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 | “源头活水:文图学·生命教育·经典新视界”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摘   2024-06-19 16:15   辽宁  

2024 6 5日,由国立台北大学人文学院、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东吴大学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东吴大学儒道智慧永续应用全球研究中心、文图学会(新加坡)联合主办的“源头活水:文图学·生命教育·经典新视界”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立台北大学人文学院顺利举办。


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朱孟庭教授致欢迎词,朱教授感谢东吴大学儒道智慧永续运用中心创办人暨顾问召集人、中华儒道研究协会名誉副理事长李克明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图学会会长衣若芬教授,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林宜陵教授,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教授兼佛光教团系统大学办公室主任张玮仪教授的莅临指导,同时,也期待欢迎各位青年学者的交流分享。


会议开幕式


本次活动的参与者是来自新加坡、台湾、中国大陆的教授以及青年学者,意在搭建国际青年学者研究成果之展示平台,促进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思维。


文图学会会长衣若芬教授致辞,衣教授为本次会议命名“源头活水”,她表示这是取自于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借此表达自己对这次会议的期许。人文研究,推陈出新。经典作为源头活水,生生不息、源源不断、活活泼泼。本次会议是文图学会成立以来参与(主办和协办)的第6个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后将继续多方合作,共同推动研究,共享成果。随后,衣教授将所著四本书籍赠送给台北大学图书馆。分别是:荣获新加坡《联合早报》2016年及2023年十大好书的《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星洲创意:文本.传媒.图像新加坡》。荣获2021年北京中华书局伯鸿书香奖精选50本东坡主题专著之一的《书艺东坡》,以及文图学会参与的研讨会论文集《东张西望:文图学与亚洲视界》。


向台北大学图书馆赠书


东吴大学儒道智慧永续运用中心创办人暨顾问召集人、中华儒道研究协会名誉副理事长李克明教授致辞感谢并欢迎各位教授以及青年学者的到来。李教授指出儒道中心成立的宗旨是要在全球推广中华文化儒道心性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他认为21世纪是视觉的世紀,中华文化与图文密不可分,中国文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或多或少都是文借图生,为诠释中国经典带来新角度,对此,李克明教授对衣教授创办了文图学表达了敬意。


研讨会进入主题演讲阶段,衣若芬教授从《AIGC文图学:苏东坡3D写实数字人与经典永生》为题,围绕AIGC文图学(Text and Image Studies on AIGC)、建构苏东坡3D写实数字人、如何让数字人带动经典永生的三个部分介绍了文图学。衣教授用一则AI生成短片展示何为AIGC文图学——研究和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的各种文本,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影片,研究范围广泛,其目的在于推动创新、提升教育与学习、促进古今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探索人类与AI的关系。对此,衣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数字人Digital Human,例如:日本的初音未来以及中国大陆的洛天依,数字人更是可以和真人合唱,在2013年,邓丽君数字人就有与周杰伦同台演唱《千里之外》。在2022年,新加坡《联合早报》之衣教授的专栏《上善若水》中就有谈及《苏东坡3D写实数字人》,以此对比,衣教授播放了苏东坡数字人的短片,数字人带动了经典永生,而这也可以运用在沉浸式展览、对话机器人以及元宇宙中。衣老师播放了中华书局的沉浸式展览范例,在视频中,苏东坡数字人可以与参观者进行简单互动。接着,衣教授展示了AI自动生成的苏东坡作品及苏东坡元宇宙。对于经典永生,衣教授通过数字化苏东坡,让其跨越时间地域,将思想、诗词、历史影响更有效、生动的方式传给后人。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希望台湾也可以将数字人经典永生妥善利用,譬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典藏、学校教育、知识普及、AIGC产品开发等。最为重要的是在会议的主题之下,推广华人经典文化,延续文化价值,在AI的世界里面可以更平等、公开。更多关于AIGC文图学的内容,可以参见衣教授的新书《AIGC文图学:人类3.0时代的生产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


“源头活水:文图学·生命教育·经典新视界”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得到年轻学者的积极响应,故此分为AB两个会场、线上、线下同时举行。


场次一,A

主持人为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杨果霖教授,博物洽闻的杨教授带领着来自新加坡、台湾大学的三位年轻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学生们获益匪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二的黄晓芊在线上发表了《着篇籍以不朽——对读曹丕〈与王朗书〉和〈又与吴质书〉》,对读曹丕之《与王朗书》与《又与吴质书》,以书信原文中的“篇籍”、“不朽”、“疫癘”等关键词梳理、分析曹丕文学创作的动机,探寻曹丕的思想情感、价值追求及文学成就,呈现魏晋疾疫多发的背景下,文人的生死感怀与文学书写之间的联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讲师唐冬莅在线上呈现《亚洲文明博物馆藏〈西园雅集图〉卷图像解读》,以文图学为研究思路,对比故宫宋人《西园雅集图》卷以及《西园雅集图记》文本内容,梳理出相似与相异之处的基础上,以及其对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18 世纪《西园雅集图》卷画中人物身份进行分析判定,并试着探讨背后的原因。


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三苏家晴分享了《大稻埕人文地理学研究》,文中结合大稻埕时代背景,分析了解饮食文化形成的原因与样貌,再将之衍伸至大稻埕饮食文化的阅读研究,探究了大稻埕地区的人文地理学与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


场次一,B

主持人是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兼人文学院院秘书陈静容教授。学识渊博的陈教授与来自四所大学的学生集思广益、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分享。


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博一李芯薇的研讨题目是《周易〈说卦传原型与卦变——兼论周易的心灵图像与集体无意识》,援引荣格心理分析理论的原型及集体无意识探讨,给予《说卦传》文本扩展法(amplicution)分析,用相像的文化模拟将原本隐晦的内涵意义显现出来,进而对此经验再诠释的建构心灵原型。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二吴东儒分享了《〈论语中的鬼神观于清代公案小说的沿革与冲突——以《三侠五义为例》,借由前言、正文及结语三段式结构探讨儒家鬼神观于清代公案小说承袭与改变,以文献观察之方式探究小说故事情节以及作者自序中之核心思想,再深入探讨对儒家鬼神观之沿革与冲突的背后缘由,并以此多面向分析,提出见解。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二李岱霖在线上与大家探究了《〈幽明录之儒、釋、道思想探析》,通过对《幽明录》人物角色的分析,探讨了其中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呈现,融合与冲突,皆是相互依存的本质,也构成了文本中思想多樣性的意义。


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三黄诗涵探讨了《从生命教育的观点探讨〈王道剑中展现的孟子思想》,认为《王道剑》不仅是一部展示古典武侠与历史情景的小说,它还深刻地探讨了孟子哲学与生命教育,呈现了在动荡的世界中保持正义和人性的重要性。


场次二, A

主持人是来自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林盈翔,博闻多识的林教授与四位年轻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思维碰撞。


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三廖俊豪呈现《先秦至汉初黄老道家的兴起与发展》,探讨了黄老兴起的渊源与发展,以及自先秦始至武帝后,黄老一路发展下来的情况与背后的成因。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二蔡锦得探究了《王安石〈春秋断烂朝报之研究春秋》,《春秋》固有谨严的特点,其弊在于记事过于简略。并对王安石是否诋《春秋》为“断烂朝报”,这一历来学术上的一大公案提出了自己见解。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一郭一在线上与大家交流了《“仙女乘鸾”的文学叙述与图像演绎——基于〈仙女乘鸾图〉和〈仙山楼阁图〉》,分析了“乘鸾女”在文学与图像两个背景下的具体形成过程,探讨比较不同时期与不同场域中“乘鸾女”的形象,以及相关图像的表现形制、图绘语言的生成机制、使用空间的性别意义等。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一李湘宇在线上分享了《禁忌的盗火者:戒严时期禁书手抄本及其传播》,试图探讨在彼时严苛的禁书政策下,瘂弦等诗人是如何接触到禁书,以及禁书是怎样在诗人群中传播的。此外,探究了瘂弦等人作为军中诗人,这些手抄本与“左营” 之间的关系。


场次二,B

主持人是来自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教授兼佛光山教团系统大学办公室主任张玮仪,满腹经纶的张教授给予了年轻学者们宝贵的学术建议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四戴倩倩分享了《文图学视角下的汉代孝女复仇叙事》的研究,从文字以及图像之叙事角度,梳理汉代《列女传》以及《七女复仇图》中孝女复仇叙事,分析它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呈现出迥异的孝女为父复仇故事。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一刘天禾在线上为大家呈现了《论唐宋词情感结构演进的次序与周期》,从历时角度考察唐宋词情感结构的演变进程,再从心理学角度对规律进行归因,这有力于发扬情感结构理论在唐宋词历时研究领域的价值。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一林姿辰探讨了《论苏门四学士诗中“坐忘”的情绪与动机》,以宋代具有一定文学地位的苏门四学士所作诗歌为目标对象,探讨其诗作背后以“坐忘”——“忘”系统所连结的道家思想。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一李伟探究了《壮志豪怀怎遂——洪弃生词作概述》。考述了洪弃生的词作,并根据风格与时代将其分为三期进行论述。认为洪弃生词作风格多变, 与其个人科举经验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场次三,A

主持人是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陈逸文,学贯中西的陈教授与四位年轻学者进行了精研细究的学术研讨。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二吕晓韵呈现《“图中有文,文中有图” 以文图学角度分析19世纪汉英辞典的编排——以1881 年〈华英字录为例》,从文图学角度出发,探讨汉字字形/符号与图像的关系以及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汉语认知历程。再基于汉字图像性、视觉性的思维逻辑,分析波列地《华英字录》的内容体例以及其双部首系统的内涵与编排规律,探讨其对于汉字字形与部件的认知与图形思考,从而探究波列地的汉学观念,最后讨论了《华英字录》的价值、编纂目的与时代意义。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硕二郑可欣在线上与大家分享了《文图时代的语言教学:以文图学视角分析新加坡华文教育》,以新加坡中学水准1(G1)课程为个案,以新加坡中学一年级华文 B 课程教材为研究对象,以文图学为研究方法,分析探讨基础华文课程中图像在语言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一张荃在线上与大家探讨了《中国文化意象字幕的受众接受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 结合了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两个英语语言国家(美国和新加坡)进行在线访谈,研究两个对照组——非专业人士和专业译者回答了关于评估《国家宝藏》中文化意象的相关问题,借此评估受众对于中国文化意象的中译英字幕翻译接收情况时的考虑因素。


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一张峻铭呈现了《论观世音菩萨之慈悲精神——以〈普门品为例》,以《普门品》为例,以此作为观音菩萨慈悲精神展现的渠道。先以菩萨所修成之“耳根圆通”的部分以及观音菩萨的来历和其圣号命名,再接着进入其慈悲之精神,再透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了解了菩萨的命名来历。


场次三,B

主持人为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钟正道,博识宏赡的钟教授与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二许慧婉《论 〈色·戒〉中三个女配角》以张爱玲小说为主,李安的电影为辅,借由《色·戒》中三个女配角的心理活动,探究了张爱玲“穿插藏闪”的写作手法以及李安扩充转化的艺术。


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硕一陈秋月讨论了《从〈桑青与桃红〉论聂华苓的离散书写》,以陈世骧先生的“中国文学精华无他,唯‘抒情传统’”为研究工具,聂华苓的离散小说《桑青与桃红》中女主角桑青/桃红在大时代背景下的 “逃难经验”为主轴,观照在冷战时期中国老百姓之普遍受迫于战争与政治因素之离散处境。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博五李少恩呈现了《虚实之间的情与欲──浅谈王文兴小说〈寒流〉中的“图像”》,以《寒流》为讨论文本结合文图学概念,透过分析去厘清文本内所指涉的欲望对象,以及背后所延伸出的意涵。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一徐付美智则是在线上与大家探究了《中国姐妹 VS 世界姐妹:〈自梳〉与〈雪花秘扇〉的中国女同性恋想象》,从影片如何再现广东“自梳女”和湖南江永县“老同”民俗文化入手,援引朱迪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对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原初双性恋”的解释和钱德拉·塔尔佩德·莫汉蒂(C. T. Mohantdy)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借用文图学对文本与图像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两部电影中的中国女同性恋想象。 


场次四,A

主持人是来自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简文志,学识渊博的简教授与年轻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四李逸在线上与大家分享了《声音启蒙与革命机器:中国早期默片与留声机演奏》,以中国早期默片与留声机表演为研究对象,考察留声机这一现代听觉媒介及其声音经验是如何被纳入晚清以来的公共话语和启蒙实践之中的。并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探析,试图从听觉的层面回应“吸引力电影”和白话现代主义的相关问题。


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硕一陈欣宜呈现了《余光中〈白玉苦瓜〉诗时空意象——文学乡愁的异域蜕变》,以余光中生平划分为其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地脉感与动象,对于作家生平风格地变动与倾型分期,探索不同时期地篇块寻觅余光中对于此生地风格褪变。


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四左浩威研究了《生命教育融入国文教学之行动研究——以海洋文学为例》,高中体育班学生接受研究者设计的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国文教育中后,以研究者任教之高二体育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杜威“实用主义”为设计滥觞,藉由高中国文教材中的海洋文学篇章,结合生命教育议题,参考教育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之引导,将研究者之课程设计与教学操作过程中的历程与省思做一统整。


场次四,B

主持人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衣若芬,博古通今的衣教授与来自台湾大学的三位年轻学者进行了深入精辟的学术交流。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一黄诗予呈现了《〈红楼梦〉——王熙凤所涉命案之考述》,探讨了凤姐所牵涉到之命案,与贾瑞、尤二姐的命案归属。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二台北大学硕士卢昌昊分享了《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的儿童视角与乡土想象——以〈重荷〉与〈玉兰花〉为探讨对象》,张文环小说《重荷》和吕赫若小说《玉兰花》,探讨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不同时期中,运用儿童视角创作的小说作品中所呈现的1920年代台湾乡土想象和文化意涵。


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博一沈子涵探究了《台湾文学奖中原住民作家的部落书写(2008-2023)》,研究了台湾文学奖中原住民族华语创作得奖作品中的“部落”与“都市”书写,从原住民作家的创作心理、社会阶层、部落与都市生活经验和其主体认同建构等层面出发,希望厘清近代原住民作家对于部落及都市观感及其思考脉络。


会议闭幕式

至此,“源头活水:文图学·生命教育·经典新视界”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然而,生生不息,与时俱进,正如源头活水般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年轻学者的学术道路也将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继续前行,精益求精、推成出新,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创造出更多的学术成果。愿各位青年学者在未来的研究旅程中,笃志好学、持之以恒,共同为学术的拓展与提升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合影


撰文/戴倩倩


文图学会
在这里,同你一起发现生活之美,玩转日常文图趣味。 文图学会网站:https://www.tiss.info/ 联络电邮:textandimagess@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