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精细化管理、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健康   2024-12-30 18:27   北京  

导读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感觉背根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以皮肤损害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造成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产生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作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24年10月18日-19日,由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2024年疼痛周学术会议”在北京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南京鼓楼医院陶高见教授,围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精细化管理、研究进展及展望等相关话题,介绍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手段、个性化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进展及未来展望等内容。



医脉通

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目前可用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有哪些?

陶高见教授


随着人口社会老龄化,带状疱疹发病率显著升高。尽管已有相关疫苗进行预防干预,但是干预程度仍然不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目前,临床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中医药和物理康复等。


  •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以镇痛药物为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一线治疗药物以抗惊厥类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为主。但单一药物治疗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需要联合使用其他类药物,包括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如度洛西汀、文拉法辛)以及阿片类药物等。


尽管阿片类药物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副作用以及成瘾性等问题,需谨慎使用。其他的治疗药物还包括镇静剂、营养神经药物、促进神经恢复药物等。

在早期患者炎症较重时,还可考虑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但非甾体类抗炎药一般不作为疱疹后神经痛的主要治疗药物。此外,针对带状疱疹早期治疗,强调抗病毒药物的足量足疗程使用,以有效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


  •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手段较多,除微创介入治疗(神经介入技术、神经调控技术)外,物理治疗和针灸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都属于这一范畴。神经介入治疗包括神经阻滞、选择性神经毁损、鞘内药物输注治疗。其中,神经阻滞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神经阻滞主要针对带状疱疹累及的神经注入局麻药或以局麻药为主的药物,短暂阻断神经传导功能,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对于药物治疗或神经阻滞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更深入且有力的神经干预治疗,如射频治疗、神经电刺激、全脊髓麻醉、经颅磁刺激等。总体而言,非药物治疗手段主要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干预来减轻患者痛苦。


实际上,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因此,我们更加强调全程综合管理,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阶梯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脉通

对于不同患者、不同阶段及部位的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如何精细化管理,针对不同临床情况选择治疗手段?

陶高见教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数情况下,单一的治疗方法或治疗模式无法充分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因此,临床中通常采用阶梯化、多维度联合治疗方案。


对于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首先考虑药物治疗,如一线药物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等;若单一药物治疗未能有效缓解疼痛,则考虑多种药物联合用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副作用。


对于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单用药物治疗往往不够,需联合非药物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神经阻滞是疼痛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最基本的武器。


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包括神经末梢阻滞、神经干阻滞、背根神经结(DRG)阻滞、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交感神经阻滞等。大多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神经阻滞可以获得良好的疼痛缓解。对于仍未有效缓解疼痛的患者,应加大神经调控力度,神经调控技术主要包括射频治疗、神经电刺激等。其中,射频治疗,尤其是脉冲射频,已经成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神经电刺激包括外周神经刺激、脊髓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脑深度电刺激(DBS)、运动皮层电刺激及迷走神经电刺激等,均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神经电刺激可分为长时程和短时程神经电刺激,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中都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全脊髓麻醉也可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尽管目前临床应用较少,但对于部分患者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鞘内镇痛,即鞘内置管持续给予镇痛药物(如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以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目前其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亟需进一步的经验积累和研究。


医脉通

近年来,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进展?您认为未来发展方向将聚焦于哪些方面?

陶高见教授


近年来,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例如一线药物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目前已有几种新型药物,这些药物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均有提升,但仍需要临床进一步验证。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尽管未出现重大突破,但短时程神经电刺激临床应用显著增加,提高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尤其是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临床老年患者日益增多。相较于年轻患者,老年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穿刺副作用、感染等问题以及治疗时机选择等方面,需要引起更多重视。


展望未来,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我们应当:第一,提高神经阻滞等微创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率;第二,针对不同性质的疼痛,采用不同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我们期待未来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管理领域,无论临床治疗方法还是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以提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推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发展。



专家简介

陶高见 教授


  • 南京鼓楼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主任,医学博士
  • 硕导、博士后合作导师
  • 南京大学医学院疼痛解剖研究室成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疼痛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 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神经病理性疼痛亚专业专家组成员
  • 国家卫健委能建中心疼痛专委会射频学组副组长
  • 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麻醉与疼痛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分会脊柱疼痛微创学组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
  • 江苏省医师协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 江苏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委、候任主委
  • 南京医学会疼痛分会副主委、微创学组组长
  •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医学论坛报(疼痛医学版)》《临床麻醉学杂志》通讯编委
  • 研究方向:慢性疼痛微创治疗与机制、鞘内局麻药物应用及机制。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医脉通神经科
关注医脉通神经科,快速获取国内外神经科领域进展,及时查看指南更新,抢先知晓热门会议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