图10 仰峰村鸟瞰图


图11 改造后实景图1


图12 改造后实景图2



5  结语


乡土文化的保护,并不意味着要回归复古和重建乡村文化的价值行为体系,而是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物质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把现代因素融入乡土文化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使其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并落地在空间和产业等方面,探索空间整合和文化产业化的具体措施,一方面可以最大化挖掘并发挥文化价值,加强乡土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在保护的基础上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因此,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先行之策,是实现乡村各项发展的保障。在乡村建设中,如果只追求经济发展而没有乡村文化作为根基,不仅乡土文化会逐渐消亡,而且乡村无法实现永续发展。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应充分挖掘自身内涵。本文从文化产业化的角度来激活乡村活力,即以文化为基础,为其设计产业化、特色化路径,丰富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地区产业有机融合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乡村注入持续的活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在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探索,一代接着一代干,努力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做得更好。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作者简介


陈孝铭/1983年生/男/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第五综合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保护、乡村“隐”设计发展(杭州 310012)


李蕊/1994年生/女/四川成都人/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五综合院规划设计师/研究方向为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保护、乡村设计发展(杭州 310012)



参考文献

[1] 王玉雪,刘力榕,徐婷婷.试析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J].山西农经,2021(12):166-168.

[2] 张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J].国家治理,2022(21):33-37.

[3] 孙万心.乡村振兴 文化发力: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恩施乡村文化创新[J].民族大家庭,2018(3):43-45.

[4] 李青文.传承与反哺:乡村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9(2):14-19.

[5] 朱志平,朱慧劼.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共同体的再造[J].江苏社会科学,2020(6):62-69.

[6] 黄永林.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基于乡村发展相关数据的分析[J].文化遗产,2019(3):1-12.

[7] 李铁鹏.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保护与振兴策略:以沈阳市拉塔湖村为例[R].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22-224.

[8] 于江.衰落与复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建设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9(2):50-55.

[9] 潘昱丞,唐良申.乡村振兴与农耕文化协同推进的逻辑与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6.





*本文转载自《中国园林 ·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40周年专刊》


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欢迎订阅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官方公众号!我们与您分享本院热点、项目与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