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诈骗“偏爱”国人,老美咋就能幸免?

幽默   2025-01-09 23:45   吉林  

(长文、长文预警)

演员王星从“妙瓦底”全身而退,

大家伙儿都感觉这心里面暖暖的。

毕竟这事能在网络上持续发酵,

一方面倚仗大伙儿齐心协力,

另一方面外交部持续跟进,

这才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可还来不及开心,

又出状况了。

有亲友求助称,

两名20多岁的女孩,受邀去泰国旅游,

被带入缅甸诈骗园区。

过了不久,

媒体又爆出21岁灯光师,也被骗去泰国,

而且中间人和骗王星的为同一人。

又过了没几天,

又有00后男模特赴泰失联,

现当地警方已立案。


有不少人评论说,

重拳出击,虽远必诛。

这个问题,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讲过,

大伙儿有兴趣可以移步看看。

缅北残害那么多条生命,

国家为何还不 “动手”?


也有不少人评论说,

怎么缅甸这个电诈分子,

就偏偏盯上华人了?咋不敢动美国人?

这个问题,我只能说,

问的好,问的妙,问的呱呱叫!

是啊,为啥就偏偏盯上华人了?



我记得去年还是前年,在网络上流传过一段视频,不知道大伙有没有印象。

几个美国人在缅北街头,大摇大摆的晃悠。

那派头子,就跟在自家后花园散步没啥区别。

当地老百姓瞅见他们,跟见了洪水猛兽似的,纷纷避让,就连那些个民间武装,也跟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

别说上前找麻烦了,连大气都不敢出。


还有个美国博主跑去妙瓦底,当地老百姓穷得叮当响,可以说是路过的苍蝇都要给几个大嘴巴子。

可一看到这博主,还是吓得腿发软。

别说阻拦人家拍摄了。

就算这博主作死,想去诈骗园区瞅瞅。

也顶多就是被婉言拒绝,再给轰走了事,人身安全那是稳如泰山,连根汗毛都没伤着。

这反差,简直比火星撞地球还震撼。

咱忍不住就得琢磨琢磨:咋的?难道美国人个个都吃了熊心豹子胆?还是身上揣着什么“免死金牌”?人人都跟哪吒似的三头六臂?还是人人长了八个腰子、九个脑袋?


咱们先说,为啥这帮犯罪分子,专门盯着咱们中国人。(长文预警)



01



首先,中缅两国那可是山水挨着山水,边境线长得望不到头,早年间,两国老百姓你来我往,热闹得很,文化交流也跟亲戚串门似的,频繁又热络。

好多缅甸人中文说得那叫一个溜,对咱中国的习俗也门儿清,本是一片和谐友好的景象,可谁能想到,竟被一群坏了心肠的诈骗分子给盯上了,趁机钻了空子。

他们仗着这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跟会 “瞬移” 似的,悄没声儿地就混进咱们国人的生活圈子里。

今天伪装成熟人热心介绍项目,明天扮成老乡热情邀约发财,三言两语就把咱国人的警惕心给忽悠没了。

在部分边境地带,那些诈骗分子可精着呢,假扮成正儿八经的商人,跟当地人唠家常、套近乎,没几天就混成 “铁哥们,等取得信任后,就开始兜售他们所谓的 “跨境暴富秘籍,吹得天花乱坠。

再瞧瞧缅北那地儿,大量华裔聚居,文化、语言和咱们中国就像双胞胎似的,相似度极高。这些诈骗分子仗着熟悉咱们的心理,把国人的人性弱点拿捏得死死的。一会儿温情脉脉地搞 “亲情诈骗,专挑心软的下手;一会儿又精心炮制 “投资骗局,布下天罗地网。咱国人一个不留神,噗通” 一声,就掉进他们的陷阱里,被坑得底儿掉。



02



再看看咱中国的互联网那发展速度,跟坐火箭似的,蹭蹭往上蹿,海量的个人信息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鲤鱼,在网络的大河里游来游去。可有些不法分子,眼睛瞪得像铜铃,盯上了这些 “小鲤鱼”,趁机下手,又是偷又是卖的。

咱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这些重要信息,甚至连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这种私密得不能再私密的事儿,在暗网那神秘又黑暗的角落里,都被当成菜市场的萝卜白菜,明码标价摆着卖呢!诈骗分子拿到这些详细得不能再详细的资料,立马摇身一变,成了伪装大师。今天扮成银行客服,声音甜得像蜜,跟你核对信息,明天又冒充公检法人员,语气严肃得吓人,编造出一套套天衣无缝、让人听了直冒冷汗的谎言,咱普通人就算多长几个心眼,也防不胜防啊!

就说有报道提到的事儿,有一伙诈骗团伙,跟搞地下情报工作似的,通过非法渠道搞到了某公司员工的信息,然后就想出个损招,打着 “公司福利升级需认证” 的幌子,忽悠员工转账。好多人一听对方把公司名称、自己的职位说得一字不差,心里就犯嘀咕了:“嘿,这事儿靠谱啊!” 结果呢,稀里糊涂就把钱转出去了,等回过神来,钱包已经瘪瘪的,遭受了不小的财产损失。

咱国人现在享受着数字生活带来的各种甜头,可信息保护意识却有点像个睡懒觉的孩子,还没完全醒过来呢。随随便便就去注册那些不明不白的 APP,瞧见个来路不明的链接,手跟不听使唤似的就点下去了,这下可好,不经意间就给诈骗分子铺上了红地毯,敞开了大门,让他们大摇大摆地走进来坑咱。咱可得长点心,把信息保护这根弦给绷紧咯!



03



咱都知道,现在这社会啊,竞争那叫一个白热化,像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就业压力就跟块沉甸甸的大石头似的,哐当一下砸在咱国人肩膀上,压得人直喘气。特别是那些学历没啥优势、手头技能就那么一招半式的年轻人,眼巴巴瞅着别人过得风生水起,心里那叫一个急啊,满心都想着要是能拿份高薪,可不就能改写命运剧本,咸鱼翻身啦!

嘿,这缅北诈骗集团可精着呢,跟一群狡猾的狐狸似的,早就把这心思摸了个透。他们在网络这张大网上,跟撒传单似的,到处散布那些假得不能再假的招聘信息,还扯着嗓子喊 “月入数万”“轻松躺赚”,这口号喊得比街头卖大力丸的还响亮。再配上一套看似有模有样、一本正经的面试流程,好家伙,把不少求职者忽悠得晕头转向,跟闻到腥的猫似的,一股脑儿就往那边凑,趋之若鹜啊!

“出国工作,包吃包住,年入百万不是梦”,听听,这广告词写得,简直比童话里的许愿咒语还诱人,谁听了心里不跟揣了只小兔子似的,扑通扑通直跳啊。那些怀揣着美好希望的年轻人,脑袋一热,抬脚就踏上了缅北那片土地,本以为是走向人生巅峰的星光大道,结果刚一落地,傻眼了,这哪是什么天堂,分明就是个吃人的魔窟啊!人身自由瞬间被剥夺,跟被关进笼子的小鸟似的,还被迫干起诈骗的勾当。要是稍微有点反抗的苗头,那可就惨了,迎接他们的就是一顿毒打虐待,打得人鼻青脸肿,哭爹喊娘。

就说有些大学生吧,眼瞅着要毕业,简历投了一堆,愣是没个回音,正焦头烂额呢,这时候缅北伸来一根 “橄榄枝”,他们哪还顾得上细想啊,满心以为是救命稻草,火急火燎就奔赴而去,结果一头扎进了绝境,悔得肠子都青了。还有些务工人员,本来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一听到高薪承诺,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啥也不顾了,抛妻弃子就奔缅北,以为能给家人挣个金山银山回来。可哪晓得,换来的是一场接一场的噩梦,家庭被折腾得支离破碎,亲人在家里哭得悲痛欲绝,这场景,想想都让人心酸呐!咱可得擦亮眼睛,别被这些糖衣炮弹给忽悠瘸了。



04



再来说说老美,首先,美国那边可是有着一套相当厉害的 “法律紧箍咒”,严严实实,密不透风,专门用来对付诈骗分子。就说联邦层面那本《电信欺诈法》吧,简直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悬在江湖上空的绝世宝剑,寒光闪闪,让底下的诈骗分子胆战心惊。一旦触犯,那惩罚力度,从开出能把人砸晕的巨额罚金,到把人关到怀疑人生的漫长监禁,这一套 “组合拳” 下来,威慑力十足,吓得诈骗分子腿都发软。

各州也没闲着,跟精明的大厨似的,根据本地 “口味”,也就是特色诈骗的种类,精心炮制细化法规,专打那些 “本土变异款” 诈骗。举个例子哈,要是碰上金融诈骗这种案子,罪犯可就倒了八辈子霉了。

罚款?那得是以百万美元为单位往上数。

监禁?没个几十年都不好意思说判了刑。

这阵仗,谁看了不得掂量掂量,诈骗分子更是直接望而却步,心里直打哆嗦:“这可惹不起,赶紧绕道走。”

再讲讲美国的执法力量,那跟 “超级英雄联盟”也差不多,不容小觑。他们的网络犯罪调查就跟国际刑警组织手拉手,肩并肩,跨国界打击犯罪,那配合默契得就像多年的老搭档。要是缅北诈骗分子不长眼,敢对美国人动手动脚,稍微露出点马脚,那可就惨了,立马就陷入被追踪的 “天罗地网”,制裁的 “狂风暴雨” 紧随其后,躲都没处躲。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组建了一帮专业的 “网络神探”,和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一唱一和,配合得严丝合缝。顺着资金流、信息流这两根 “线索藤蔓”,一路深挖下去,誓要把诈骗窝点连根拔起,背后的利益链条也得一刀斩断。那些藏在城市犄角旮旯里,还伪装成合法公司的诈骗据点,一个都别想跑,统统被捣毁。就连给诈骗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的那些灰色产业,也难逃一劫,被狠狠惩处。这么强大的执法体系一摆出来,缅甸诈骗集团心里门儿清:“美国这地儿,那是块硬骨头,啃不得,还是乖乖躲远点吧。”



写在最后,老美的人在缅甸的 “安全” 与国人的频频受害,背后是诸多因素交织。三言两语,总是无法分说清楚。

而且,,,,总之,啰嗦了这许多。

说一千道一万,咱们每个人都要练就一副“火眼金睛”,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姜郎恶霸
多一份谈资,多一份机遇。切换视角,窥见别样天地。从古老故事里,找处世之道,悟人生哲理。一文尽享,关注在下,一起开启杂学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