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唐尚珺,35岁,16次高考,终圆4年大学梦。
9月初,开学的第一天,唐尚珺成了众多媒体的宠儿,是名副其实的高考”网红”。
16次的高考经历,早已使唐尚珺成了”高考符号”,他的故事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然而,在迎来大学生活的第一天,他的心情似乎并不如预期那样轻松愉快。面对高考成绩的不如意、专业选择的妥协以及年近不惑的现实压力,唐尚珺的言语中透出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和焦虑。
他多次提到自己对未来的困惑和家庭的压力,尤其是母亲的身体状况和家人的劝说,似乎让他在这一决定中失去了自我选择的主动性。
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受害者综合征”,即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觉得自己被外部环境和他人所左右,无法主动掌控自己的命运,进而产生无力感和被动感。
虽然他表面上踏上了新的求学之路,但长期高考复读带来的心理创伤和焦虑,可能仍在深深影响着他的心态和未来的选择。
这一切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长时间追求一个目标,尤其是在屡次失败的情况下,是否会让人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并陷入一种“旧疾”般的心理困境?
媒体往往聚焦于他16次高考的悲壮过程,但忽视了他最初的失利——中考的缺席,这一事件可能成为他漫长复读之路的根源。
唐尚珺并非天资聪颖的学霸,成长在贫困家庭中的他,背负着家人的期望和自卑感。从少年时的中考开始,他就因为巨大的压力,患上了一种无法解释的“怪病”,导致他在关键考试前突然失控。
这种病症表现为大脑一片空白,像是精神上的崩溃,这很可能是“考前综合征”的典型应激反应,由内心极度紧张和焦虑所引发。
这种创伤使唐尚珺一直停留在15岁时的心理状态,反复地参加高考,试图通过不断的考试来修复那个错失的中考,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
每一次失败,都像是对他初次受创经历的重现,而他在这过程中,似乎不断地重温那种熟悉的痛苦——这不仅仅是对失利的恐惧,更是一种“创伤成瘾”的心理机制在作祟。
唐尚珺不断参加高考,看似是一场追求梦想的执着,实际上却可能是“创伤成瘾”的表现,就像在一段糟糕的感情中无法自拔的人。
20岁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唐尚珺便踏上了漫长的复读之路。
在这期间,他多次考上了国内知名高校,如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但他始终选择不去入学,反复参加高考。
早在2012年他考上二本后,唐尚珺就已经开始通过复读获取学校的高分奖励金,利用这些奖金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甚至为父亲筹集医疗费。
这一行为虽然看似是为家庭尽孝,但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复读的依赖并逐渐深陷其中。
在唐尚珺的选择中,复读带来的短期经济收益显然成为他一再选择放弃名校的诱因。每年复读所得的5万或10万元奖金,对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的确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但正如许多人所批评的,这种短期收益让他忽视了长远的发展——他曾有机会在顶尖高校中深造,毕业后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更高的收入潜力。
然而,他没有走向这些机会,反而陷入了不断复读和领取奖金的恶性循环。这不仅让外界指责他“借考敛财”,也凸显了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在选择上的短视与局限。
这种短视正是贫困对个人思维模式的深刻影响。穷孩子往往容易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而忽略了时间和机会的真正价值。
唐尚珺每年为了几万元奖金而继续复读,但他的同龄人们却可能通过学业和职业的长远规划,已经开始获得更大的回报,甚至是年收入百万甚至千万。
这种因为贫穷带来的“短见”,使得唐尚珺陷入了对小钱的执迷,无法看到未来更大的机遇。
这也是不少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共同面临的困境:他们不仅要对抗外部的物质匮乏,还要摆脱心理上对短期利益的依赖,学会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人生。这种心态的转变往往比克服经济困难更为艰难。
而对于唐尚珺来说,他的复读之路已不仅仅是一场高考的较量,更是一场自我认知和心理困境的持久战。只有跳出复读的轮回,他才能真正拥抱新的生活与未来。
在纪录片《高十》爆火后,他成了公众视线中的“高考符号”,一个被流量和资本反复利用的典型例子。唐尚珺的个人经历,从此不再只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成了人们对高考压力、社会焦虑和个体困境的投射。
随着名气的增长,唐尚珺进入了网络的喧嚣之中,直播首日便吸引了超过10万在线观众。他的每一次高考尝试,都被外界放大和审视,似乎他的高考之路成了公众的娱乐消费品。
网络流量为他带来了短暂的关注,却也使他的高考复读之路变得更加复杂,不再是单纯的学业努力,而是充满了外界的干扰与眼球的追逐。
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和记忆力的衰退,再加上外界的压力,他的考试状态早已失去了年轻时的激情和活力。
唐尚珺的经历,让人不禁感叹:他是否仍旧是那个为了追求梦想而拼搏的学生,抑或早已成为了一台为流量和资本驱动的机器?
岁月的累积和精神上的迷茫在他的面容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那份苦涩和焦虑不仅透露出他的疲惫,更展示了他对未来的恐慌与无所适从。
他的同学们早已踏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走向事业、家庭和生活的安稳,而唐尚珺,除了高考的热度外,似乎一无所有。
他像一棵浮萍,无根无依,随波逐流,始终无法找到一个真正安放自己的地方。尽管他一直在追求梦想,但这种追求逐渐变成了惯性的自我消耗。
他的高考之路已经偏离了最初的轨迹,不再是对知识和未来的渴望,而是一种被动的循环,不断重演着同一个故事。
唐尚珺的故事让我们思考的不仅是高考本身,还有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个人如何避免迷失自我,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找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唐尚珺来说,或许需要的不是再一次的高考,而是一次真正的醒悟,学会放下执念,走出流量和考试的轮回,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唐尚珺终于在35岁时通过高考上岸,尽管他对这次高考的成绩和未来充满了不满与担忧,但这也标志着他在长期坚持中的一次重要突破。
唐尚珺仍然有机会成为自己的“摆渡人”,重新出发。无论是年龄上的劣势,还是多年的心理阴影,都不应再成为他停滞不前的借口。
他需要的,不是回头看,而是坚定地朝前走。
他可以脚踏实地的度过大学四年,认真学习,最终找到一份工作,重拾生活的常态。这样的生活,或许看似平凡,却是真正能够带给他治愈的道路。
写在最后:
赢过的体验,确实是宝贵的。
一旦品尝过成功的滋味,便会有动力去赢得更多。
而爱与成长,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成功经验积累起来的。
唐尚珺现在最需要的,正是这种“敢于赢”的心态——敢于从失败中站起来,重新走向新的成功。
哪怕35岁,也不应该退缩。
他要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年少时迷失的孩子,而可以成为引领自己的摆渡人。
希望唐尚珺,能勇敢坚持下去,真正走出这段漫长的高考阴影,去迎接属于自己的崭新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摆渡人,关键在于如何坚定地向前走,不被过去所束缚。
关注我,点个"在看"和"赞"再走吧!
END
#往期回顾
VX:dq8888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