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第十二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获奖结果正式公布,我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甘创业同学荣获学术组奖项,这也是我院学生连续第三届获得李济考古学奖学金。
李济考古学奖学金由发现中国基金与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立,是首个面向海内外各大高校学子的考古学专业奖学金,旨在纪念李济先生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开创之功,鼓励更多的考古专业学生不断进取。该奖由国内知名考古学家担任评审委员,是目前国内面向考古学专业在校生的权威奖项之一。第十二届李济考古学奖学金经过34名评委的严格评审,最终选出获奖者12名,入围者12名,分为学术组、田野组、公众考古组三组。甘创业同学申报的论文《大汶口文化陵阳河类型墓葬的葬仪复原研究》荣获学术组奖项。
甘创业同学为我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新石器考古,研究方向为墓葬考古,指导教师为袁广阔教授。在校期间,曾获校长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等奖项;主持并完成校级科研立项2项,目前以第一作者在《东南文化》《中原文物》等核心刊物发表或待刊文章3篇。甘创业同学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陵阳河类型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的一处地方类型,以陵阳河、杭头、大朱村遗址为代表,墓葬材料颇丰,是研究鲁东南地区史前葬仪的重要资料。墓葬普遍使用葬具,晚段大墓部分棺椁兼备,结构复杂,空间意义多样。棺内,墓主佩饰少而零散,不成体系,手中可能持有或象征性地持有一些石质器具,胸腹附近还有象征社群身份的镂孔高柄杯。棺内或棺外椁内,经常以高柄杯助葬。椁外,则主要是大口尊和助葬用的猪下颌骨。总之,葬仪出现复杂化的苗头,但这些苗头应该更多来自文化内部的调整,而非埋葬制度的变革。作为一个观察的起点,陵阳河类型葬仪的复杂化过程,实际也与鲁东南地区社会开启复杂化的过程遥相呼应。之后,礼仪层面一些因素的迁移变化,经由龙山文化阶段的发展演变,最终衰退、消失,或者部分地成为影响深远的史前传统。
△ 大朱村M02葬具使用情况(相关线图改自发掘简报)
△大朱村M02墓葬复原图
首先,衷心感谢导师袁广阔教授对我一直以来的学术指导和生活关照。其次,本文写作得益于一次野外调查,经吴卫红教授的指点,草就一篇文章,后又打磨,总算像个模样,在此一并致谢。最后,感谢我在首师结识的老师、朋友,因为相比于学术,此间情谊更为可贵。总之,这于我是份殊荣,也是激励,希望自己今后能够高处不骄,低处不馁,对学术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和初心!
△甘创业同学和导师袁广阔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