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三叉神经痛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摆脱“天下第一痛”

健康   2025-01-06 18:17   北京  

导读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疼痛发作时常常毫无征兆,突发突止,且随时间延长,发作频率增加及疼痛持续时间延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更有甚者会出现自杀倾向。为了进一步了解三叉神经痛的诊疗,在“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医脉通特邀请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郑婧教授进行专访,就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诊疗现状、治疗策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详细介绍

医脉通

请您介绍下,三叉神经痛有哪些临床特征?其诊治现状如何?

郑婧教授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其发作时疼痛非常剧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顾名思义,三叉神经共有三大分支:第一支(眼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眼神经主要支配眼眶上部、额部和眉毛等部位;上颌神经主要支配鼻翼旁、上颌、上唇、上颚和上牙龈;下颌神经主要支配下颌、下嘴唇下牙龈及一侧的舌部。三叉神经痛就是面部这些部位的神经疼痛。。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发病年龄来看,三叉神经痛多发于40-50的中老年人群;


➤从性别差异来看,三叉神经痛多发于女性人群;


➤从发作部位来看,三叉神经痛主要发生在三叉神经的支配区域;常单侧发作,且右侧较左侧多发,少数患者可双侧发作。


从疼痛的性质来看,三叉神经痛主要可表现为电击样、撕裂样、针刺样或刀割样的阵发性疼痛;且发作时患者面部多有扳机点,轻轻碰触面部即可诱发剧烈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三叉神经痛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较低,很多患者和医务人员并不了解三叉神经痛,尤其是第三支神经相关部位的疼痛(如下颌牙或下牙龈疼痛)很容易与牙痛混淆。因此,目前在三叉神经痛诊断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误区或困难,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进行三叉神经痛鉴别,以明确诊断。三叉神经痛的总体治疗效果较好。

医脉通

请您结合相关指南和临床经验谈一下,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治疗手段有哪些?疗效如何?

郑婧教授


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策略。一线用药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钠离子通道组织剂,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


➤钙离子通道组织剂,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


上述药物的疗效均非常明确。其次还有三环类抗抑郁药,比如阿米替林,可辅助使用。

对于不能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进行微创治疗或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患者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后副作用(如头昏、头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等)较大不耐受的患者;或者对三叉神经痛药物过敏的患者等,需行三叉神经微创治疗或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的微创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三叉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毁损治疗(包括三叉神经射频毁损术、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伽马刀技术等)以及微血管减压术等。对于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等明确三叉神经痛是由三叉神经节周围血管压迫所致的患者,可考虑进行三叉神经的微血管减压术,疗效较好。


医脉通

目前,我国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面还面临哪些挑战?请您简要介绍以下?

郑婧教授



目前,我国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第一,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因此尽管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手段较多,总体疗效尚可,但并非100%有效。因此,目前仍需积极进行相关研究,以提高各种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第二,三叉神经痛仍无法根治。无论是进行药物治疗、微创手术还是开放性手术,均无法彻底根治,三叉神经痛治疗成功后仍有一定的复发几率。

第三,三叉神经毁损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仍需降低。由于三叉神经是感觉神经纤维为主的颅神经,因此患者在进行三叉神经毁损术等治疗后可能会出现面部感觉减退或面部麻木等并发症,如何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专家简介

郑婧 教授


  •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

  •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疼痛科医疗质控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第一届神经病理性疼痛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

  • 湖北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青年委员,湖北省疼痛科医师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颈肩腰腿痛专业委员会骨关节委员会委员。

  • 熟悉各种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熟练掌握各种神经阻滞技术及微创穿刺技术。在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各种骨关节炎等)、病理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晚期癌痛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 先后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实用疼痛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国家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承担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7项。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神经科
关注医脉通神经科,快速获取国内外神经科领域进展,及时查看指南更新,抢先知晓热门会议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