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帕尔事故40周年警示录⑤】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应急管理岂能层层失守?

百科   2024-12-09 16:31   北京  


根据博帕尔事故报道,12月3日凌晨00时15分,MIC储罐内压力便迅速升高,有人在工艺区内发现了泄漏的MIC,但操作人员对少量的泄漏已经司空见惯

00时45分,储罐超压、安全阀起跳,大量的MIC泄漏到周围环境中,但因为事故储罐的压力计早已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不再相信压力数值,也未采取任何核实措施。

而企业的警报,也是时常失灵,误报已成为常态,周边的居民也已习惯了这种误报。当泄漏发生2个小时后,企业拉响警报时,熟睡中的居民已没人在意。

事故发生后,应急反应系统没有有效运转,当地医院不知道泄漏的是什么气体,对泄漏气体可能造成的后果及急救措施也毫不了解。

就这样,最后一道防线层层失灵、失守,导致了这起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事故的发生……





应急管理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拿得起来、冲得上去”,随时处于战备状态,才能有效阻止事故进一步扩大。但40年过去了,国内还是有大量的事故案例在时时告诫我们,应急处置环节的失守终究会酿成让人难以承受的苦酒。

案例一

2023年,鲁西双氧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5·1”重大爆炸着火事故。事故发生后,事故企业先期应急处置混乱无序、效率低下。双氧水公司制定的应急预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未辨识出抽油作业存在的配制釜超温、超压引发爆炸事故风险,未专门针对配制釜等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施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案例二

2019年,宁波锐奇日用品有限公司“9·29”重大火灾事故。企业未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疏散逃生演练,未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员工的消防应急能力不足,面对初期火灾,没有用灭火器灭火,而采用纸板扑打、覆盖塑料桶等方法灭火,持续4分多钟,灭火未成功,火势渐大并烧熔塑料桶,引燃周边易燃可燃物,酿成大祸,造成19人死亡。

案例三

2018年,河北张家口盛华化工公司“11·28”重大爆燃事故。公司多数人员不了解氯乙烯气柜泄漏的应急救援预案,对环境改变带来的安全风险认识不够,意识淡薄,管控能力差。应急预案如同虚设,应急演练流于形式,操作人员对装置异常工况处置不当,泄漏发生后,企业应对不及时、不科学,没有相应的应急响应能力。

案例四

2013年,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青岛站、潍坊输油处、中石化管道分公司对泄漏原油数量未按应急预案要求进行研判,对事故风险评估出现严重错误,没有及时下达启动应急预案的指令;未按要求及时全面报告泄漏量、泄漏油品等信息,存在漏报问题;现场处置人员没有对泄漏区域实施有效警戒和围挡;抢修现场未进行可燃气体检测,盲目动用非防爆设备进行作业,严重违规违章。

案例五

2003年,重庆开县“12·23”特大井喷事故。造成243人死亡。该企业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平时都对违章习以为常,发现设备缺陷不上报、不整改。井喷发生后,应急处置不当,不果断点火,以致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喷出扩散,造成事故扩大。事故导致243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2142人因硫化氢中毒住院治疗、65000人被紧急疏散安置。






目前,多数危化品企业在应急管理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大多数系统性偏弱,实用性不强,应急能力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笔者建议:

要强化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
(一)

科学合理地编制应急预案

危化品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开展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应急资源调查,并重点评估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

一是
基于风险编写预案

结合装置现有风险清单和同行业典型案例等资料,认真辨识评估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例如,鲁西化工应针对抽油作业存在的配制釜超温、超压引发爆炸事故的风险,编制配制釜等生产设施现场处置方案。

二是

基于实战突出处置


组织机构、处置程序等内容贴近实际进行简化,在满足法规要求前提下,尽量将原有的厚本预案进行“瘦身”处理。

三是


基于图表直观表达

针对泄漏、火灾爆炸、人员中毒、异常工况等具体风险和场景编写的应急处置内容表单化,力求要素条理清晰,便于查阅使用。

四是
基于快速规范程序

按照应急处置“135”原则开展应急管理,制定基层单位现场处置方案和应急处置卡范本,引导各单位统一初期应急响应流程,健全基层完善基层岗位应急职责、现场处置方案,有效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二)

常态化演练与动态修订

应急预案制定后不能束之高阁,要定期组织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同时,随着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变动等情况,对应急预案要进行动态修订,确保预案始终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在事故发生时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一是

真练不演

企业“只演不练”的现象十分突出,演练方案不科学,缺乏真实性,演练多是按照既定的预案开展,演练内容、演练时间、演练地点都是事先确定的,没有真实事故发生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都是“规定动作”,把演练变成了“演戏”没有发挥应急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的作用。演练人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把演练当成实战对待,演练的效果甚微。

二是

突出“急”态

企业要开展“双盲”应急演练,不让参演单位和人员知道会开展应急演练,更不知道具体演练时间、地点和内容,重在一个“急”字,练在一个“忙”字。

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

打造专业救援队伍

博帕尔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企业缺乏有效的应急救援机制和专业的救援队伍。危化品企业要么自身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要么与专业救援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救援队伍成员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化学品知识、应急救援技能、防护装备使用、现场急救等方面。

要确保救援人员熟悉各类危化品事故的特点和处置方法,具备在复杂、危险环境下开展救援工作的能力,如:在有毒气体泄漏环境中能正确穿戴防护装备,并实施救援行动。

此外,考虑到各危化品企业生产车间用工总量受限,事故发生后本车间当班人员主要忙于关阀断料等工艺操作,当事故影响范围较大时,需要邻近装置人员协助实施外围警戒、人员救护、灭火等工作,各危化品企业应通过加强基层单位义务应急队建设,满足联防增援需求。

(二)

强化协同作战能力

博帕尔事故表明,单靠企业自身救援力量往往难以应对重大事故。因此,企业要与当地政府的消防、医疗、环保等外部救援力量建立紧密的应急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演练。通过联合演练增进彼此了解,明确在事故发生时各自的职责和协同配合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形成强大的救援合力,提高整体救援效率。

要优化信息管理与沟通机制

(一)

建立完善信息系统

博帕尔事故发生后,工厂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工厂与外界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严重问题。当博帕尔警察局局长赶到工厂询问泄漏情况和解毒方法时,工厂忙于转移工人,无人理会,导致信息传递延误,增加了应急救援的难度。医务人员不知道如何抢救中毒患者,对毒气的性质和危害认识不足,无法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

危化品企业要建立涵盖全面信息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生产工艺、危险化学品详细资料、风险评估结果、重大危险源分布、应急预案、应急资源清单等内容。确保在事故发生时,相关人员能迅速从该系统中获取准确、有用的信息,为应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例如,能快速查到某种危化品泄漏后的最佳处置方案及所需的应急资源。

(二)

畅通沟通渠道

博帕尔事故中,企业与政府、公众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了恐慌。事故发生后,工厂开始向社区发出毒气警报,但几分钟后警报停止。工厂的报警经常响起各种原因引起的警笛,一周要响20~30次,以至无法区分真正的危险报警。为避免麻烦,公司把警笛设置为报警,5分钟后自动关闭。政府在事故发生初期,无法准确掌握事故的情况,向公众发布的信息不及时、不准确,甚至存在误导。例如,最初告知居民气体没有毒性,让居民待在家里不要动,导致不少人在家中活活被毒气熏死。

危化品企业在事故发生时要及时、准确地向政府相关部门、周边企业、社区居民、员工及其家属等通报事故情况,包括事故的性质、规模、影响范围、当前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等。建议设置专门的咨询热线或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保持信息透明,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引发社会恐慌。

要深化安全培训与教育
(一)

全员覆盖培训

博帕尔事故中,员工对危险化学品危险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工人安全培训周期从6个月降到了15天,导致员工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

危化品企业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常态化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培训内容涵盖法律法规、安全制度、操作规程、危险化学品特性、应急处置方法、逃生技巧等方面。通过培训使员工深刻认识自身岗位的风险,熟悉应对各类事故的方法,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正确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并协助救援。

(二)

提升管理层应急能力

企业管理层的应急意识和决策能力对事故应对至关重要。要对管理层开展针对性的应急管理培训,提升其对突发事件的敏感度、应急指挥能力和决策水平,使管理层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作出正确决策,统筹安排应急救援工作,确保救援行动有序开展。

要规范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

(一)

储备充足物资

博帕尔事故发生后,现场极度缺乏能够有效防护毒气侵害的呼吸防护装备,导致救援人员在进入现场时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无法及时展开救援工作。同时,工厂和当地医院也没有储备足够的解毒药剂和相关的医疗物资,使得大量中毒人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危化品企业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应急预案要求,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如:防护用品、堵漏工具、灭火器材、急救药品等。同时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这些物资能迅速投入使用,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避免因物资短缺影响救援效果。

(二)

严格物资管理

博帕尔工厂没有配备有效的气体泄漏检测和报警装置,导致MIC储存罐温度和压力上升的初期,无法及时发出警报,错过了最佳的应急处理时机。直到储存罐压力过大、毒气泄漏后才被发现,此时已经无法阻止大规模的泄漏。

企业应建立规范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对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存、维护、使用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定期对物资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对过期或失效的物资要及时更换,对消耗的物资要及时补充,同时建立详细的物资台账,做到账物相符,便于物资的调度和管理。

要强化应急响应与救援评估

当前,受限空间事故应急“一人遇险、多人遇难”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同事、亲友遇难,出于人之常情,人们会义无反顾地去进行施救,但往往因为对存在的安全风险不清楚,在没有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施救,出现多人伤亡的悲剧。

企业应加强应急培训演练,增强风险意识,保障科学施救。在事故应急救援终止后,应分析总结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和应急处置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形成应急救援工作总结。

要加强对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根源分析

在博帕尔事故发生之前,该工厂发生过多次小规模的MIC泄漏事故,工人们都有过眼睛不适的经历(MIC损伤眼睛、肺部和神经系统等)。但是,这些前兆并没有引起工厂管理层的足够重视。经验表明,后果轻微的事故和未遂事故是重大事故的前兆,需要重视工厂所发生的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故,仔细分析和消除它们的根源。

企业还应关注外部事件信息的收集工作,认真吸取同行业、同类企业、同类装置的事件教训,防范发生重复事故事件。



【博帕尔事故40周年警示录①】关阀门代替盲板隔离!作业许可管理须强化
【博帕尔事故40周年警示录②】报警值修改勿随意 报警处置必须及时
【博帕尔事故40周年警示录③】安全设施应按标设计,且不得擅自拆除停用
【博帕尔事故40周年警示录④】超量储存MIC埋隐患!化工项目设计如何本质更安全?


化工企业冬季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检查清单(附冬季安全生产培训视频)
化工企业工艺管道防冻保温措施(附防冻凝检查要点视频)
调整首次使用化工工艺论证的范围?应急管理部答复了
常低压储罐呼吸阀的选用、安装与维护要求(附相应标准依据)

来源: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编辑:静

声明


1

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http://www.chemicalsafety.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ccsa@ccsa.net.cn,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10-64464070),感谢支持!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为广大用户推送安全要闻、行业资讯、安全预警、法律法规等信息,多角度、全方位、连续报道涉及化工领域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