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日,“衣若芬陪你看马尼拉大帆船(Manila Galleon)特展”导览活动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顺利举行。展馆静矗于新加坡河畔,凝聚、叙说并呈现着亚洲与全球文明交流史的缩影。馆内特展“马尼拉大帆船——从亚洲到美洲”,围绕连接亚洲与美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讲述从16到19世纪的重要文物经海运从西班牙、墨西哥到马尼拉的流通历程,通过展映油画、雕刻、陶瓷、钱币、金银器具、羽毛制品等多样化的珍贵文物,搭配复合型感官、多维度体验的呈现形式,为观者营造了一场知识与审美的盛宴。由衣若芬老师组织的特展导览活动,正是为了带领大家深入品鉴这场盛宴。活动全程精彩纷呈,饶有趣味。衣老师不但对西班牙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之建立、菲律宾国名之确立的成因与过程进行了详细剖析,还从日常饮食、通用货币、宗教文化等多元角度,全面介绍了往来于东西海洋的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在场众人皆沉浸其间,深受感染,时闻会心笑语与惊叹之音。
导览活动伊始,衣老师与大家驻足展厅一层,迎面而来的便是马尼拉大帆船的模型。大帆船的主桅、前桅与后桅皆挂方形风帆,船头斜桁与船尾亦悬方形或三角帆,船体宏伟,内嵌雕饰,甲板装载火炮,货舱和艉楼设计精妙,有裨于稳定船身。衣老师围绕大帆船,为大家串讲相关背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她从眼前实体的船出发,打开时空穿梭之门,听众仿佛身临其境,眼前出现自1565至1815年间航行于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Acapulco)之间的那些船队,看到船队各怀商业、宗教、殖民等多种多样的航行目的,于茫茫海上来往奔波,并在饮食、宗教、语言、文化、艺术等层面辐照沿线区域,影响深远。大家在沐浴历史氛围的同时,也汲取了很多知识,既进一步了解到大航海时代那些远洋探索的整体经过与具体细节,还于心底召唤起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人远渡重洋的旧日映像。眼前实境与心灵图景交叠复沓,令观者于时空切页间来回游走,神思潮涌,逸兴遄飞,收获广阔、丰富、生动、新奇的审美体验。
紧接着,衣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支仓常长的故事。这位有史以来首度横跨两大洋的日本人,在1613-1620年间,曾主领庆长使节团出使欧洲。他在西班牙会见国王腓力三世,将伊达政宗请求贸易通商的书信转呈国王,并接受洗礼;在法国圣特罗佩驻留数日,于泛黄史册间留下有关法日关系的最早记录;在意大利罗马参见教皇,申明通商与宗教请求,并获罗马荣誉居民之称号。在导览过程中,衣老师时或以提问形式与大家互动,观者踊跃举手,分享见解,偶有奇思妙想,引来一众讨论与称赞。
然后,衣老师带领大家上楼。甫至二楼门厅,入眼便是“生命之树”的装置艺术,众人连声惊叹,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饱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生命之树”五彩缤纷,顶天立地,上缀华裔、菲律宾裔、西班牙裔、墨西哥裔、非洲裔的照片,并嵌入一些大帆船所运商品,将来自不同时空与文化背景的人与物折叠凝缩于同一棵家庭树,彰显出多元并存、交流共生的宗旨。整体雕饰鲜明立体,光彩夺目,同周遭的暗调背景相映成趣,具有高妙的观赏价值。接着,衣老师为大家详尽讲解了无染原罪圣母、圣奥古斯丁像、西班牙银元、墨西哥城全景图屏风、羽毛拼贴画等重点文物。在场众人皆陶醉于油彩木板与外镶贝壳的精致工艺,折服于西班牙银元将新旧世界合一的象征叙事,交相感慨银元之汉字戳背后镌刻的华商印记,并为银匣等器具将不同文化之实用形式与艺术元素融汇贯通的巧妙构思赞叹不已。衣老师不但将历史知识融入叙述,讲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而且时刻注意与听众互动,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众人站在墨西哥城全景图屏风前,视线落点与关注角度各有侧重,皆尽抒己见,气氛热烈,为跨时空的场域注入一曲异世溯源、对话碰撞的交响乐。
此次导览活动充分彰显出文图学在文物鉴赏方面的应用价值。例如,衣老师在介绍木箱上的马尼拉景观图绘时,先由几个提问引入话题:为什么箱子上要绘一幅图?图像右边有什么特别之处?图上为什么会有华人?伴随问题,大家仿佛步入画作,站在画中人的身侧,观察他们的服饰。服饰代表身份地位,亦用于考察朝代,从服饰可以看出,部分华人乃是明朝官员,有些居住于城内某区域的华人被称作“常来”,他们多是来自福建、广东一带的移民。确定身份后,回到场景中央,则可推出所摹景象或许指向明朝时期中国与菲律宾的贸易往来,再沿循木箱与图绘的来源、木箱的用途与构造等线索,便可进一步考究文物包蕴的叙事话语。这种观览方式,重在通过发掘物件文本的生成脉络及其间潜隐的因素或痕迹,追溯文物被制造的过程与根源,进而推原场景背后的历史事实与文化阐释,这充分体现了文图学在鉴赏与研究层面的功用和意义。物品作为文本被观看与感知,它的内涵意义与生成、使用、传播、接受等外部脉络一并为观者所重视,文图学为观者厘清观看之道,助其掌握现象的本质,使人们在审美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兼顾思辨的深度与力度。万物皆文本,文图学就是看世界,这句宗旨既展现出对历史的观照,也是对时代与未来的积极回应。
导览活动末尾,衣老师开启有奖问答环节,引出在“无染原罪圣母”“圣奥古斯丁像”等展品中皆用作点缀的水果装饰——黄梨。老师提到,她正因之前在此特展中关注到黄梨,才开始追寻其起源、流传、种植与加工的历程,并对其背后的文化象征与宗教义涵进行了考察与梳理。更详细的介绍,可参衣老师大作《旺来Pineapple》,载于2024年3月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伴随新加坡河畔连缀点亮的灯火,导览活动进入尾声,众人仍沉浸于深刻生动的临场体验中,接受新知识的兴奋情绪弥漫于展馆的各个角落。活动虽然结束,但大家对文明交流与互鉴的研讨热情仍将长久持续,绵延不绝。
撰文/刘天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