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注释:世间一切因缘和合所生起的事物,都像梦境、幻术、水泡、影子、露水、闪电一样虚幻不实。我们应当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不被表象所迷惑,放下执着。
2.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般涅槃经》)
注释:世间万物的运行都是变化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一切事物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而涅槃是一种超脱生死轮回、寂静安宁的境界。
3.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注释:物质现象和空性并无差别,空性与物质现象也没有差别。物质现象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物质现象。这里的“空”不是指虚无,而是指事物的本质是无自性、无常的。
4.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注释:如果菩萨心里还执着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菩萨应破除此类执着。
5.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注释:过去的念头已经消逝,无法追寻;现在的念头不停变化,无法把握;未来的念头还未产生,同样不可得。这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心念,让心保持自在。
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注释:凡是一切有形象的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果能识破各种现象并非真实的存在,就能体悟到如来之境,即看到事物的真相。
7.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注释:过多的欲望会带来痛苦,人在生死轮回中疲惫不堪,这些痛苦都是由贪欲引发的。减少欲望,不刻意造作,身心就能获得自在。
8.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法句经》)
注释:这一天过去了,寿命也随之减少,就像水越来越少的鱼,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提醒我们珍惜时光,精进修行。
9.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六祖坛经》)
注释:一个愚痴的念头生起,智慧就断绝了;一个智慧的念头生起,智慧就产生了。强调心念对智慧的影响,我们要保持正念。
10. “烦恼即菩提。”(《维摩诘经》)
注释:烦恼与菩提本是一体两面。当我们能在烦恼中洞察到事物的本质,烦恼就能转化为菩提,即觉悟的智慧。
11. “心净则国土净。”(《维摩诘经》)
注释:如果内心清净,那么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是清净的。外在环境是内心的投射,修行要从净化自心开始。
12.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
注释:如果有人想要了解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的本性,因为一切都是由心所造作出来的。凸显心的力量和作用。
13.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圆觉经》)
注释:有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如幻,就会远离执着;愚蠢的人却把虚幻的事物当作真实的,从而陷入痛苦。
14.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
注释:所有的众生,本来都具有如来那样的智慧和功德之相,只是因为被妄想和执着所蒙蔽,所以不能证得。这给予众生解脱的希望和信心。
15.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佛陀的格言》)
注释:慈悲能化解仇恨、消除对立,以慈悲心对待他人,可以避免伤害,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16.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求法偈》)
注释:因为有爱,所以会产生忧愁和恐惧。如果能远离爱欲的执着,就不会有忧愁和恐惧。这里的“爱”包含贪爱等负面含义。
17.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四十二章经》)
注释:千万不要轻信自己的念头,因为我们的念头常常受到欲望等的影响而不可靠。不要追逐色相,否则就会招来灾祸。
18.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四十二章经》)
注释:佛说,应当想到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它们各有名称,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存在,以此来破除对身体的执着。
19.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人有很多过错,如果不自我反省、及时停止错误的念头,罪过就会像水流入大海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20.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四十二章经》)
注释:被爱欲驱使的人,就像拿着火炬逆风行走一样,必然会有烧伤手的危险。告诫人们要克制爱欲,以免带来伤害。
21.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维摩诘经》)
注释:能够很好地辨别各种事物的现象,但对于事物的第一义谛(真谛)却不会动摇。这是一种在世俗中保持智慧的境界。
2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儒家思想与佛教修行有相通处,此句常被引用)
注释: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23.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注释:以不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寿命的心态,去修行一切善法,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24.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楞严经》)
注释:就像有人用手指指向月亮给人看,那个人应该顺着手指去看月亮,而不是只盯着手指。比喻佛说法是为了让众生领悟真谛,不要执着于说法的形式。
25.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
注释:回归到本元的真性并没有差别,但引导众生觉悟的方法却有很多种。说明修行途径多样,但目标一致。
26.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楞严经》)
注释:一旦迷惑而认为心在身体之内,就一定会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却不知道身体、山河、虚空、大地等一切,都是那微妙光明的真心中所现之物。强调心的广大和万物与心的关系。
27.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楞严经》)
注释:狂乱的心如果停止了,停止的那一刻就是菩提显现之时。意味着放下妄念,就能获得觉悟。
28.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楞严经》)
注释:生命的产生是因为有了识,要消灭生死轮回得从色相入手。从理上可以顿悟,但需要把悟到的道理在实践中消除烦恼;事相上的烦恼不能一下子除尽,需要按次第逐步消除。
29. “不作福,不作罪,非有漏,非无漏。”(《维摩诘经》)
注释:既不刻意去做福报之事,也不故意造作恶业,这既不属于有烦恼的世间法,也不属于无烦恼的出世间法,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
30.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注释:佛法(修行的方法等)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舍弃,更何况那些不符合佛法的东西呢。表示不要执着于法相。
31.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圆觉经》)
注释:只要远离虚妄的因缘,就能达到如如不动的佛的境界。强调去除虚妄对修行的重要性。
32.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注释:如来所说的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只是给它一个“世界”的名称罢了。这是从空性角度对世界的阐释。
33.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注释:所有的贤圣,都是依据无为法而有不同的层次差别。无为法是一种超越有为造作的境界,贤圣们对无为法的体悟程度不同。
34. “住相布施,其福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金刚经》,原句为“不住相布施,其福不可思量”,这里故意错写以作对比)
注释:如果带着执着于相的心态去布施,所得的福报并不是不可思量的。只有不执着于布施的相状,福报才是无量的。以此强调不执着的重要性。
35.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金刚经》)
注释: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方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法是如来可以宣说的。佛法是应机而说,没有固定模式。
36.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庄严。”(《维摩诘经》)
注释:随着内心的清净,一切功德和庄严都会自然显现。强调内心清净对修行成果的影响。
佛经经典名言的智慧如潺潺溪流,润泽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浮躁的尘世中获得片刻安宁。它们提醒我们,生活虽充满挑战,但内心的觉醒能使我们超脱。每一句名言都是一座灯塔,无论我们在人生之海漂泊多远,都能找到归航的方向。这些智慧不仅属于宗教,更属于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我们怀揣这些智慧珍宝,在日常中践行,用慈悲与智慧编织生活画卷,向着心灵的纯净之峰不断攀登,开启充满爱与光明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