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这边,英国相当霸道,强制推行单一作物种植制度。
啥意思呢?
就是逼着缅甸老百姓一股脑儿地种水稻、棉花这些经济作物,就盼着能多收割点拿去出口卖钱,可这么一来,缅甸原本那种热热闹闹、啥都种点儿的传统多元农业生态,就像被一场暴风雨给砸了个稀巴烂,全毁咯!
再瞅矿业这边,缅甸地下埋着的石油啊、宝石啊,在英国眼里那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二话不说,甩开膀子就进行无节制开采。可他们倒好,光知道挖,极少舍得掏腰包投资本地的工业建设,也不管基础设施完善不完善,路破破烂烂的不管,水电供应不稳定也不管,就顾着把挖出来的宝贝往自家船上搬。
这缅北地区呢,本来是个资源富得流油的好地方,可摊上英国这殖民统治,硬生生被整成了个只会往外 “吐” 资源的倒霉地儿。本土工业和制造业,就跟被霜打过的小草,蔫了吧唧的,几近荒芜,经济结构完全失衡,就像个瘸腿的人走路,东倒西歪。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这可不就为后来社会矛盾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埋下了一颗大大的经济隐患 “炸弹” 嘛!
再对比一下日本垂涎东三省的肥沃土地、丰富矿产,是一个道理吧?
英国一心想着要把缅甸民众的脑子都给 “洗” 成英式思维,大力推行英式教育、文化还有宗教,卯足了劲儿,妄图从精神层面把缅甸人给同化咯。
学校这边,英语 “鸠占鹊巢”,成了教学的唯一 “官方语言”,课堂上整天讲的都是英国历史文化那些事儿,什么大不列颠的辉煌啦,皇室的传奇啦,本土那些丰富多彩、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课程,反倒被挤到了角落里,无人问津,本土文化传承就这么遭受了一记重重的 “闷棍”,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再看宗教那边,基督教的传教士们跟打了鸡血似的,在缅北等地区到处乱窜,积极传教。他们走到哪儿,就把教堂的钟声敲到哪儿,对着当地扎根深厚的佛教等传统宗教信仰根基,来了一场 “狂风暴雨” 式的冲击。原本宁静祥和、信徒众多的佛寺周围,突然冒出不少教堂,老百姓都懵了,这信仰的天平开始晃悠起来。
这种文化侵蚀就好比一场 “精神迷雾”,把部分少数民族搞得晕头转向。一些人在文化认同上就像迷失在大雾中的羔羊,迷茫得不知所措,慢慢地疏离了从小耳濡目染的本土文化,觉得英国那一套好像更 “高大上”;而另一些人呢,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倔强,誓死捍卫民族文化,跟英国殖民势力以及那些被殖民思想 “洗脑” 的群体,三天两头就起冲突,吵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动起手来。这么一闹,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整个缅甸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里飘摇的破船,风雨飘摇,苦不堪言呐!
再次对比一下,日本在东三省强制让学生学习日语、灌输亲日思想,妄图磨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奴役东北人民,是不是大同小异?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分别用了“政治架构重塑”、“经济掠夺下的畸形发展路径”与“文化侵蚀”三部曲,将缅甸独立后的部分地区,逐渐变成了今天的“人间炼狱”,这便是历史遗留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问:“毁掉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或许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历程,已然给出了令人痛心的答案。
当然,并不能一味的将一切都怪罪到别人头上,但这一切悲剧的源头,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实在是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