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2024年,古代史研究所(原历史研究所,2019年改名为“古代史研究所”)迎来建所70周年。70年来,古代史研究所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肩负着规划、组织全国历史研究,繁荣发展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神圣使命,始终秉持优秀治学传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更好地总结经验,传承古代史研究所的优良治学传统,2024年7月2日,“新时代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暨古代史研究所七十周年学术成果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来自国内外200余位专家学者和相关单位代表,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历史研究的指导性意义、“第二个结合”与新时代历史学科建设、学术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加强所地间交流合作、与古代史研究所交流往事等议题,深入回顾和总结古代史研究所70年发展的经验和成就,共享成果,共谋发展,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古代史研究贡献史学智慧,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出席会议并讲话。高翔院长对古代史研究所的优良治学传统和深厚学术底蕴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古代史研究所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指出,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古代史学科基础理论体系,是当前古代史研究所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使命。要以建所70周年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精神,旗帜鲜明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清晰而响亮地发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正声。要继承弘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坚持以史资政、经世致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的重大历史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讨论,致力于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加快建构新时代中国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大力推动跨学科研究、多学科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研究范式、学术风格、理论特色和学术团队,努力打造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要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敢于发声,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的学术观点和方法,以扎实的学术功底、独抒己见的学术成果捍卫中国史学的学术尊严。(《传承马克思主义史学优良传统建构新时代中国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4日,第1版)
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在致辞中对建所以来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表示,70年来,古代史研究所始终坚持正确办所方向,坚持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与时代同行,这是古代史研究所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所在。进入新时期,古代史研究所将继续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的指导下,守好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思想阵地、理论阵地、学术阵地,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的新天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笑洁主持会议开幕式。会议为入所工作70年、60年、50年的老同志代表颁发了纪念证书。兹择要对会议主要内容评述如下。
一、关于办所方针和学术地位
作为党创建与领导下的历史研究专业机构,古代史研究所自建立开始,就始终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和任务,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严谨科学的研究基础上,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人民服务,研究、解释和编修历史,引领中国古代史研究发展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高质量的史学成果,培养高水平的历史学者。自建所以来,以郭沫若、侯外庐、尹达、林甘泉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为代表的古代史研究所同仁,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为主轴,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史料,坚持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相辅相成的学术传统,为新中国的史学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古代史研究所也被国内外同行公认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火车头。新时代的古代史研究所秉持求真务实、开门办所的方针,结合自身特点,凝聚全所研究方向,从多层面、多角度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史研究,全面发挥古代史研究所在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教授在致辞中对于自己与古代史研究所长期交往合作的经历感怀深切,他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作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术殿堂,70年来风雨兼程,在为新中国史学发展培养人才、推动中国史学繁荣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坚持求真务实的办所理念,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人才。山东大学孟祥才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求学和工作过,他指出,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老一辈史学家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古代史研究所应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严谨扎实的学风,砥砺前行,行稳致远,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华南师范大学李凭教授、南开大学南炳文教授(代读)分别从魏晋南北朝史、明史的研究及学科建设展开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术体系的整体发展概况,充分肯定了古代史研究所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立场和原则,指出郭沫若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周秦、汉魏社会性质的论证,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大贡献。古代史研究所应继续坚持发掘传统史料和发扬实证史学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领下,成为历史学界的标杆。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军教授指出,70年来,古代史研究所通过统筹全国史学界力量,推出了《中国史稿》《中国思想通史》等一批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史学精品,在引领国内外中国古代史研究发展方向,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科“三大体系”建构等方面成绩斐然,为学界瞩目。
二、关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古代史研究所70年的历史上,以郭沫若、陈垣、顾颉刚、向达、谢国桢、沈从文、侯外庐、贺昌群、尹达、杨向奎、王毓铨、胡厚宣、孙毓棠、张政烺、杨希枚、林甘泉、李学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古代史研究专家,在马克思主义史学阵地建设、学科创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打开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局面、引领中国古代史研究正向发展、加强与国内古代史学界协同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建立,一方面古代史研究所通过严格的科研和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本、硕、博的招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依托学会、中心和基地开展学术调研合作,召开各类学术会议,加快青年人才梯队建设,为新时代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指出,南开史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国家队”古代史研究所从谢国桢、郑克晟等老一辈史学家开始,便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在深化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研究实践与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双方在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交流层面有着密切的交流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教授表示,就清史学科建设而言,老一辈史学家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给双方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为清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鉴于清史材料的广博性特征,相信双方今后在培养更多具备前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开创清史研究新局面等方面,还会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首都师范大学郝春文教授介绍了在20世纪90年代参加历史研究所编写《英藏敦煌文献》编纂工作的情况。该书经各方学者通力协作,在拍摄、印制、整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学界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反映英藏敦煌文献最清晰、最完整、最准确的图本。他希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今后能继续同古代史研究所合作,在加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共同努力,争取打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教授回顾了西北师范大学与古代史研究所的深厚情谊,以及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的密切合作。他指出,甘肃在建设简牍学一流学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近些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在简牍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办、简牍学数据库和文科实验室建设等学科建设方面与古代史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北京大学李孝聪教授分享了他自1987年跟随导师侯仁之参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经历,期间在与历史研究所多位先生的交往中,对历史研究所传、帮、带的人才培养传统印象深刻。现阶段《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修订和编纂工作已由第三代团队接力,充分体现出这一传统在开展集体项目中的巨大优势。
三、关于学会和基地建设
古代史研究所历来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不仅与国内外各主要科研机构、团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在学会、基地等平台的建设方面也为史学界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由古代史研究所代管的全国性学会有7个,分别是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明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内设非实体研究中心10个,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研究中心5个,分别是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简帛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中心、徽学研究中心、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院级研究中心3个,分别是甲骨学研究中心、海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二十四史研究中心。古代史研究所所级研究中心2个,分别是内陆欧亚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此外,古代史研究所与地方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基地20个。古代史研究所依托学会、中心及基地建设,不断推进自主化的国际与区域学术交流,使更多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交流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指出,就明史研究而言,由古代史研究所代管的中国明史学会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得益于所领导层面和所内同仁的大力支持。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李华瑞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的宋辽西夏金史研究继承了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的发展势头,研究队伍逐年扩大,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学会人数逐年增加,古代史研究所便是其中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吉林大学原副校长吴振武教授指出,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与古代史研究所有着深厚的渊源,胡厚宣、张政烺等老一辈史学大家为古文字研究会的成立作出了突出贡献。古代史研究所负责编写的《甲骨文合集》具有划时代意义,嘉惠学林。从《甲骨文字诂林》的编纂,到近年来中宣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统筹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这些大型项目和成果的出版都与古代史研究所有着密切关系。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院长金庆浩教授认为,重视传统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融合研究,坚持开放办所,强调老中青学术梯队建设,这是古代史研究所历经70年始终能坚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地位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与古代史研究所开展深入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不仅仅是两个学术机构的合作,更是两国学术界互信、互利、协作、共赢的友好见证。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国才谈到古代史研究所与武威的文化情缘极为深厚,郭沫若命名“铜奔马”,使这件出土文物举世闻名。近年来,在古代史研究所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指导与帮助下,凉州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初步建立了凉州文化研究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为下一步“凉州学”的建设和成果转化运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安东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张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吕红亮、暨南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刘正刚等先后回顾了陈寅恪、贺昌群、谢国桢、朱大渭等老一辈史学家的治学传统,以及各高校与古代史研究所之间的合作交流情况。浙江大学刘进宝、清华大学李均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剑、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国安、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凯里学院副校长李斌围绕中国古代史学科发展方向,分别就新时代历史学科建设发展、学术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思路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共同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科繁荣发展擘画新篇章。
四、新时代古代史研究所的展望
本次研讨会是古代史研究所自建所40、50、60周年庆典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盛会,绍述前贤,赓续学脉,使命在肩,任重道远。大家一致认为新时代古代史研究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持续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为推动中国历史研究发展、加强中国史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作出贡献。为此,需要古代史研究所全所同志秉持本所的优良学术传统,持续奋进、笃行不怠。
一是要继承弘扬马克思主义史学优良传统,将这一传统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实践中。古代史研究所最深厚、最根本的学术底色就是唯物史观,这是流淌在古代史研究所学术血液里的精神信仰,是古代史研究所安身立命的灵魂,是必须世代相传的精神命脉。70年来,新中国史学的繁荣发展,包括古代史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学术成就,归根结底都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指导。
二是要坚持科学精神,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学者严谨扎实的学风。求真务实是古代史研究所的所风,70年来,古代史研究所学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之所以能够取得令史学界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这种精神在一代代古代史研究所人中传承不绝,赓续有序。求真务实的根本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将史学研究成果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守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新时代的中国历史学事业作出应有贡献,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
三是要坚持以史经世,能够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制高点做学问,饱含家国情怀,致力于研究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大问题、真问题。新时代,我们务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科学回答新时代对史学工作者提出的重大问题。尤其在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起源及其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等重大学术问题上作出深入研究和阐释。
四是要坚持开门办所,肩负为国治史的重任。史学发展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要敢于尝试最新科学技术,重视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借鉴和推介,重视技术前沿与学术前沿的融合性实践。加强科技应用与历史研究的跨学科实践,加快人文实验室建设,建立便捷高效的学术沟通交流机制,探索史学发展新路径。
五是要坚持人才为本,爱惜人才,要把有组织科研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70年来,古代史研究所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硕果盈枝,与一大批史学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新时期古代史研究所要继续坚持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聚焦“四个面向”,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主力军作用,为加快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总之,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新时代的调整完善,古代史研究所已经奠定了比较好的学科基础,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研究室的系统配备,《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的核心地位巩固,各专业集刊群与年鉴的编纂,各学会、研究中心与基地的打造,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等工作都日益完善。当前,古代史研究所各研究室主要负责人的年轻化也基本完成,各学科的学术骨干与学术成果在相关领域中的领先地位持续增强,这些都为未来古代史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要素。值此建所70周年之际,古代史研究所全体同仁将以此为契机,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上深下功夫,在以扎实的史学研究成果完成新时代对史学工作者提出的重大任务上深下功夫,在积极团结中国古代史学科研究队伍与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建设和平台建设上深下功夫,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本文原载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