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经过反复试用,最后才确定用它——

文化   2024-11-24 09:26   山西  
     

       宋代科举发生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也是渐进式的。它不再像唐朝那样设很多科,合并为“进士科”,但放宽了录取范围。每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改为三年一次,唐时的二级考试改成三级,在省试后增加了天子亲临殿试。

       还有一个小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科举走向。有个叫张元的考生多次参加殿试均被淘汰,一怒之下投靠西夏,多次大败北宋。从此之后殿试只排名不淘汰,这一制度一直沿袭到了科举制度消亡。


        昨天下午,又看了一期罗胖子的《文明之旅》,说的是公元1002年的事儿,这一年是大宋咸平五年。



        这一年边事不顺,但真宗皇帝还是亲自主持了一场殿试,并且录取了一个名叫王曾的状元,而且是“连中三元”的那种,牛得不得了。要知道,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超级牛人,一共只有14位,王曾是其中第5位。
       王曾很高兴,主考官很高兴,皇帝也很高兴,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也有一些人不高兴,除了因为王曾不是他们的人,还因为考场上越来越多的防作弊技术手段,罗胖子将其比喻为当时的“黑科技”,主要有这几类:锁院,即将考官“锁进”贡院,直到考试结束;糊名,即糊住所有考生的名字;誊录,即将所有试卷重抄一遍;殿试,即皇帝亲自主持的终极考试……
       这些黑科技当然不能彻底堵绝考场作弊现象,但也最大限度地剔除了中间环节的人为因素,实现了皇帝坚决推行科举制度的初心:既要让参与者有种自我命运的掌控感(即便还是很弱),又削弱了朝中大佬们的权利,皇帝也将人才标准的制定权抢到了自己手里。
       从此以后,这些优中选优的大才将不再是各个主考官的门生了,他们有了统一的称呼——天子门生。


       历代皇帝为什么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科举制呢?说到底,还是为了解决天朝大国的人才选拔难题。
       皇帝们选人的渠道看似很多,但都是有利有弊,他们一套一套地试用着,包括从开国功臣们的后代中选,从跟在他们身边的那些亲随中选,从各地方的贤才中选……到最后才确定为科举制度。
        当然了,科举制度也不是解决官场积病的灵丹妙药,想要从中获利的人还是会绞尽脑汁,找出它的破绽来,然后加以利用,这就应了那句话:一个办法的产生,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又要创立新的办法,这是一个没完没了的过程。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些观点性的文字,有罗胖子的原话,也有我自己突发奇想的:
        科举制度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挑战,并不属于什么坚定不移的百年大计。但这项制度能够曲曲折折往前演化千余年,并且经过天道人心的反复筛选,足以证明它是符合文明发展的方向,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一种内在的倾向,就是剔除中间环节的人为因素。它的最终使命,也不是为了把人才选择出来,而是为了让所有参与这个游戏的人,有对自我命运的掌控感。
        科举制度实行了一千多年,那些“糊名”“锁院”“誊录”等技术,还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今天我们的各种考试里。听了罗胖子的分享,我们也应该清楚一点:这些复杂严密至极的防作弊措施,并非是用来防考生的,而是冲官僚集团来的。


        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现在的高考,影响考试结果的几大因素是共同的,除了自己努力之外,其它的全是玄学,比如说“天命”,比如说“运气”,比如说“意外状况”……它们都没能达到我们想要的公正程度,但已是符合现实状况的最优选择了。

        现代的文明,应该包括这样的因素: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总该有一个机会,让我自己站出来说“我愿意接受命运的裁判,而且,我相信我的未来发展有无限的可能。”



焦际空间
记录平凡日常;随时随地感悟;坚持原创文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