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 乡村振兴导向下村落文化空间重构——以嘉兴市南梅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企业   2024-11-15 17:05   浙江  


乡村振兴导向下村落文化空间重构——以嘉兴市南梅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Reconstruction of Village Cultural Spa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Case Study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f Nanmei Village in Jiaxing


叶乐 蒋相明 孙彪 周柔倩 陈琪川

YE Le JIANG Xiangming SUN Biao

ZHOU Rouqian CHEN Qichuan


摘要    村落文化空间重构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步,以空间优化为基础,统筹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实践,如何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重构路径和模式,明确空间重构的目标定位,运用乡村特有的文化及生态价值,优化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以嘉兴市南梅村为例,剖析区域优势与存在问题,从宏观乡村品牌效应形成、中观乡村文化空间重构、微观建筑景观风貌更新三层面建立空间重构路径,提出规划策略,指导具体项目建设,以期为同类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供参考,以科学重构村落文化空间,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   风景园林;乡村振兴;村落景观;公共空间;美丽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在浙江任职时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与“新农村建设”有许多相似之处,2013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时提出的“美丽乡村”也是发端于此,但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发展理念也更具前瞻性,而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是着眼于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做出的战略部署[1-3]。自2004—2022年,连续19年在一号文件中提及解决“三农”问题,可见加强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性,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一脉相承,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4]。2023年浙江省委省府两办更是发布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20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着力于村落文化空间重构,统筹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造就万千美丽乡村,传承村落在地文化,对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非凡。



1  村落空间重构背景


与城市相比,中国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存在环境恶化、特色文化加速流失等问题[5]。习近平总书记到舟山考察调研时做出了“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的重要论断,这些年,浙江注重从根源上、区域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型[6]


截至2022年,嘉兴成功创建163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直接营业收入达35亿元,既展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江南水乡新风貌,又为村级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带来活力。按照省、市“村庄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秀洲区也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田园秀洲·美丽乡村”创建为载体,以建设现代田园新秀洲为最终目标,南梅村所在的王店镇成为秀洲区唯一上榜“全国特色小城镇百强名单”的镇,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持续增大和整体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需求不断上升,嘉兴南梅村位于上海、杭州交汇处,就旅游业发展而言具备较大的区位优势(图1)。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嘉兴市、秀洲区等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都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加快村落空间重构,为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图1 研究区区位



2  区域概况与现状


“梅溪”以南,谓之南梅。南梅村,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南部,与海宁市、海盐县相邻,区域面积3.5km2(图2),下设17个村民小组,540户,2007人。一条大横港贯穿全村,支流蜿蜒曲折,福泽全村,建筑沿路、河而建,房前屋后田连阡陌。从2004年村庄整治到现在的景区村庄建设,南梅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


图2 研究区范围


2.1  优势提炼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万字梅里志,千字南梅村。五代后晋嘉兴镇遏使王逵辞官隐居梅里,因为爱梅在梅溪南广植梅树,形成了百亩梅园“香雪海”景象[8];清代文人朱彝尊曾在此留下《鸳鸯湖棹歌》,明代诗人蒋薰在此留存宅邸留素堂;此外这里流淌着嘉兴历史上最后一条由民工开挖的人工河——大横港,是杭嘉湖南排工程的重要泄洪通道。


环境基础条件良好。村庄四周环水,水资源丰富,主要由河道、水塘构成,驳岸均为生态驳岸,自然环境良好,江南水乡风貌突出。稻田、鱼塘、果园占比较大,有一定基础设施,具备打造田园景观及发展业态的基础。


2.2  发展困境


南梅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备较强发展潜力,但在产业发展、公共空间及建筑景观风貌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1)乡村文化特色不突出,产业优势不明显。南梅村周边地区也在发展观光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如秀洲画乡银杏小镇等,存在同类之间竞争,如何树立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发展成为南梅村的重要问题。当前南梅村未把握自身定位,“梅”文化资源尚未充分挖掘和发展,乡村品牌意识不足,村内旅游业发展多集中于传统的农家乐及果蔬采摘,一产与二三产的关联度不够,缺乏农业创新、当地农村特色,导致产业体系混乱,进而影响乡村振兴进程。


2)乡村公共空间不足,人居环境亟待提高。村落内部缺少系统的公共空间规划,小游园、广场、村民中心等活动空间不足,且分布不均匀,村内景观绿化单一,道路、水岸植物配置及景观小品缺乏设计,河道水流不畅通,易形成死水,且缺少亲水设施、休憩设施,桥梁、栏杆陈旧破损严重。


3)乡村建筑风貌杂乱,缺少统一引导与规划。村内多为农民居住用房,以二层建筑为主,简易搭建的彩钢房普遍存在,影响村貌。居民建房时间跨度较大,建筑样式多样,院落景观杂乱,部分老建筑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及历史文化,但砖混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目前已破旧不堪。



3  村落文化空间重构路径


在乡村振兴导向下,美丽乡村建设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既要解决乡村环境问题,也要解决乡村经济发展问题,乡村空间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重价值,其中文化功能是其有别于城市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因此,把乡村一定区域内的空间作为整体来规划,建立乡村振兴导向下文化空间重构路径(图3),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考虑,识别各层级空间重构着力点,采用相应规划策略,以文化空间重构,助力乡村振兴。


图3 村落文化空间重构路径图


3.1  宏观层面:形成乡村品牌效应,创新融合文化业态


宏观层面主要针对乡村建设主题定位、发展业态两方面进行思考,以文化为魂,以景观为体,以业态为用,形成乡村品牌效应,打响当地知名度,解决乡村经济生产问题。


1)精准定位乡村主题。


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和自然景观,利用南梅村“王逵植梅”“大横港”文化及水系田园景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地对村庄进行定位规划。借鉴其他村的成功经验,结合村庄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整体规划,指导中观、微观建设方向,打造文化特色乡村,如洛东村以儿童画为切入点,打造“儿童友好型”未来乡村。


2)活化村庄内外资源。


充分挖掘村庄沉睡的可用资源,置入新的功能业态,实现主题特色的完美展示和活化延续。


第一,保护传承村内独有文化,除了打造文创产品及文化赏析场所,还需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构筑物及标识系统中,形成特色乡村品牌;第二,充分利用农业,推进各种农业资源高效流动,将农业与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生成农业文创产品,增加农耕体验,推进农业附加值,发展旅游服务业,使村内“农、文、旅”协同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2  中观层面:梳理乡村文化空间,助力乡村文旅发展


中观层面主要针对村内文化空间进行规划,乡村文化空间不仅是人们聚集、交流、互动的公共场所,也是增进社会关联、建构社会秩序、彰显村庄公共性的公共场域[9],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步。


1)整合村内零碎空间。


农村生活是多元、复杂的,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也应顺应村民生活本身的多样性,注重空间结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组织良好的空间序列[10]。当前村内存在过多零碎空间与废弃空间,同一场地在不同时间其功能也有所不同。一方面明确村落中各公共空间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需功能;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场地功能性质,向国土部门在村庄范围内申请土地流转,整体性布局空间。


2)构建畅通空间网络。


运用景观廊道及村内外交通连接孤立的公共空间,实现孤立公共空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通,提高各个空间的系统性与可达性,增加利用率;田上交通与滨水交通联网,不仅在功能上方便村民交通,也可让周边游客在游田、戏水和观景的游览路径上更加畅通。


3.3  微观层面:建筑景观风貌更新,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微观层面主要针对村内建筑立面整改、道路美化提升、生态景观优化等方面进行规划,与文旅发展相结合,统一并丰富整体景观风貌,解决乡村环境问题,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


1)运用“类设计”模式。


“类设计”是从众多的农村既有建筑形式中,提炼反映地域文化景观的某些关键要素,在农村建筑设计中得以再现,推陈出新[11]。运用传统元素改造建筑立面、更新庭院,保留当地传统建筑风貌,维系村民的历史情结,延续传统文脉。此外也将“类设计”模式运用于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厕所、路灯、指示牌、垃圾桶等,按需求分布村内各处,优化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的日常生活质量,振兴乡村环境。


2)融入地域文化。


乡村振兴也需要乡风文明的风貌,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文化建设[11],应充分挖掘南梅村人文自然资源,作为乡村景观营造过程中灵感来源,指导细节景观设计。建造时将木头、竹子、石块等乡土材料用作道路铺装和景观小品搭建,一方面利用废弃材料,降低构造成本;另一方面展现乡村自然、质朴的原生风貌,激发乡村活力。植物的选择多种多样,应选取当地文化树种及乡土树种,以景观承载着历史传统文脉[12]



4  南梅村规划实践


南梅村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乡村文旅中脱颖而出,当下从村落整体出发,宏观明确其乡村品牌、中观梳理文化空间、微观提升建筑景观风貌,多层面规划设计,促进乡村振兴。


4.1  宏观规划——确定乡村品牌文化


1)明确特色定位。


本项目围绕“梅里发源地,王逵隐居处”的主题定位,以“王逵隐居”为线索,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创意农业,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提升王家兜古梅园-文化礼堂-大横港开挖纪念馆-留素堂-北荡-南梅里-踏雪寻梅-南梅里清廉基地等十多个“梅”文化产品串成的文旅路线(图4、5),形成南梅特有乡村品牌。明确三大主题形象:醉美香雪海、王逵隐居地、美丽大横港。


2)发展文化业态。


南梅村农耕文化突出,农田连绵成片、阡陌交错,联合周边,调整农业空间布局,对功能相似的生产区进行整合,打造各种特色园区(图6),丰富旅游活动,发展乡村田园业态。


衍生“梅”文化及“大横港”文创产品、传统青梅汁颜料制作等手工体验活动,提升文化及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发展文旅业态,并且定期举办如赏梅节、“我们的村晚”等活动,既利用活动宣扬好的做法、培育好的风气,以文聚人,以文育人,又起到宣传效果。


图4 南梅村鸟瞰图


图5 南梅村总平面图


图6 文旅业态分布


4.2  中观规划——梳理乡村文化空间


规划建设多个公共空间承载文化活力,通过村路、游步道和水系对区域内的景观活力点进行串接,同时打通滨水岸线与周边田园的联系,形成收放自如的文化空间(图7)。


图7 文化景观空间网络


1)以“梅文化”为灵魂。


结合南梅“王逵植梅”典故的广泛流传,将南梅村内原有绿地改造成为以“梅”为主题的“梅园”,一侧入口处建“香庐”,“香庐”前的古井诉说着往日的南梅;一座轻盈而小巧的拱桥,融于风景之中,中心留出草坪,丰富景观空间;建筑及广场周边栽植品种多样的梅花,展现南梅村“梅”文化,重现当年百亩梅园“香雪海”的景象(图8)。


2)体现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馆是村内文化礼堂,由废弃纸箱加工厂及公用仓库改造而成(图9),其本身既是简易的竹结构,改造也采用了乡村手工技艺中最为常见的竹编方式,将一种手作方式转化为建筑工艺,竹子的编织抽象地表达“梅枝”生长的状态,以回应场地周边的梅林,更好地贴近自然。


3)突出“大横港”文化。


南梅村流淌着嘉兴最后一条人工河——大横港,沿河建设大横港纪念公园,分散布置活动空间、纪念碑亭,游步道一侧有序种植行道树和低矮花草,形成舒适遮阴环境,滨河座椅结合大横港开挖历史设计,形成兼具使用功能的滨河文化景观。


图8 梅园香庐


图9 农耕文化馆


4.3  微观规划——建筑景观风貌更新


1)建筑立面整改。


设计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延续南梅村的历史印迹”,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使用了传统建筑材料——纸筋石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当地的民居进行修缮。现状建筑通过改造达到与景观的协调统一(图10),沿河建筑,适当围墙退让,清理违建,将旧平房、猪棚变身“网红”民宿;新建民居还原了南梅村最淳朴的粉墙黛瓦风格,围墙脊瓦收头各具特色(图11)。


2)道路美化提升。


村内景观道路及广场铺装一改原有的水泥路面,以自然块石、老石板、小青砖等材料铺设而成(图12、13),局部可以结合木材,配以植物、小品,体现自然的乡村特色。恢复沿河道路,保留原有桥面,利用麻绳改造桥栏杆,令步行道更具古朴气息。


3)生态景观优化。


水系环绕着村庄是南梅村的一大特点,在河道整治疏浚后的基础上补充矮蒲苇、细叶芒等(图14),以提升野趣,营造水生态系统。植物搭配上,保留了村内大量的桑树、竹林及岸边的枫杨、构树等乡土树种,在宅前屋后设计增加枇杷、无花果等本地果树,于围墙周边、道路交叉口及桥边点缀梅花、白玉兰、美人茶、花石榴、垂丝海棠、红枫、鸡爪槭等植物,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图10 改造民宿


图11 新建围墙


图12 梅园拱桥

图13 竹林幽径

图14 梅园浅湾



5  结语与展望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落空间重构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逐渐富强的中国基于更高的战略部署对乡村建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而嘉兴南梅村从3个层面出发考虑,进行村落空间重构,整合资源,挖掘特色文化,充分植入农村文旅项目,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促进经济产业发展,振兴乡村。


通过乡村建设,南梅村经济增收从2014年的35万到2018年的172万元,再到2021年的260万元,截至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稳步提升、民富村强,近几年还取得了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荣誉,为未来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共享及智慧化建设,希望为同类型浙北江南水乡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示范。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作者简介


叶乐/1977年生/男/浙江乐清人/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分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杭州 310012)


蒋相明/1982年生/男/浙江东阳人/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分院所长/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杭州 310012)


孙彪/1985年生/男/浙江宁波人/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杭州 310012)


周柔倩/1991年生/女/浙江江山人/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杭州 310012)


陈琪川/1997年生/女/浙江东阳人/硕士/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杭州 310012)



参考文献

[1] 魏玉栋.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J].中共党史研究,2018(3):14-18.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4] 刘长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20-39.

[5] 王兰.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65-74.

[6] 林言.景美村美经济美:记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县[J].浙江林业,2018(4):12-13.

[7]中国农村网.千村万寨展新颜之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南梅村[EB/OL].(2019-08-30)[2023-08-15]. 

http://nmfsj.moa.gov.cn/jqhd/qcwzzxy/201908/t20190830_6327022.htm.

[8] 赵斌,俞梅芳.浙江农村老年宜居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9] 张诚.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流变与重构[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58-64.

[10] 王丽洁,聂蕊,王舒扬.基于地域性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10):65-67.

[11] 李蓉蓉,郑澄澄.乡村振兴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以澜沧县惠民镇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2,(8):1-2.

[12] 丁杨,田宇婷,王嘉雯,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空间营造实践研究:以河南姜庄为例[J].华中建筑,2022,40(6):105-108.





*本文转载自《中国园林 ·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40周年专刊》


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欢迎订阅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官方公众号!我们与您分享本院热点、项目与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