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向同行
共思共研共进
城西小学语文教研
冬日研习,催开一树梅香;追梦语文,沉醉一路芬芳。
为了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落实,促进专业成长,城西小学举行了江苏省第25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秀课例研习心得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由城西小学宣传处副主任丁雅梅主持。
01
高质研习颁奖
在本次研习活动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老师,他们认真观摩,深入思考,撰写了一篇篇见解深刻的高质量听课笔记、研习心得。
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凝聚着获奖者们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
02
研习收获分享
问道名师,共研共进,他山之玉,可琢己身。
在线上观摩聆听了15节优秀课堂的基础上,城西小学全体语文教师线下共研了《夜宿山寺》和《京剧趣谈》两节优秀课例,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向上滑动阅览
周芳
寻古诗教学之美
我自己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总感觉比较困难,所以这次研习中特别关注了戴年明老师执教的古诗《夜宿山寺》。相对于平时的课文来说,古诗内容短少,但意境深远,时空跨度大,学生较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我自己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花精力在诗意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上,对于诗的文化底蕴却无暇顾及的情况,也总是发觉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缺乏语文味,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课程视野。
在《夜宿山寺》这一课例中,戴老师通过游戏导入,让学生们看词语,想画面来展开互动、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距离。接着视频引入,动态的路线图展示诗人李白到过许多的地方,并且分别创作出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让学生在动态视频中感受到大诗人李白的诗仙风采。老师接着切入本课内容。有一天,诗人李白来到了一座大山,天色已晚,便在山上借宿,便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老师重点指导课题中“宿、寺”这两个字都是平舌音。通过溯源识字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深入理解“宿”的意思。“宿”在古时候有尖尖的屋顶,房屋里住着一个人,里面的人躺在凉席上,这个字就是古代的“宿”。老师让学生根据古文“宿”来理解字意,进一步理解课题《夜宿山寺》的意思。让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老师娓娓道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就是和小朋友们一起读读古诗,想想画面,问问诗人,写写生字。将任务内容分解并用上儿童话的语言,拉近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老师课件展示活动一:读读古诗,感受韵律。并标注好朗读小贴士,提出朗读要求,老师让小朋友个别读,并提醒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听朗读的小朋友是否根据照朗读要求来进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学会倾听、学会关注、学会评价,并引导他们自主关注学习任务。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处处有回应,对小朋友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并及时对小朋友朗读中的前后鼻音“辰”、“恐”、“惊”进行标注。同桌之间互读、点赞、鼓励。朗读通顺后,老师再提出学习要求,由浅入深读出古诗的韵律。再次让小朋友去评价,并让小朋友去发现刚刚朗读过程中停顿在哪里,让他们找出停顿位置,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根据停顿符号再读课文,试着读出韵味。老师的评价就像一股暖流,古诗的韵味就在小朋友的声音中流淌。师生合作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老师让小朋友读诗句,想画面,并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小朋友说到了高的感受,老师接着引导,古诗中还有一个字也表示高的意思。引出“危”这个字,古文识字,理解危楼就是高楼,认识“辰”回顾一年级学习的“晨”,太阳出来,日在上,早晨的晨。太阳下山,日落下,就是星辰的辰。老师巧妙的识字方式,让小朋友在理解意思,勾连旧知的基础上掌握新字。
诗人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楼的高,这是大胆的想象,戴老师让孩子带上体会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及时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的错误读音,李白特别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教师又联接到了李白其他的诗句,用了夸张的手法,李白表现潭水很深很深,于是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表达瀑布很高很高,于是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表达头发很长很长于是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老师再将关注点转到本首古诗,楼很高很高,学生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循序渐进,在无声处代入了学生对诗句对李白遣词用句的理解,感受到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夸张手法。并让学生代入角色,这会儿自己就是小李白,小李白们各自抒发自己大胆的想象。以诗人的角度去创作去想象。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用音乐来烘托,创情境来渲染,让课堂中的学生们沉浸在诗境中,去感受楼的高,夜的静……最后的写字指导,三个字指导细致,让学生去观察关键笔画,关注字的结构,书写不可松散,每一处都有关注有要求。写字过程中的书写姿势、握笔姿势的基本习惯提醒到位。
戴年明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扎实的专业能力、丰厚的文化底蕴、精巧的活动设计让她的课堂熠熠生辉,她在本课教学中以活动为驱动,板书精巧,吟唱古韵,让学生代入角色,想象画面,拓展延伸,无不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戴老师把握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中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记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她的语文课堂教学努力在价值上给学生们指引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向戴年明老师学习,在古诗教学中引领学生融入文化背景中去,铺垫精神底子。她的优秀课例值得我们反复研习揣摩!
向上滑动阅览
朱晓琪
情为先 趣为本
——观戴年明老师执教《夜宿山寺》有感
戴年明老师执教的《夜宿山寺》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流程清晰、环节过渡自然……在我看来,戴老师示范了一堂“情为先 趣为本”的古诗词教学。
情为先。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本身就充满了情感色彩。李白的文学作品、艺术创造、波澜人生……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用“性情中人”来形容他毫不为过。所以,戴老师的课堂让人感到非常有情。戴老师不仅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韵律之美,更在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豪情与自然的壮丽。课堂上,朗读声起、字字珠玑,不仅是在解读文本,更是情感的传递。汉字书写、一笔一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的魅力。整节课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也激起了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趣为本。这首诗紧扣“危楼”一词,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在诗中,作者李白用了“高百尺”这个词直接写出了危楼之高。但学生对“百尺”没有直观感受,戴老师通过将“百尺”转换成具体的楼层,让学生直观感受高。同时,戴老师带领学生做动作,体会“摘星”之妙。星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在诗中却是可摘下的,学生做做动作,一下子就走进诗人所描绘的画面,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诗人神奇的想象。特别是戴老师最后的吟诵,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古文的咬字归韵、润腔特征无不激活了儿童理解、想象、感知的能力,孩子们真切地领略到了古诗词的魅力。
整堂课的教学就像放风筝,无论放得多高、放得多远,戴老师一直牢牢抓住手中的线,这根线就是李白的人性光辉和作品思想。杜甫曾形容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确实,他的诗歌气吞山河、包孕日月,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戴年明老师的课堂张弛有度、开合有序,以情为先、以趣为本,让我们受益颇多。
通过学习,我深感自己现在的课堂离自己所追求的课堂还有很大距离,我将积极去思考、去探索、去构建不偏离主旨、以“情趣”为本的课堂,我也将有意识地锤炼自己与学生对话、点拨学生的能力,上好每一节“家常课”。
向上滑动阅览
曹夏琴
上周有幸聆听了一节《夜宿山寺》的优质课,这堂课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感受和启发。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多种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古诗的意境。从巧妙的导入开始,就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家迅速进入到学生古诗的氛围之中。
老师对诗句的解读更是细致入微,戴老师先引导孩子问问李白:危楼是不是真的高百尺?手是不是真的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再让孩子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小李白,启发学生逐句地理解,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古诗的精妙之处。在讲解过程中,还穿插了丰富的画面、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高楼耸立、星星闪烁等景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夜宿山寺时的奇妙感受。
同时,老师非常注重朗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孩子们的朗读声情并茂,很好地展现了对古诗的理解和喜爱。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充分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老师也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这节优质课让我认识到,优秀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我也从这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我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努力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总而言之,戴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感悟是在诗韵中尽显语文教学的精妙。
向上滑动阅览
戚丽娟
小学古诗阅读中的想象审美体悟
——以《夜宿山寺》教学为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第一学段古诗阅读与鉴赏提出了“展开想象”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体验”与“感受语言的优美”共同指向感性审美,以想象促进阅读,培养学生自由想象能力。观摩《夜宿山寺》这课后,我对小学古诗阅读中的审美创造教学有了新的感受。
一、视觉冲击,画面触动
想象是一种内在视觉。歌德认为,绘画之想象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诗之想象是“将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如果想要将形象置于内在视觉之前,不妨先将形象置于眼前。换句话说,在教学中,有必要利用视觉素材搭建想象的阶梯,帮助学生形成眼前之形象。老师用寥寥数笔画出了“山”“寺”“云”,以半山弥漫的云雾和山巅松柏暗示了山峰的高耸入云,而楼阁又附着在山巅之上,更高一层。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想象经验,有助于激发自身的想象和语言表达。
如果说图画是直观视觉素材,那么汉字就是一种有待教师挖掘的不可视素材。“象形构字是始发性的,是诸多汉字的雏形。往往借助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形表达某个意义……所画出的是一幅图形,常由两个或几个独体字组成,多半表示动作或行为等。”因此,在古诗学习中,尤其是第一学段古诗学习中渗透字形的联想,不仅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认字、记字的方法来使用,促进学生对汉字表意的理解,同时,可以借象形字的图画指向性与会意字的动作指向性,追溯文字的底蕴和文化的渊源,以此构成其想象的基础。教学“宿”这个字时,图示帮助理解,一座房屋里,一个人躺在凉席上,展现文字的形象性,有利于学生对字意的想象。
二、问题驱动,思维活跃
古诗具有凝练的语言和深沉的语义,在语言的留白处有许多想象的生发点,教学中,教师在这些生发点处巧设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其进入有序、合理且富有创造性的审美想象,收获强烈的、自由的心灵体验。老师围绕教学重难点确定核心问题,学生围绕“李白啊李白”展开提问,同时学习大胆想象的写法,初读此诗,学生眼前便会浮现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寺。那“危楼”究竟有多高?“百尺”是虚指,却激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他们想象自己站在楼边,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闪烁的星辰,这种极度的夸张手法,突破了现实的束缚,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豪迈奔放的想象力。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心中那座高耸的危楼描绘出来,用线条与色彩展现自己对诗句的初步理解,这是审美想象的直观呈现。诵读间,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展。“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两句诗将静谧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想象中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山寺之夜,星辰相伴,万籁俱寂,哪怕一点细微的声音都可能打破这份宁静,惊扰到天上的仙人。此时,他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仙人形象?是衣袂飘飘、超凡脱俗,还是神秘莫测、俯瞰人间?这种对未知的想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学生在静谧与神秘交织的情境中,感受到古诗独特的意境之美。
三、听觉感悟,意境渲染
诗是语言的艺术,品鉴时,不仅要炼字、琢句,还要通过诵读感受诗的整体意蕴。新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作出如下教学提示:“第一学段关注阅读兴趣,通过朗读和想象等,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情境、节奏和韵味的大体感受。”所谓“大体感受”,就是要减少内容的分析,将诵读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作品,沉潜其中,涵泳品味作品意蕴。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独特节奏等优美的语言形式,展开自由想象,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课堂最后,老师更是带领学生吟唱这首诗,用音乐的音韵美激活诗中的审美体验。
在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中,审美想象的创造性与自由性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需要搭建支架,在有序、自由的想象中走向极致的心灵体验。提升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诗意想象的种子,伴随他们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向上滑动阅览
金鑫
京剧韵致融课堂
传统文化绽新芳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我近期在周丽老师《京剧趣谈》一课中的深刻感悟。这堂课不仅是一次语文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关于京剧艺术的深度探索与体验,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置身于一个充满传统韵味与现代教学智慧交融的独特空间。
一、 别开生面的课堂亮相,点燃文化激情
课始,周老师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亮相,瞬间点燃了所有学生的热情。她的这一亮相,不仅展现了她对京剧艺术的深厚情感与尊重,更为接下来的课程奠定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的完美融合,它们相互交织,碰撞出无限的可能与魅力。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时,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激情,让他们更加热爱和向往我们的民族文化。
二、 细致入微的任务驱动,探索京剧奥秘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周老师巧妙地运用了任务驱动学习法,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和分析京剧表演中的细节。从武打亮相时的动作、表情、眼神,到京剧道具的象征意义和实际用途,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学问和魅力。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更对京剧艺术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京剧艺术的敬畏和好奇,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的生根发芽。
三、 思想碰撞的小组讨论,深化文化认知
紧接着,周老师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们的发言中充满了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向往,也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学生们在京剧艺术的熏陶下,逐渐成长为有文化底蕴、有审美情趣的新时代青年。
通过这次听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将京剧艺术引入课堂,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向上滑动阅览
林燕
语文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宝,但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要想弄懂古诗中深藏的韵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有幸观摩了两遍戴老师执教的《夜宿山寺》,整首古诗教学中,她始终遵循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语言表达的平台,不急不躁,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快乐、自信地表达。
课程一开始,戴老师通过字源识字的方法,带着孩子们认识了“宿这个字”,也明白了它的字义,从而理解了古诗题目“夜宿山寺”的意思。再到诗中“晨”字的学习,太阳出来日在上,是“早晨”的“晨”;变个魔术,太阳下山日消失,星星出来了它就是“星辰”的“辰”。如此轻松而有趣的识字方法,更符合低年级孩子掌握识字的规律,抓住他们的识字“胃口”。
我有幸教过几年二年级,戴老师的这种识字方法,我在自身教学过程中也经常运用。本学期,我执教三年级语文时,课本中需要孩子们掌握“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的“抹”字和“气味”中的“味”字。按照常规教学方法,讲解“抹”和“味”时,我们可以用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帮助孩子们记忆。然而,“末”和“未”两个字,本身就是低年级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我跟孩子们说:“‘末’字和‘未’字中的第二横,如同一条路。当一个人走到路的尽头时,已经到了末尾了,穷途末路,无路可走,所以‘末’的第二横要短一些;而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你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所以‘未’的第二横要长一些。”
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识字记词方法,并不是他们所喜欢的,所以平时我更喜他们能通过编故事、联系生活等方法,形成一套自己的识记方法。在去年的第23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优课评比活动中,拜丽老师代表泰州参赛时所执教的《纸船和风筝》时,她也是引导孩子们从画面联想、联系生活、形声特点等方面,用“猜”的方法去识字。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这样的方法,那一个个看似方方正正的“无声”的文字,瞬间就“活”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质量。
接着,戴老师并没有直白地提问,或者告诉孩子每句古诗的意思,而让孩子从读一读古诗开始,感受古诗中的韵律,接着想象古诗的画面。戴老师更是抛出了一个极为开放的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诗人吗”,巧妙地让孩子借助提问“李白啊李白——”,让孩子有了充足的空间进行遐想,与诗人对话,感受古诗的魅力。在引领学生对第二句的解读时,从“手可摘——”到“手可——”,再到完全让学生想象站在“危楼”之上可以做什么,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思维慢慢递进,让孩子自主提问,并互相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孩子。
李白的这首诗将夸张手法用到极致,想让二年级的孩子领悟这样的神来之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戴老师并没有急着给孩子们“灌输”何为夸张,而是在一点一点地渗透诗意的同时,通过李白别的诗句——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层层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挖掘诗中的夸张手法,一轮操作下来,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之前自己提出的问题,都是因为李白的夸张和大胆想象,他想说的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楼很高。
这同时,也让孩子们感悟到古诗在中华文化中深藏的底蕴,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去年姜堰区的“讲诵演”比赛中,李燕婷老师家刚上二年级的儿子,当时吟诵的《如果没有李白》,现场评委也是通过提问“如果没有李白,就没有___________”的句式,考察孩子的文化底蕴。而李老师家的儿子冷静而又富有情感地完成了每一句对答,着实令现场的观众赞叹。
最后,在汉字书写的讲解过程中,戴老师一笔一画,带孩子们领略了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说到低年级的书写,写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重点,这一阶段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能否能拥有一手好字,所以中低段的写字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写正确,还要注意间架结构的美观,戴老师的写字教学方法提升了孩子们观察字形、注意间架结构的能力。
其实喜欢汉字,也是喜欢中华文化传统的体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时而也会借助中午的识字阅读时间,以观察为先,手把手、一笔一画地带着孩子们进行练字,比如写“猜”和“臂”两个字,字中“横”画比较多,所以我要求孩子们做到横与横之间平行等距,整个字的结构看起来就会很舒服。同时“头正肩平身直足安、横平竖直撇捺舒展”的16字口诀也是让每一届孩子记心中。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戴老师的这节课基于儿童、回归本源,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而又轻松,孩子的学习生动而又扎实,真正做到了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慢慢成长。
向上滑动阅览
张慧
品味京剧与古诗的独特韵味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京剧趣谈》与《夜宿山寺》这两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深受启发,感慨良多。这两堂课不仅让我对京剧和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看到了教学的无穷魅力和教师们的教育智慧。
一、《京剧趣谈》的独到之处
在《京剧趣谈》这堂课中,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感受京剧的虚实相生之美。通过马鞭这一道具的引入,教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对比、猜测、欣赏、表演等活动,深入探究了京剧道具的妙处。特别是在欣赏京剧片段《智取威虎山》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演员的姿态、想象画面、感受品质,并通过齐读感受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京剧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
此外,教师还通过自学《亮相》部分,引导学生揣摩两种亮相的妙处,并让他们尝试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解说门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京剧艺术的理解。
二、《夜宿山寺》的诗意之旅
而在《夜宿山寺》这堂课中,教师则通过字源识字、生活识字、归类识字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积累词语。通过自读、互读、范读、合作读等形式,教师让学生做到了正确朗读古诗,并背诵下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图画、抓住重点词语等想象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和诗人大胆的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提问、讨论、拓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特别是在感受诗人大胆的想象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句中的夸张手法和诗人的想象之美。同时,教师还通过勾连已学过的诗句和补充浅近的诗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启示与感悟
这两堂课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教学启示和感悟。首先,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其次,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总之,这两堂课让我领略了京剧之趣与古诗之美,也让我看到了教学的无穷魅力和教师们的教育智慧。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将这些启示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在研习活动中的收获与启发。通过他们的分享,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03
专家讲座引领
教与研携手,学与思并行。
优秀教师的研习分享和陈主任的讲座将激励城西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的海洋中探索前行,用语言播种希望,用文化涵养心灵,共赴语文教学的广阔坦途。
文字 | 丁雅梅
图片 | 周小月
编辑 | 张慧
审核 | 胡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