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小古文陪你走过第3693天
小古同学,来猜猜“文不加点”这个成语的意思?
这好猜,不就是写作文不加标点符号吗?
哈哈,你是说你自己吗?
哼,你就会嘲笑我!
小古,别生气,如果你能“文不加点”,那高兴还来不及呢!因为,“文不加点”的意思是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啊?!真是这样吗?
对对,我在“小古文101课”里读到《文不加点》小古文故事,可有意思了!
“文不加点”中的“点”是古人修改错字的方法。古代没有涂改液或修正带,所以当古人用毛笔写字出错时,有一种改错的方法,就是在错误处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如果能做到“不加点”,那就是“满分卷”啊!
《小学生小古文101课》
文不加点
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骠骑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
这个典故很容易被误解为文章写得快,连加标点的工夫都没有。其实,“点”不是 标点,而是指用笔将字涂掉,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据说吴郡有个人叫张纯,年纪轻轻就美名远扬。他曾经去拜见骠骑将军朱据。朱 据想借机考考张纯,就指定一样东西,要求他写篇文章,写完才可以落座。张纯一口答应,而且很快就写完了。最神奇的是,他写了很长一篇文章,居然一点涂改都没有。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小学生小古文101课》
古代没有铅笔、橡皮,也没有修正液之类的工具,但写错字是免不了的事,那么,古人写错字的时候怎么办呢?
早期还没有纸张,以及纸张还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的时候,人们主要在竹简上书写。由于竹简有一定厚度,所以如果写错了字,人们一般会用小刀等将错字刮去,在原来的位置写上正确的字。如果墨迹尚新,还可以直接用水洗去。
纸张普及以后,这种刮掉错字的方法就不好使了。因为纸张比较薄,刮的话容易弄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改错字的几种方法时就曾评论“刮洗则伤纸”。为了避免错误,人们在正式书写前一般都会打草稿。尤其是古人作诗、填词或写文章的时候,会反复推敲修改。草稿写好之后,再将确定的内容誊写到正式的纸张上。
然而就算誊写或者抄写也会有失误。如果不是特别正式的文件,出现错字时一般会直接涂掉。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就有很多涂抹修改的痕迹。
王羲之《兰亭集序》
由此衍生出另外两种技术:一种是在覆盖后在一旁重新书写,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另一种是将错误文字标出,并在一旁注明正确文字,如王铎的《行草诗稿》和唐伯虎的《漫兴墨迹》。
颜真卿
《祭侄文稿》
王铎
《行草诗稿》
唐伯虎
《漫兴墨迹》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错字的右下角点上几个圆点,表示这个字作废。在错字的右下角写一个“卜”字,也表示这个字作废。在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中,“何殊少年子”一句,“子”这个字是多余的,它的右侧就有几个点,表示这个字不要了。苏轼在这一句中还漏写了一个“病”字,正确的应该是“何殊病少年”。在北宋书法家米芾的《苕溪诗帖》中有“缕会玉鲈堆案”一句,多写了一个“会”字,所以在“会”字的右下角有个很小的“卜”字,表示这个字是误写,不在正式的内容中。
米芾《苕溪诗帖》
这种方法适用于写错或多写文字的情况,通常是在错误文字旁边标记几个小点(一到十个),如《张黑女墓志》和王羲之的《黄庭经》,赵孟頫的《高峰和尚行状》也是这样处理的。
赵孟頫的《高峰和尚行状》
那么,古时有没有修改错字的工具呢?也有的,而且不止一种。古代有一种纸贴,可以贴在错字之上,用法类似今天的改正纸或修正带。不过古代的纸贴有个缺点,就是粘得不牢,很容易掉。
还有一种方法是粉涂,也就是用颜料覆盖原字,类似现在使用涂改液的方法。不过古人用的是一种名为“雌黄”的东西,是一种矿石粉。在中国古代,雌黄经常被用来修改错字。《梦溪笔谈》中记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雌黄在修改错字时还是比较好用的,只涂一遍就能盖住错字,而且保持的时间很长,不易脱落。不过,古人对这种颜料的使用非常小心,《颜氏家训》便指出:“未广泛审阅天下书籍,不可轻易使用雌黄。”有个成语叫“信口雌黄”,就是指轻率地(使用雌黄)乱改文字或妄加评论。
敦煌遗留下来的《陆机辨亡论》就有使用雌黄修改的例子
【错别字小笑话】
“弄獐宰相”和“伏猎侍郎”
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他的小舅子添了个儿子,就手写“闻有弄獐之庆”作为庆贺,但李林甫把“璋”写成“獐”。“弄璋之喜”为贺人得子,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可是獐则是野兽,两者相差甚远。客人因为畏惧他的权势,看了也只好掩口而笑了。“弄獐”两字还成为嘲笑他人写别字或没有知识的代称,李林甫也因此被后人讥笑为“弄獐宰相”,暗讽他是没有文化的权贵。
“弄獐宰相”贻笑千古,他所引荐的户部侍郎萧炅也是个白字先生。有一回,萧炅出席祭吊典礼,座上有《礼记》,他拿起来翻读,竟然将夏、冬祭祀节日名的“伏、腊”读作“伏、猎”。在座的很多人都听出了其中的错误,但大家都强忍着没笑。
事后,尚书左丞严挺之气愤地对宰相张九龄说:“朝堂上怎能容纳这样的‘伏猎’侍郎!”于是,萧炅被贬为岐州刺史。李林甫对此怀恨在心,后来借故把张九龄和严挺之都排挤出朝,算是为萧炅报了仇。但是,“伏猎侍郎”这个绰号却不胫而走,成为人们的笑料。犯了这样的别字谬误,真是一语之失,却载入史册,遗笑千古。
101课精营·第一期 正在招生中!
对课程有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加一下课程老师微信,进行一对一咨询:
往期回顾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做科普使用。如果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小古文101课”精读营来了,趣味动画+名师直播+作业批改+打卡点评,抢先报名中!
3.学了200多篇小古文的8岁娃变化惊人!妈妈忍不住 “晒” 作业,“秀” 方法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您的【星标】【留言】【点赞】和点【在看】,都是对小古文最大的支持!
10节直播课、小班教学+作业点评
让孩子化身小古文读写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