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无盲区|经口经肛小肠镜,找到肠梗阻“元凶”淋巴瘤

健康   2024-09-25 18:15   广东  

小肠镜


找到肠梗阻元凶

今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了一位68岁老年男性患者,该患者顽固性腹痛1年,诊断为不完全肠梗阻,辗转1月多处就诊,不能明确病因。到我院消化内科住院后,影像科会诊考虑小肠淋巴瘤可能,为进一步确诊,由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秦治初、副主任医师罗丹萍,同日完成经口经肛小肠镜检查术,术中发现小肠节段性溃疡病灶,活检后经病理科会诊,诊断为淋巴瘤,找到肠梗阻元凶。


罗丹萍正在进行经肛小肠镜操作


患者经综合治疗病情明显好转。近日患者和家属特意回院送来锦旗,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与信任。

认识小肠镜

人体的消化道包括上、中、下消化道,公众较为熟知的胃镜是从口腔进入,对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部位的病变进行诊治。而结肠镜是从肛门进入的,主要用于诊治结直肠和回肠末端的病变。因此,胃肠镜和结肠镜检查只能完成对食管、胃和大肠的检查。


而中消化道即小肠,成年人大约5-7米,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结构非常复杂,可谓是“九曲十八弯”。由于小肠位置深而冗长,且游离度大,常规软式内镜难以抵达,一直是消化道检查的“黑暗大陆”,造成小肠疾病难以被发现,其诊断和治疗一度公认是医学上棘手的难题。小肠出血也曾因胃肠镜难以检出而被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尽管胶囊内镜检查早已普及,但因其无法反复探查、活检及治疗,使得部分小肠疾病如有出血、息肉、梗阻、异物等,仍无法检出。小肠镜作为闯荡小肠千山万水的“探路者”,对病灶及其周围黏膜情况观察清晰,能完成活检、标记、止血、定位、切除等一系列诊疗操作。


1

小肠镜适应症

>消化道出血病人,胃肠镜检查未能发现病变,临床怀疑有小肠疾病者。

>小肠肿瘤、小肠吸收不良、慢性腹痛及慢性腹泻等,疑有小肠器质性病变者。

>多发性息肉患者的全消化道评估。

>克罗恩病的全消化道评估。

>小肠造影或胶囊内镜有小肠异常发现者。

>小肠疾病的治疗,如小肠息肉切除术、小肠异物取出术、小肠血管病变治疗术、小肠狭窄扩张术等。


2

小肠镜检查过程

目前常用的小肠镜检查都是分两次进行或根据病情选择单侧检查。一侧是经口小肠镜检查,将小肠镜从受检者口侧进入,先到十二指肠,之后逐步向空肠、回肠进镜检查,直至小肠镜无位置前进。一般来说,比较理想的插入深度是越过幽门至少300厘米。此时,操作者会使用组织夹进行位置标记。另一侧是经肛小肠镜检查,是将小肠镜从肛门进镜,经结肠、回盲瓣再逐渐进入小肠,尽量找到原组织夹标记的位置。通过上述两次操作对接或单侧贯通,可完成对全部小肠的观察。


小肠镜检查让消化道疾病的诊治进入直视全消化道诊疗时代,使整个消化道不再有“盲区”,并能对病灶进行镜下微创治疗,开辟了小肠疾病诊疗的全新领域,为小肠疾病患者提供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案。

专家介绍

吴礼浩

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岭南名医


擅长:对复杂消化道疾病诊治有丰富的经验,擅长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如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取出术、梗阻性黄疸的内镜下引流术,以及胃肠道肿瘤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切除、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内痔等。对粪菌移植治疗肠道及肠道外疾病有丰富经验。


秦治初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擅长:熟悉胃肠及胆胰方面疾病的内科及内镜下诊治,尤其擅长胃肠早期肿瘤的内镜下筛查及精查,早期肿瘤的内镜下切除(ESD)、胆胰相关疾病内镜下诊疗ERCP、内镜下止血、食道狭窄扩张、食管隧道技术(POEM、STER 手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等内镜下治疗技术。


罗丹萍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各种便秘、腹泻、不明原因腹痛等的治疗;熟练胃肠镜、小肠镜操作,擅长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止血术、异物取出术等内镜治疗技术,以及食管测压、肛门测压、生物反馈治疗等胃肠动力诊治技术。

来源:消化内科

初审:王媛

审核:陈燕

审发:庄文斌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订阅号
获得院方就医指南、健康资讯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