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后期,因缺乏海上武装,国民党陆军残余多次从海上撤逃。中共中央深刻认识到海上力量对战争全局及保卫海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于1949年1月作出组建海军的战略决策。当时有国民党海军舰艇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如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所属舰艇25艘起义 ,为人民海军的成立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江苏省泰县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这标志着人民海军正式组建,是海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89年3月,中央军委批准确定1949年4月23日为人民海军成立日。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海军建设尚在起步摸索阶段。1954 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解放军海军组建了第一支潜艇部队。潜艇作战的特性决定了可靠通信保障的至关重要性,而长波电台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实现对潜艇远距离通信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1955 年前后,我国着手建立了 3 个小型长波电台。然而,这些电台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功率不足、通信距离有限以及稳定性差等缺点,使得它们难以满足潜艇部队随着作战训练深入而日益增长的通信作战需求。
1957 年,海军高瞻远瞩地正式提出建设大功率超长波电台的宏伟计划,旨在从根本上提升潜艇部队的通信能力,确保作战指挥的顺畅和高效。苏联方面在得知这一计划后,于 1958 年向中国提出了共建共用长波电台的建议。最初,苏联的方案是双方共同投资建设,苏方承担 70%的资金,中方负责 30%,建成后双方共同使用。
但中国政府深刻意识到长波电台建设涉及国家主权和军事安全的核心问题。经过双方多轮艰难的商议,最终达成新的协议,即由苏联为中国提供技术和装备援助,建设所需资金完全由中国支付,建成后的长波电台所有权归中国,苏联如有使用需求可与中国协商。这一调整体现了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前提下对军事通信建设的积极探索。
1958 年,中苏关系面临严峻考验,苏联进一步提出在中国境内建立长波电台和组建中苏联合舰队的建议。这一建议触及到了中国主权的红线,遭到毛主席的坚决拒绝。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和军事独立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妥协。
随后,赫鲁晓夫亲自前往北京进行游说,提出长波电台可由苏联出一半资金和全部技术,建成后共同使用的方案。但毛主席坚持长波电台主权必须完整归属于中国,绝不允许外国在中国领土上建立军事设施或对中国军事力量进行任何形式的控制。因为这关乎国家的核心利益、独立尊严,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障。
此后,中苏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1959 - 1960 年期间,在中印边界问题上,苏联不顾中方的合理诉求和意愿,塔斯社发表对中印冲突中立的声明。这种看似中立实则偏袒印度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中苏两国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信任。此外,苏联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谈判达成禁止核子试验协定为由,单方面停止了对中国的核项目援助,这一行为给中国正在艰难推进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重大阻碍。
众多矛盾的累积使得两国关系持续恶化,最终在 1960 年 7 月,苏联政府采取了极端措施,正式照会中国外交部,限期召回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同时销毁部分技术图纸,并撕毁了与中国合作的几乎所有经济合同。这一系列举措使得长波电台建设项目陷入了停滞状态,给中国的军事通信建设带来了巨大挫折。
苏联撤走专家后,面对困境,毛主席展现出了伟大领袖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提出中国人要自力更生建成自己的长波电台。这一指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海军以及相关科研人员、工程建设者们前行的道路。
在毛主席的激励下,海军以及所有参与长波电台建设的人员展现出了非凡的创业精神和无畏的勇气。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主建设长波电台的艰难征程。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技术封锁和物资匮乏如两座大山压在建设者们的身上。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科研人员和工程建设者们不畏艰难,从零开始进行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没有技术资料,他们就从基础知识学起,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深入研究长波电台的原理和技术细节,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无数个日夜,科研人员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围绕着理论模型反复试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每一个数据的获取、每一次方案的调整,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
工程建设者们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建设场地的艰苦条件没有让他们抱怨,物资短缺也没有使他们放弃。缺少先进设备,他们就发挥聪明才智自主研制。从大型机械设备到精密仪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简陋的工具打造出适合建设需求的装备。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天气,他们也毫不退缩,想尽办法克服困难。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65 年,中国海军首个大功率超长波电台在山西大同顺利竣工。这一伟大成就,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潜艇部队的通信能力,彻底解决了当时中国潜艇部队面临的通信难题,为海军作战指挥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保障。这一电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在长波电台建设领域取得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突破,是中国军事通信建设的一座丰碑。
1969 年,海军第二个超长波通信台工程获得批准。这一工程选址在湖南慈利,从设计到生产设备,完全由中国自行负责。在建设过程中,中国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精神,攻克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他们针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作战需求,成功研制出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波电台设备和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满足了当时的军事需求,还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 年,湖南慈利超长波通信台工程的山谷天线设计因其创新性和实用性,荣获国家进步一等奖。这一荣誉是对中国长波电台建设技术水平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所有参与建设者们多年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困难时,凭借自身力量发展国防关键技术的能力和决心。这一系列长波电台的建设,不仅保障了我国潜艇部队的作战通信需求,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军事安全过程中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
在现代海洋战略格局中,中国海军以一种令人瞩目的姿态崛起,成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和主权的坚实力量。这其中,长波电台的发展以及核潜艇、航空母舰等一系列海上装备共同构成了中国海军强大战斗力的核心要素。
长波电台作为海军通信的关键基础设施,在中国海军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长波电台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从早期艰难起步,克服中苏关系破裂后的重重困难,到如今拥有先进可靠的长波通信网络。这些长波电台覆盖范围广泛,能够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下,为我国的潜艇部队,尤其是核潜艇提供稳定、远距离的通信保障。它们就像是大海中的灯塔,确保潜艇在深海执行任务时能与指挥中心保持紧密联系,保障作战指令的准确下达和信息的及时反馈。
在核潜艇领域,中国的发展堪称惊艳。我国的核潜艇部队是国家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捍卫国家安全的水下利刃。新一代核潜艇在静音技术、武器装备、续航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例如,在静音技术上,通过采用先进的降噪材料和优化艇体设计,我国核潜艇的噪音水平大幅降低,大大提高了潜艇在水下的隐蔽性。在武器装备方面,配备了更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鱼雷等。这些强大的武器使得核潜艇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威慑和打击的能力。它们可以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深海之中,在关键时刻对敌方目标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支撑。
航空母舰的加入则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重要标志。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的相继服役,使中国海军拥有了可靠的海上航空作战平台。航母战斗群以航母为核心,配备了先进的驱逐舰、护卫舰、核潜艇和补给舰等,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海上作战体系。航母上搭载的舰载机则是航母战斗群的主要攻击力量,能够在远距离对敌方目标实施打击,夺取制空权。同时,航母战斗群的防空、反潜和反舰能力也极为强大,各种先进的雷达、防空导弹系统以及反潜设备可以有效应对来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威胁。这些航母战斗群可以在远海执行多样化的任务,包括巡逻、护航、人道主义救援和军事威慑等,展示了我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
除了这些核心力量,中国海军的海上防御力量还包括多种先进的舰艇。055 型万吨驱逐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驱逐舰,它集成了众多先进技术,具有强大的火力打击能力和防空反导能力。其装备的先进相控阵雷达可以同时探测和跟踪多个目标,为舰队提供可靠的预警信息。同时,052D 型驱逐舰等一系列舰艇也在不断改进和升级,在海军作战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近海防御方面,我国还拥有大量先进的护卫舰和导弹艇等,它们能够有效地保卫我国的领海安全,应对可能的海上冲突。
中国海军还注重海上作战体系的建设和信息化发展。通过卫星通信、数据链等技术,实现了各舰艇之间、舰艇与岸基指挥中心之间的高效信息共享。这种信息化作战体系使得海军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提高作战效率。同时,海军陆战队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他们具备两栖作战能力,能够在复杂的海上和陆地环境下执行作战任务,进一步增强了我国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
从长波电台保障通信到核潜艇的战略威慑、航空母舰的远洋作战以及各种先进舰艇构成的防御体系,中国海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现代化海上力量。它捍卫着我国的海洋权益和主权,维护着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向着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目标不断迈进。在未来的海洋舞台上,中国海军必将继续展现出其坚韧不拔和强大无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