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理论下的景观照明设计实践——以西湖夜景设计为例
Landscape Lighting Design Practice under the Theory of "Naturalism"—With the West Lake Night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朱剑修
ZHU Jianxiu
摘要 景观照明点亮夜间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名片,美丽夜景可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夜景照明设计的核心在于寻求城市生活的意义,它是历史的构成、文化的积淀和生活的反映,促进人与城市的契合。过度亮化、光污染等现象会引发许多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围绕“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理念,用“自然主义”的理论视角提升景观照明的设计实践。以生态建设为核心,重视光环境合理设计,重视城市空间关系和环境质量,以及城市文脉的延续和特色的创造。以西湖夜景照明设计为例,探讨自然主义理论下夜景设计的策略和实践。
关键词 风景园林;景观照明;自然主义;空间设计;西湖
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创造城市活力、增加城市魅力,夜晚的城市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夜景以直观强烈的视觉影像,既带动了游客前往,又拉动了夜间消费。夜景照明具有城市公共物品属性,既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形象,又是“诗和远方”。由夜景引发的夜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16年G20杭州峰会,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主持设计了杭州西湖夜景照明规划设计。本文试图以“自然主义”理论的视角,从外部对光环境设计的约束条件,探索综合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路线(图1)。
1 景观照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LED半导体照明和控制技术在照明领域广泛应用,城市夜景照明迅速发展。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2017年的厦门“金砖”五国会议、2018年的青岛“上合”峰会等重大事件推动了城市夜景照明建设。各级政府把城市有机更新、文旅融合作为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出台相关政策支持[1]。技术、市场、政策合力推进我国城市夜景照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夜景工程实施犹如井喷,发展态势良莠不齐,出现很多问题,主要有[2]:千城一面,不同建筑物的夜景互相抄袭,效果同质化;夜景设计追求宏大巨制,钟情于大尺度的效果,对近人尺度的景观却疏于考量;缺乏审美,不重视照明设计,没有创意,手法单一,照明设备使用简单化;不考虑环境和场所,花里胡哨乱亮,亮度超过舒适区范围,色彩纯度超高,动态光速度过快等;不尊重自然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光污染等(图2)。
夜景照明美化了我们的城市,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加深了我们的困惑,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光环境?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夜景照明?
图1 西子国宾馆西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
图2 广州、福建某城市夜景现状(鲍磊摄)
2 “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3]。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在跨界融通中打开生活艺术的新可能,在落地实行中激发文化生产的新方式,从文创、文旅、文教、文娱4个方面,形成艺术文化赋能社会发展的新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人文艺术新能量”,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如是说。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按照“美丽中国”目标,夜景照明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另一方面,要以人民舒适和安全可持续的需求为中心。
3 中西方“自然主义”理论解读
自然主义设计是一种将自然和人类重新结合的方式。将自然带入日常生活,将人与自然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3.1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自然观[4]
古代先哲认为,一切源于自然,自然是万有之源。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一部“自然”哲学,强调应遵循“自然之道”。千百年来,古人通过对自然细致的观察与感受,形成了一年有四季、八节和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指导人们的农牧业劳作、生产与生活。
3.2 钱学森的“山水城市”思考[5]
1990年,钱学森提出了关于“山水城市”的思考——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强调要把微观建筑和宏观建筑、人工环境和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山水城市”的实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人居环境的一次概括和总结。
3.3 陈波的师法自然:浙派园林基本理论——立体自然观[6]
陈波博士提出:自然观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反映了经济文化进程,也反作用于当代各领域的发展中。社会形态变化带来自然观的改变,现代自然观是建立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系统论研究上的自然观(表1)。
表1 师法自然:立体自然观
3.4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7]
麦克哈格率先把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及区域景观规划,创立了科学的生态规划方法。通过叠图分析法分析自然环境的可利用性与适配性,寻求人与自然合作的可能。自然要素是人类生存的必要伙伴,应该把人与自然要素结合起来观察和判断,并以此为真理。
3.5 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8]
约翰·西蒙兹探讨如何继承、保持和发展人文景观特色,并最终形成具有连续性、持续性的新的景观,以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有序与平衡。他提出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而是体验。
3.6 彼特·卒姆托“思考建筑”
思考建筑”是自然主义建筑大师彼特·卒姆托一直强调的。卒姆托最有名的项目之一是瑞士的瓦尔斯温泉水疗中心(Thermal Bathsat Vals,1996)。其采光全部为自然光,光与水是整座建筑空间内的主角。建筑完全“掩映”在山体内,只留下一座朴实的石头,外立面朝向山谷,既突出了当地文化的民族特性,又保留了周边环境的自然属性。
3.7 中西方自然主义理论的启迪
面临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自然主义理念上升到了平衡生态系统、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高度。
山水城市、师法自然的立体自然观根植于中华文明之本,目标是建立天人合一的和谐环境,立意深刻。西方学者更强调以后工业时代西方文化为背景,应对当下城市病,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改善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城市,务实且具有可操作性。
1)从自然主义理念出发,景观可以从地域性、人本性、生态性和经济性4个方面建立评价标准来指导设计实践。自然主义体现保护与再造相结合,避免千城一面,通过自然的人化达成人的自然化(表2)。
2)设计融合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创造人与自然空间的新和谐。坚持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理解人、尊重人、规划人的体验;理解景观规划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文化,提高景观设计的认同感,使景观回归生活。
3)城市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复杂系统,坚持多样性,面对城市复杂无序性问题,通过“智慧化”手段使城市系统保持运转的活力。解决人与自然的亲近问题,设计实践最终都是为了让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更丰富、充实和健康。将景观功能与社会文化充分融合,面对形势严峻的环境危机,不应停留在“面子工程”上(图3)。
表2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图3 照明艺术构成
4 自然主义理念下的景观照明设计实践
景观照明讲究光照和空间、物体、表皮等各种构成因素发生关系,包括受照对象的质地、形象、体量、尺度、色彩和所要求的照明效果、观景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自然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景观照明设计面临许多挑战,比如生态,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投资、能耗、维护等可持续性的评估。
夜景从生活体验出发,用感官去体验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等。夜景不仅注重空间的亮度,更在于怎样运用光来表现出城市空间的层次性和结构性,甚至塑造有特色的生活空间和文化场所。这里的文化性,就是要有想象的空间,表达人们的情感。同时,夜景以城市社会文化为主题,烘托气氛,表现场景,通过人们的各种夜生活、事件来展现。比如法国里昂一年一度的“灯光节”,用艺术塑造光影,带动城市复兴(表3)。
夜景设计是二次审美创造。从光环境设计的概念设定出发,以传统的灯光(照明)设计为核心,通过与戏剧学、文化学、传播学、心理学、工程学等专业知识相结合,完成功能实现、信息传达和文化建构的统一目标,对照明载体加以重塑。
表3 照明设计标价标准
5 西湖夜景设计实践
2016年杭州举办G20峰会,夜游西湖成为峰会的一项重要安排(图4)。
1)从夜游体验来规划设计。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夜西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在设计过程中,市政府邀请各界专家组织座谈。“西湖是杭州人的家园,代表温馨;西湖是长三角的公园,代表舒适;西湖是中国的名园,代表辉煌;西湖是世界文化的遗产园,代表高贵完美”。温馨,希望保持自然的美,星光、月光微亮。但是,外地游客来了,希望西湖的标志能亮起来。节日盛会,外国游客来了,西湖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美学精华,体现现代城市面向未来的情怀。需求分层,西湖夜景需要设置的不同模式和控制方式。
山水空间是西湖一大特色,游湖视角是西湖的主视角。从晚宴所在地西子国宾馆到曲院风荷20min游程,依次看到三潭印月、湖心亭等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要素,涉及西湖核心景区6km2的15个重要节点(图5)。
2)文化叙事彰显“中国意、西子情”的主题。西湖山水是幅画,所以用水墨画境、林山光绘来写意夜西湖。西湖本质是人、自然、文化三者完美的结合[9]。山水自然美和西子人文美相互照耀、互相烘托。整体是一幅画卷,分开则是不同画面。光影虚虚实实、高高低低、进进出出、明明暗暗(图6)。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远、中、近3个尺度的景观效果。远山若显,近水有情,水面、古建、绿化、桥梁等多景观元素组合,光影变化如剪影效果、倒影效果等,而不是简单亮。强调表现载体的空间感,用面光表现体块或重点投光斗拱等细部特征。强调近人尺度的细节,见光不见灯,控制眩光,做好“伪装”和防护。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
比如北线定位——北雅:宝石山体蜿蜒的山脊线和保俶塔,北山街梧桐树,新新饭店等建筑。采用立体布光,从山脊线亮、中部山体暗、树冠线亮,到湖面的倒影。明暗虚实中形成节奏、层次、疏密关系(图7)。
3)“磨墨”写意,林山光绘。确定概念后,针对不同空间和场域,确定夜景空间结构和亮度等级,形成相应控制指标。灯如笔,光如墨。针对西湖景观特色,用自然色温、显指85等指标来定义“光墨”。灯具可调可控,色温赋予植物季节变化;亮度变化实现光的移动追逐,丰富场景;定义节能模式,选择最佳的控制模式(图8)。
山体照明经过生态评估。西线山体设置“黑天空”保护,大量“留白”。核心景区山体按照干预最少、可逆原则,根据防盗、荷载、开挖基坑、雷击等现场条件实地踏勘,沿山脊线、游步道,按照便于维护的要求设置灯位。灯具和立杆一体化设计,美观坚固。远投光照乔木树冠,形成玲珑剔透的光润感。
4)“笔法”技术,可调可控。将App控制软件置入移动终端内部,事先设置场景和模式变化。通过4G网络信号接入主/分控中心,移动终端现场操作场景切换。按照集中控制、可调可控的思路,建立远程监控平台,不仅能控制亮度和色温,而且可随时发现故障,方便后期维护,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管理需求(图9)。
图4 西湖夜景设计技术路线
图5 西湖夜游游线
图6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
图7 宝石山和保俶塔的光影
图8 用自然色温表达植物照明
图9 智慧照明框架
6 结语
西湖夜景经过这轮规划建设,有了质的提升。敬畏历史、尊重自然、表达情感、雕塑空间、升华主题是本次设计遵循的主要思路。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作者简介
朱剑修/1971年生/男/浙江杭州人/硕士/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空间与环境艺术研究院照明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为照明设计、景观照明规划设计(杭州 310012)
参考文献
[1] 沈茹.我国城市夜景照明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J].照明工程学报,2019,30(1):15-17.
[2] 李铁楠.我国城市夜景照明发展的思考[J].照明工程学报,2019,30(5):23-26.
[3] 刘谟炎.美丽中国[M].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
[4] 朱钧珍.咀嚼一生: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自然观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6,32(2):66-69.
[5] 鲍世行,吴宇江.钱学森论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 陈波,卢山,胡高鹏,等.浙派园林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1
[7] (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8] (美)巴里·斯塔克,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9] 张建庭,主编.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编.2020西湖学研讨会论文集:论说西湖[C].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
*本文转载自《中国园林 ·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40周年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