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后,你是不是常陷入这样的纠结:想为孩子规划好每一步,又怕束缚了他们;想放手让孩子去闯,心里又七上八下。
有次家庭聚会,亲戚们聊起孩子,张姨愁眉苦脸地说:“我家那小子,大学专业选得不靠谱,以后工作可咋整,我愁得整晚睡不着。”
李叔附和:“就是,我闺女非要去大城市打拼,人生地不熟的,我这心啊,一直悬着。”
这时,一直微笑倾听的王爷爷缓缓开口:“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操太多心也没用,得让孩子们自己去闯闯。”
一时间,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这句 “儿孙自有儿孙福”,大家耳熟能详,可真轮到自家孩子,又有几个家长能淡定呢?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家长育儿路上的迷茫、焦虑,还有内心深处对孩子成长的渴望与挣扎。
这句俗语究竟藏着怎样的智慧,能历经岁月仍在亲子间引发强烈共鸣?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
聊起这句俗语,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八仙之一铁拐李的传说。
铁拐李未成仙时,家境贫寒,有次过年,家中连点灯的油都没了,妻子让他去偷丈人家的油。
他无奈之下,用葫芦探路,结果葫芦被砍,他自觉无颜,便离家出走,修仙去了。
多年后,他路过家乡,看到儿子成家立业,热闹非凡,心中感慨,在墙上题下 “三十年前去偷油,一刀剁掉葫芦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虽说这故事带着点神话色彩,可也真切地映照出父母过度操心,有时反倒会迷失自己、给孩子造成负担的现实。
再看看明朝的罗伦,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秀才,屡试不第后,把金榜题名的期望全压在罗伦身上。
罗伦打小一边读书,一边帮衬家里,放牛、砍柴、打猪草,啥活都干。好在他天赋过人,14 岁就成了当地才子,开馆收徒,后来考上秀才、举人。
但进京赶考时,命运和他开了个大玩笑,住的客栈遭遇火灾,他差点丧命,备考资料也烧光了,只能落魄返乡。
不过,罗伦没被打倒,三年后再度进京,一举高中状元。本以为能光宗耀祖,可罗伦却对仕途不感兴趣,辞官回乡办起了金牛书院,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他的父亲要是早知道儿子有这番作为,当初会不会少些焦虑,多些放手呢?
这些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为人父母的我们内心的忐忑。
我们生怕孩子走弯路,恨不得为他们扫平一切障碍;又担心管得太多,折断了孩子自由翱翔的翅膀。
可到底该怎么拿捏这个分寸呢?
回到当下,“儿孙自有儿孙福” 这句俗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注脚。
现在的家长,为孩子操的心那叫一个细碎。
就说辅导作业吧,“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好多家长被气到不行。
有位妈妈,为了孩子能专心学习,每天晚上都坐在旁边盯着,孩子稍微一走神,就立马提醒,结果孩子越来越依赖,写作业变得更磨蹭,妈妈还累出了一身病。
职场上呢,“妈宝族” 也不少见。
朋友公司有个年轻人,遇到点工作难题,不是先自己想办法,而是立马打电话问爸妈,方案被否了,就把责任推给同事,口头禅是 “我妈说……”,同事们都对他很无语,领导也不敢把重要任务交给他。
家长过度操心,孩子成长反而受阻。
一方面,孩子的独立性被扼杀。
事事都被家长包办,孩子没有机会自己动手、动脑,时间一长,就变得胆小懦弱,缺乏主见。
另一方面,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
家长总是提前帮孩子扫除障碍,孩子一旦遇到点风浪,就容易一蹶不振,心理脆弱得像温室里的花朵。
咱们做家长的,得学会转变角色,从 “指挥官” 变成 “引导者”。
孩子小的时候,鼓励他们自己穿衣、洗漱、整理玩具,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大一点,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像周末去哪儿玩、晚餐吃什么,听听他们的想法;
学习上,引导孩子制定计划,自己检查作业,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长出坚实的翅膀,飞向属于他们的广阔天空。
在育儿这条路上,找到关心孩子的边界是门大学问。
就像放风筝,线拽得太紧,风筝飞不高;线放太松,风筝又会失控。
家长得清楚自己和孩子的 “边界”,孩子的学习、兴趣爱好、社交,哪些该引导,哪些该放手,心里得有本账。
有个妈妈,孩子从小喜欢画画,可她觉得画画没啥前途,就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孩子心里委屈,成绩也下滑了。
后来,妈妈意识到问题,跟孩子好好谈了一次,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继续学画,孩子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学习也慢慢进步了。
这就是找准边界的力量。
家长也要学会自我成长。孩子在成长,家长不能原地踏步。
多读书、参加育儿讲座、和其他家长交流,不断更新育儿观念,才能跟得上孩子成长的节奏。
“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俗语不是让家长当甩手掌柜,而是提醒咱们,在爱与放手之间找到平衡。
用智慧和爱陪伴孩子成长,相信他们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下次再为孩子焦虑时,不妨默念这句俗语。
或许,心就能慢慢静下来,找到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