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丨王雅楠:2024年湖南长沙动物考古实习行记

学术   2024-08-30 15:04   北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史有千面,从史书中仅能窥其一角,更多过去仍沉眠于大地之下,而考古发掘和研究让我们得以触摸到历史,是通向过去的钥匙。以地为书,我们在路上。2024年6月下旬,我奔赴湖南长沙展开了为期52天的动物考古实习。期间,我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莫林恒老师和我校尤悦老师的指导下,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沙窑研究中心对湖南泸溪下湾遗址、湖南高庙遗址和湖南溪口、潭坎大地遗址出土的螺蚌遗存进行了鉴定与整理,收获颇丰。


一、螺蚌鉴定初体验


初到实验室,莫老师便介绍目前有螺蚌、细小动物、鱼类、龟鳖类等的鉴定整理工作,基于先前在校内阅读学习的《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故选择此次实习对遗址中出土螺蚌遗存进行鉴定整理。在此之前,虽然在首师大动物考古实验室中对如何鉴定、整理遗址中出土动物遗存进行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但所针对的几乎都为哺乳动物,对螺蚌等软体动物的了解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湖南下湾、高庙、溪口、潭坎大地遗址均为重要的贝丘遗址。袁靖老师在《关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贝丘遗址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描述贝丘遗址为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按照袁靖老师的说法,目前国内对贝丘遗址中出土的贝壳鉴定与研究还处于第一阶段。

图一 对遗址出土螺蚌进行鉴定、分类与整理


在莫林恒老师与和尤悦老师的建议下,我首先将下湾遗址出土的完整河蚌标本按照形态大小等进行大致分类(图一),随后分别参考《考古遗址出土贝类鉴定指南·淡水双壳类》(科学出版社,2021年)、《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科学出版社,1979年)和《河蚌》(海峡书局,2022年),对分好类的河蚌进行对比,确认其属种,同时将每一个河蚌样本进行记录,制成Excel表格。Excel表格中记录流水号、出土单位、种属、左右等信息,挑选出可能为蚌器的标本,测量记录其长、宽、厚,并观察其形态,同时对穿孔蚌进行单独存放,测量并记录穿孔尺寸。每天将工作内容记录下来,作为工作日记,记录当天的工作进展、工作时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在一周结束时进行周工作总结(图二)。

图二 每周工作记录示例


对下湾遗址出土的河蚌鉴定整理完成之后,继续对高庙、溪口、潭坎大地出土的河蚌一同进行鉴定与整理,对四个遗址的河蚌进行拍照、测量、统计,为以后撰写各遗址的鉴定报告奠定基础。


期间,我们还试图对河蚌进行切片实验,以探寻研究河蚌死亡年龄与捕捞季节。但因一些客观原因,实验暂只进行到打磨阶段,待后续在其他实验室中继续(图三、图四)

图三 贝壳切片实验流程图

图四 对贝壳进行初次切割


实习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对下湾遗址浮选出土的螺类材料进行抽样、鉴定、整理与统计。由于下湾遗址浮选材料数量庞大,无法在实习期间对其进行全部鉴定,故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鉴定与统计,最终圆满完成实习工作。


二、历史文化研学


工作之余,我还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博物院、长沙窑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欣赏了橘子洲、杜甫江阁、湖南大学、岳麓山、爱晚亭、岳麓书院、铜官窑古镇…


于斯为盛好风光,湘江潮涌向未来。橘子洲头,人头攒动,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这颗镶嵌于湘江之中的璀璨明珠,西依岳麓山的巍峨,东傍长沙古城的繁华,四周碧水环绕,绵延不绝,宛若一幅精美的自然画卷铺展于天地间,而它之所以名扬四海,更因毛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让这片土地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图五)。

图五 橘子洲头一景


走进湖南博物院,看历史的瑰宝,来一场古与今的跨时空对话。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在马王堆的千年帛画中感受文化脉络,去探索跨越千年的不腐女尸“辛追夫人”的秘密。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出土的随葬器物极为丰富,主要是衣服、食品、药材、梳妆品与日常用品、棋类娱乐器具,供装食物与物品的竹筒、漆器和陶器类盛器及漆木器具、竹木器具与乐器、兵器、木俑和明器,以及“遣策”竹简。此外,在3号墓中还发现《周易》《老子》和天文、医学、兵书、相马经等简书和帛书共28种书籍,计12万余字,以及《长沙南部地形图》《驻军图》两幅彩色地图。出图文物数量之多,时代特色之鲜明,特别是制作精美且保存基本完好的丝织品、光彩夺目的漆木器、独具学术价值的帛书和帛画(图六),令人惊叹不已。

图六 马王堆一号墓辛追墓T形帛画

图七 素纱单衣


此外,湖南博物院还展出有商大禾人面纹方鼎、商豕形铜尊、商“皿而全”铜方罍、战国人物御龙帛画/人物龙凤帛画、西汉黄沙地印花彩敷丝绵袍、西汉素纱单衣(图七)、西汉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等镇馆之宝。


研学的同时,我还探索了长沙五一广场、黄兴广场、太平老街和坡子街,品尝到了茶颜悦色、糖油粑粑、长沙米粉等地道美食(图八)。

图八 长沙美食


三、不说再见


本次湖南长沙的实习在炎炎烈日的酷暑中结束。从零开始的螺蚌遗存的鉴定整理,充实了我在学校以外的知识,也体验到了不同于北方、不同于工地的实验室实习生活。这样的经历弥足珍贵,是每一个考古学生都会向往的。参加实践工作,对能力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校园里学到的知识与经验被一点点利用起来,从对螺蚌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到熟练的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并鉴别属种,便是这次实习的成果与收获。


秉持敬畏之心,在书本与实践的结合中成长,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界处寻觅,我们在低头探索,内心却是仰望的姿态。

首师大考古
记录首师考古动态,分享考古文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