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国的父母往往身处一种复杂而矛盾的状态,既希望孩子能成才,又担心孩子承受过多的压力。然而,在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们往往被搞得无所适从。家长们嘴上说要接受孩子的普通,但背地里却拼尽全力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提升班、补习班,仿佛在与看不见的竞争对手赛跑。
这种矛盾的教育方式,可以用“拧巴”一词来形容。
张老师是一名常年工作在一线的语文老师,同时他和妻子组成的家庭也是中国普通家庭的一员。他们有一个孩子,叫小明,如今12岁了。张老师一直对妻子李女士说:“我们家小明普通就普通,不必非要逼他考第一,健康快乐最重要。”但每当他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学校名列前茅,妻子心急如焚地报兴趣班、补习班时,张老师心里也难免感到焦虑和不安。
显然,张老师一家也陷入了"拧巴"教育的行列。
不仅如此,妻子李女士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还辞去了工作,全心全意地当起了张老师的贤内助。她每天早早起床,为小明准备好丰盛的早餐,送他上学,然后忙碌于家务和各种与孩子教育相关的事宜。她每天奔波于各个兴趣班之间,钢琴、英语、奥数,每一样都不敢落下,生怕小明在激烈的竞争教育环境中掉队。
虽然小明只有十二岁,但他已经感受到家庭中那股无形的压力。他并不讨厌学习,但也不喜欢每天被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有时候会偷偷地想,要是自己能像邻居家的小狗一样,每天无忧无虑地玩耍,该有多好啊!他不知道的是,这种矛盾的教育方式正让他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有一天,小明在钢琴课上表现得心不在焉,老师委婉地提醒李女士:“孩子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我觉得他需要一些时间放松。”李女士点点头,心里却更加焦虑,回到家后,她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张老师。
“你说,这钢琴课是不是太多了?”李女士坐在沙发上,皱着眉头问道。
张老师放下手中的书,沉思了一会儿:“或许是吧,我们是不是该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玩?”
李女士听到这里,眼睛里泛起了泪光:“可是不学这些,他将来怎么办?现在的社会这么竞争激烈,什么都不会,以后怎么立足?”
张老师轻叹一声:“可是,孩子的快乐难道不重要吗?我总觉得我们把他压得太紧了。”
夫妻俩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房间里只剩下时钟滴答作响的声音。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坐下来讨论教育的问题,但也是第一次,他们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做法可能存在问题。
小明在学校的成绩并不差,但他已经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每天放学后,他都要匆匆赶回家,吃完饭便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周末更是没有休息的时间,全天都被各种课程占满。他常常感到疲惫不堪,却不敢向父母诉说,因为他知道,父母都是为了他好。
一天晚上,小明无意中听到了父母的谈话。张老师对李女士说:“我觉得我们这样逼他,可能适得其反。孩子现在越来越不愿意和我们沟通了,我担心他会变得越来越内向。”
李女士沉默了一会儿,说:“可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努力,我们如果不这样做,万一他以后考不上好的学校怎么办?我们是大人,知道什么是对他好的。”
小明躲在门后,心里感到一阵酸涩。他突然明白,父母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但他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他只感觉自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想飞却没有力气。
那天晚上,小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棵小树,周围的树木都在拼命地生长,但他却被一根绳子紧紧缠住,无法自由地伸展。他醒来后,心情沉重,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那棵小树,被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紧紧束缚。
张老师和李女士也在不断反思,他们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于是,他们决定做出一些改变,给小明更多的时间去玩耍和思考,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补习班,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和社会。
他们带着小明去爬山,去博物馆,去看电影,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小明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张老师还鼓励小明多和同学们交朋友,多参加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而不仅仅是埋头于书本中。
然而,教育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张老师的父母,也就是小明的爷爷奶奶,得知他们减少了小明的补习班,非常不理解。他们认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学习是最重要的,放松只会让孩子变得懒惰和不思进取。
“你们这样做,是害了小明啊!”奶奶激动地说,“我们那时候吃了多少苦,就是为了让你们有个好前途。现在的小孩条件这么好,怎么能不努力呢?”
张老师无奈地解释:“妈,现在的教育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孩子需要全面发展,光学习好不够,心态和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爷爷却摇头:“再怎么说,学习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好的成绩,哪来的好工作?”
这场家庭会议最终在争执中结束,双方谁也没能说服谁。但张老师和李女士心里明白,他们做出了一个对的决定,虽然路上会有很多挑战,但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必须坚持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逐渐找到了学习和生活的平衡点。他开始表现得更加自信,也更加乐观。他和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经常会和他们分享在学校发生的趣事,或者是对未来的想法。张老师和李女士也发现,小明在减少了补习班后,反而对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写一篇关于“我的梦想”的作文,小明写道:“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我知道这个梦想很难实现,但我愿意为此努力,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自己。”
张老师看到这篇作文时,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他意识到,孩子正在慢慢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而这正是他们作为父母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李女士也逐渐放下了心中的焦虑。她开始明白,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成绩上的进步,更是人格上的成熟和独立。她不再一味地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而是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参加了一些兴趣班,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快乐。
如今,小明已经上了初中,面对更大的学业压力,他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他明白,父母虽然给了他很多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希望他能在自由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写在最后:
比起成绩,孩子人格上的成熟和独立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过于关注短期的结果,而忽视了长期的成长过程。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这种过度的关注和控制,往往适得其反。
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非常"拧巴"。他们需要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困境中找到平衡点,既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又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自信。
就像文中提到的张老师一家,他们依然会为小明的未来感到担忧,但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平衡关心与放手。他们不再强求小明必须考上最好的学校,拿到最高的分数,而是希望他能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就感。
至于各种补课班、兴趣班,张老师和妻子也是在征得孩子意见后,才会针对性的选择。可见,在教育这条路上,家长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毕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父母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都看到这了,关注我,点个"在看"和"赞"再走吧!
END
#往期回顾
VX:dq8888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