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生来就“姓赵”,真的是好事儿么?

文化   2024-11-03 08:47   山西  
     


       在《阿Q正传》这部小说中,赵家的形象很清楚,就是封建保守势力的当然代表,他们占据着社会的重要资源,自然在维护旧有的社会秩序方面不遗余力。是否姓赵,也就代表着是否是封建社会的既得利益者。
        难怪赵老爷对阿Q自称姓赵极为不满,恼羞成怒之下打了阿Q一巴掌,并且恶狠狠地说道: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而在宋朝年间,姓赵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不仅能终身享受荣华富贵,还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历任皇帝在赏赐那些有功之臣,或是拉扰那些偏远地区的当政者,往往会使出赐对方姓“赵”的招数,比如说李元昊和他爹,就被宋仁宗赐了赵姓。
        至于那些真正姓赵的,而且跟皇帝还是没出五服的近支,一出生就过着其他姓无法想像的富贵生活,啥活儿都不用干,就能要啥有啥,而且都是当时最高级别的……
        写到这儿,就该说“但是”了,随着这样的皇亲国戚越来越多,皇帝也开始犯愁:在我爷爷那会儿,姓赵的也不过十几个,都还吃过苦打过仗,也好养活。到我这儿,已经几百个了,再加上他们的老婆孩子,恐怕有好几个了吧?啥都不会干不说,还一天到晚净添乱。这不,最后他们又找我,嫌先前住的地方太小了,让我给他们盖个新小区,真TM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皇帝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啊!


       这事儿,发生在公元1035年。面对越来越多的宗室和外戚,仁宗皇帝咬紧牙关,新建了一个“豪华别墅区”,位置就在前两年被大火烧光了的什么宫。
       但是,对于部分闲得慌的皇亲想要做官的请求,他却是严词拒绝的,即便哪个皇亲想要搬到外地去住,也是坚决不准的:哪都不许去,就在我眼皮子底下待着。真要是想走,也行,那就别姓赵了。


        由此可见,宋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教训,深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对宗室、外戚等距离皇帝最近的势力一直是“关怀备至、极尽恩宠”,同时也精心打造了一套“皇权牢笼”,把他们牢牢控制在股掌之间。



        对于赵姓宗室,皇帝的想法是让他们做个富贵闲人,也可以做个没有实权的闲官,但要远离权力中心,任用原则就是八个字:可有虚名,不担实权。神宗皇帝更是剥夺了部分宗室成员自动授官的特权,想当官?就要跟平民百姓一样,老老实实参加科举考试去!
       对于那些外戚,日子就没这么好过了,皇帝的态度很明确:远则避之,近则防之。不管是驸马爷们,还是国舅爷们,都只能担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虚职,想到当地方上当个一把手?根本没门。至于那些重要的官职,比如宰相、翰林学士、侍郎等等,更别想了。

    
        宋朝皇帝们还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严格限制宗室们的活动空间,就在这开封城里。难怪某位赵画家会苦笑:我这辈子到达的最远地方,是皇陵。
        宋朝大臣们对于皇亲国戚的态度,也不是想像中的那般恭敬和顺从,特别是那些手握实权的宰相们。
        王安石推动变法时,就提出过宗室待遇改革的议案,他宣布削减疏远宗室的待遇,但允许他们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去参加科举考试。
        当个别宗室拦住他的马车:“我们都是赵姓子孙,看在我们老祖宗的面上,王大人你就不能宽宽手吗?”
        王安石“拗相公”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他当时就回应:“祖宗五代亲尽,神主牌也是迁走的,何况你们?”


        由于管理到位,宋代的皇帝国戚们基本上还算是乖巧的,没给皇帝添什么大乱。而宋朝也被称为看不见篡夺的朝代,其它朝代频繁的宗室叛乱行为,几乎没有发生在宋代,历届皇位的继承过程也基本上是稳定和平的。
        从维护政权的角度来看,宋代的宗室政策无疑是成功的。后遗症也不是没有,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皇家子弟通常没啥大出息,从后来的靖康之变中就可以看出,那么多姓赵的,全都不堪大用,下场可真叫一个惨!



焦际空间
记录平凡日常;随时随地感悟;坚持原创文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