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老师给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这一事件将教师的教育方式和自媒体使用的边界问题推到了公众视野的前沿。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然而,给学生戴上“小蜜蜂”这样的行为,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都显得欠妥。老师依据学生的某一次表现就做出这种判定,不仅依据不充分,而且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原则,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甚至可能在学生的心中埋下自卑或叛逆的种子。
再看如今的课堂,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许多老师热衷于拿起手机记录教学瞬间,并分享至网络。初衷或许是好的,旨在分享教学方法和心得,但其中的边界问题却被严重忽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教师将教学过程分享到自媒体,必须征得学生监护人同意并保护学生隐私。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然而现实中,很多人缺乏这种底线意识。
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表现未经处理就公之于众,这无疑是对学生隐私的极大侵犯。想象一下,如果被曝光的是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又会作何感想?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对教育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教师在网上分享教学视频还带来了一系列乱象。部分家长过度关注视频中的细节,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吹毛求疵,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过分追求形式化的表现,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使得教学变得浮躁和功利。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教育的分寸和自媒体使用的边界呢?
一方面,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因材施教,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于爱说话的学生,或许可以通过耐心沟通、引导其参与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其积极的一面,而不是简单地采取惩罚性措施。
另一方面,在自媒体时代,教师在分享教学内容时要慎之又慎。在拍摄和分享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确实想要分享,应提前对视频进行处理,确保不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同时,也要抵制为了追求流量而做出违背教育初心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行使权力。教育惩戒权应该在合法、合理、合情的框架内使用,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而不是伤害学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既要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为教育服务,又要坚守教育的初心和底线,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积极、尊重个体的学习环境。
总之,教师给学生戴“小蜜蜂”这一事件引发的争议,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行为的恰当性和自媒体使用边界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家长、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