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都是说着园丁的话做着木匠的活

文化   2024-11-15 09:04   山西  
     
       “煮鹤焚琴”起源于一个古代故事。某人带一只鹤回家,准备当作宠物饲养。他的家人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用来煮菜吃了。某人还学会了弹琴,但他只把琴当成秘密取暖的柴禾。到天冷的时候,他就把琴放进炉子里烧了。

        自此,“煮鹤焚琴”就成了一个成语,用来讽刺那些为了自己的所谓“梦想”,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


       昨天是周四,下午依旧到怡心书屋参加读书活动。跟以往不同的是,这回由王老师来主讲《园丁与木匠》一书的精华内容,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启民老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还给到场的每个人都赠送了两本书,一本书研究会的杂志《河东文化研究》,一本是梁志俊的《我们一家》。
        这次来的人也比较多,除了我们几个固定的,还有几位新朋友,把一张大书桌围坐得满满的,书屋主人只能远远地旁听了,呵呵!


       先播放樊登老师的视频,听他是怎么讲这本书的。播放之后,再由王老师做更为切合实际的解读。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显而易见的:养育孩子不是做木匠活儿,不能刻意把孩子打造出家长想要的模样。相反,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一样,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家长们脸上的尬笑,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心里都明白:在现代的教育体系高压之下,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说着园丁的话儿,做着木匠的活儿。把老师当作第二家长也没用,他们说的做的也差不多。


        我零零碎碎地记了很多内容,然后略作综合,加上自己的理解,总结出以下几点:
        让孩子有教养,是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
        混乱和无序,就应该是童年的主旋律;
        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孩子们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是特别高级和高效的;
        注意力极其分散,创造力极强的典型是爱迪生。注意力极其集中,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典型是卖油翁;
        孩子爱问为什么,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在寻找答案;
        两种方法最能学到知识,一种是反复试错,另一种是观察其他人或事件,这些都是孩子们的优势;
        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更像是一种社交演练;
        七八岁的孩子,不是大人口中的“狗都嫌”,事实上,地球上再没有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理智、更清醒的生物了;
       父母或其他抚养人的职责,是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提出前所未有的想法,做出意料之外的行动;
        孩子们评选出的最好玩具,竟然是木棍;
        别再“焚琴煮鹤”你的孩子
……


        在分享环节,大家的发言也是亮点多多:有的感叹“全民做木匠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很不快乐,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有的开玩笑说“投胎真是个技术活儿”;有的似贬实褒“孩子每次缠着我给他致癌物质,其实是想吃零食了”;有的回顾历史“我上学那会儿,也是不适应考试的典型”……



        轮到我分享时,有点儿为难,因为我没做过“木匠”,也没做过“园丁”。想来想去,我只能回想一下父母是怎么管自己的了:
        我觉得,他们更像是护林员和饲养员,面对一大片的小树苗和一圈的小马小牛小羊(可能还有一两头小猪),他们只负责看护和投喂,让我自己决定成长路线,不管我最后是长成了一匹千里马,还是变成了一根废柴,他们都不会狂喜和嫌弃,脸上依旧是最初一样的表情。



焦际空间
记录平凡日常;随时随地感悟;坚持原创文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