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1月20日,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寒风刺骨。
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里高朋满座,二进宫的懂王热情洋溢地发表了超长篇就职演说。
这位年近80的胖老头,由此轰轰烈烈地开启了属于他的2.0时代。
国会山的这一幕热闹非凡的景象,让我不由地想起半个月前,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在渥太华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辞去自由党领袖一职。
与懂王新官上任三把火有所不同——
在萧瑟寒风中黯然离去的特鲁多,给4000万加拿大人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前两天,我曾发过一篇稿子,名叫《中美网友对完账,两边全疯了…》。
在现象级事件的加持下,网友们在后台吵得那叫一个嗨嗨皮皮。
趁热打铁,今天咱们来扒另一个举足轻重的西方发达国家——加拿大。
几十年来,那里一直是华人海外移民的热门之选;
近年加拿大经济与民生急转直下,实在发人警醒。
这里多说一句:由于特鲁多是法裔移民后代,他的名字Trudeau发音很像中文的“土豆”;
又为了与其父亲、前总理老特鲁多区分,因此相当多华人称呼他们父子爷俩“老土豆”和“小土豆”。
那么,这个小土豆留下的这个摊子,到底什么样?
明明有超级帅哥+暖心奶爸人设,小土豆又是如何做到“让所有加拿大人都反感”的呢?
一切都得从近年来,加拿大糟糕的经济表现说起。
早在2024年一季度,加拿大统计局就发布数据证实:
该国2023年四季度人均GDP再度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过去六个季度中的第五次下滑。
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此时加拿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甚至低于2014年末的表现。
这条新闻一出来,加拿大上上下下都在猜测:小土豆快干到头了。
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你会发现:加拿大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早在1950年代-1980年代,加拿大剔除通胀因素后的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3-5%之间,彼时堪称高光时刻;
但是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其经济增速便降至了2%,而特鲁多在任期间,其经济增速仅有1.5%上下。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发达国家增长放缓很正常,全世界不都这样?
还真不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加拿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经合组织国家(你可以理解为西方富国俱乐部)中排名第六。
排在前五名的国家,依次是瑞士、卢森堡、挪威、丹麦四个体量虽小但富得流油的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南边那个超级大国。
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在1980-2023这小半个世纪里,加拿大的人均收入增速在经合组织成员国里排名倒数第一!
与它的老大哥——美国相比,加拿大的下坠表现得更为凸显:
早在本世纪初,加拿大最富裕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安大略省和阿尔伯塔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甚至可以与美国最富裕的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以及华盛顿州一较高下;
可到了2023年末,除阿尔伯塔省靠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尚且能排进美国50州的前20外,其它两个加拿大经济大省就只能跟美国相对落后的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以及肯塔基州掰掰腕子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过去10年间,即小土豆时期的联邦债务,已从6120亿加元猛增至超过1.2万亿加元。
这是啥概念?从1867年7月1日加拿大建国到2015年小土豆上台之前,加拿大的总负债余额就是这么多!
对于普通人来讲,这十年间最直观的感受主要有三个:
其一,收入停滞但通胀没停。
我在前几天的稿子里曾经列过一串长长的数据,提到加拿大最常见的税后收入是3500-5000加元。
这事儿被好几个已经在加拿大的读者吐槽:
你说的是有本地大学文凭的吧?大多数人月到手3000-4000加元就不错了!
我打开加拿大本土求职网站Job Bank查看数据,大家果然没扒瞎…
月到手15000-20000元人民币才是普通加拿大人的常态,而这个国家的整体生活开支,大致保持在国内的两倍以上。
在不考虑住房的情况下,80%以上加拿大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与国内二线以上城市月入7500-10000元的老铁大致持平。
而加拿大近10年来的通胀率累计已超过20%,但同一时期实际收入却出现了约10%左右的萎缩。
一位定居温哥华20多年的老移民曾对我吐槽说:
“你知道吗?2003年我们刚来的时候,加元对人民币在1:7上下,收入与现在相比少不了太多,但那时候房价、物价要比现在打个对半折。”
其二,住房开支压力激增。
就拿国人最为喜闻乐见的独栋大house举例来说吧——
截至2023年末,加拿大全国独栋房价中位数约为68.58万加元,较上年末上涨了约5%;
而在2015年末,加拿大全国独栋房价中位数约为45.62万加元,期间房价涨幅超50%。
可是你注意啊!加拿大是个内部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西方经济体,真正能提供大量优质就业岗位的城市只有三个:
即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以上三座大城市截至2023末独栋房价中位数分别为114万加元、75万加元和164万加元,与小土豆上来前相比均在翻倍线上下。
如果将全国范围内所有住宅物业类型算在一起,那加拿大的房价十年间足足翻了3-4倍!
截至2024 年末,加拿大 20 年期房贷基准利率为7%,断供、降月供、延长还款期限等操作有过之无不及…
许多2020年后新登陆的移民甚至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吐槽:
“中介说的人均大house,在哪儿呢?”、“我只想租个两房一厅的公寓,付完租金不肉疼”…
其三,治安问题每况愈下。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
有谁知道:下图里的小盒子是干什么用的?
没错!是回收废弃针头用的!
现如今,在餐厅、公厕、咖啡店甚至大学内随处可见。
不少当地华人、留学生调侃:最起码解决了某些人随地大小扔的问题。
叶子合法化,就是在小土豆任上正式落地的。
统计数据显示,加拿大的叶子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末的2.4亿加元猛增到2024年末的47亿加元,即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其增幅也有惊人的1500%。
18-24岁的加拿大常住居民中,有高达38.4%的人用叶子;
25-44岁的加拿大常住居民中,用叶子的比例高达34.5%;即便到45岁以上的年龄段,用叶子的比例也有15.5%之多…
从2015年至2024年末,因叶过量死亡人数飙升了4倍!
这一现实愈演愈烈,甚至让“加MA大”的绰号在海外华人圈中不胫而走;
一些进步人士,甚至将加拿大国旗中的枫叶P成了别的叶,表达着自己的控诉…
大家既是反对叶子合法化,也是反对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治安问题。
可能有老伙计想问:既然危害如此之大,那小土豆为啥还要推动合法化?
原因就是“钱”!
合法化之后,相关消费每年能为联邦政府带来约1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当地将这笔收入称为“叶子税”。
如果这10亿美元税收没了,想从别的地方饶出来,真没那么容易。
10亿美元,真不是个小数目,这个国家的人口总共才4000万。
以上这些正在发生的事实,让不少加拿大普通百姓怨声载道;
甚至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也在私底下讨论要不要回流或去其它国家。
按理说,加拿大这地方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口稀少、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地大物博,而且,这块土地还完美地避开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
不仅如此,加拿大曾经还拥有十分完整齐全地现代工业体系,不仅能生产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大飞机,甚至还研发出了国际太空站上使用的太空机械臂…
这样的基本盘,就决定了——这个地方只要“不作死就不会死”。
可问题就是,克雷蒂安之后的历届话事人,就没有一个不往死道儿上作的!
拆分出来讲,其实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制造业空心化,堪称加拿大经济衰退的首要原因。
曾几何时,加拿大先进制造业的“四大天王”让全世界为之赞叹,它们是:
全球领先的电讯设备供应商,北电网络(Nortel Networks)、全球知名的通信设备巨头,黑莓公司(Blackberry)、全球第三大民用飞机制造商,庞巴迪公司(Bombardier Inc.)、全球汽车供应链巨头,麦格纳(Magna)。
但是很不幸,这些科技大厂如今要么凋零、要么被外国资本收购——
2009年1月,北电网路以及旗下子公司同时在美国和加拿大申请破产保护;
2013年9月,Fairfax Financial联合体将以每股9美元的价格收购黑莓公司;
2018年与2020年,庞巴迪的C系列飞机业务与铁路业务分别被法国空客和阿尔斯通收购;
有着“汽车制造业的富士康”之称的麦格纳,现如今也因产业布局与债务问题摇摇欲坠…
现在老百姓提起加拿大的核心产业还剩啥?羽绒服、瑜伽裤和连锁咖啡店…
当然,加拿大的先进制造业如此凋零,绝对有它南边那个超级邻居一份功劳,说一件事大家体会体会——
2017年9月26日和10月6日,美国商务部以不公平竞争等问题,对庞巴迪公司分别开出了219.63%的反补贴关税初步裁定与79.82%的反倾销的初步裁定。
原因就是庞巴迪染指大飞机业务,在这个赛道里,波音不允许有对手存在!
第二,由于金融高度依赖外界,加拿大正在丧失大宗物资定价权。
前两天,我在提到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时,曾提到其主要危害是关键产业过度依赖进口、削减中低端岗位供给以及削弱政府调控力与动员能力。
其实,以上问题在加拿大不但一个不缺,而且严重性有过之无不及。
与美国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加拿大不具有完整的金融自主权,这让它在全球竞争中极其被动。
如今,加拿大的核心产品无非就两种: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我们可以理解为“土地里长的”和“土地里埋的”。
但这玩意儿有个天然的缺陷,可替代性太强,尤其是在没有金融自主权的情况下,连定价权都不在你手里。
这也解释了为啥20多年前加元和美元能够长期保持1:1,而现如今却只能维持在1:1.45上下。
总有殖人、二狗子反驳“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它们振振有词:
“你看加拿大军事实力就不强,为啥美国不打它?”
呵呵…美元资本只需要通过潮汐收割,就能轻松掌握加拿大农产品与矿产资源的定价权。
理论上说,只要美元资本需要,甚至可以随时将加元打成废纸,然后再去捡尸抄底…
这还用得着开一枪一炮吗?
第三,过度强调政治正确,成为加拿大的拖累。
小土豆是个如假包换的“白左”,在任时将“政治正确”推向新高度。
譬如激进的碳税政策。
小土豆在任期间,联邦政府对产生者征收每吨20加元的碳税,鼓励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连石油天然气行业同样被设定了碳排放上限,如果超标就得停产。
如此一来,加拿大的燃料价格被打得比美国还贵,且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天然气工业也遭遇了沉重打击。
类似的思维,在加拿大的移民政策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咱们以和为贵,点到为止。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上网搜搜“Velgome do Ganada”是什么梗。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有4000多字了。
我们一个地产财经号花这么大笔墨去聊一个万里之外的国度,其初衷并非“中加对账”或“阿Q精神”。
笔者本人非但对加拿大没有恶意,反而在多年前差点成为枫叶国留子,直到今天,我都是加拿大国民咖啡品牌——Tim Hortons的高频消费者。
但实不相瞒,3000-4000加元的到手月薪、照国内翻倍的物价开支以及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小黄盒子,早已让我对这个曾经宁静而富饶的冰雪王国不剩几分好感…
尽管中加两国相隔遥远且国情不同,但加拿大的由盛转衰依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首先,务必警惕产业空心化,先进制造业是持续发展的最大王牌。
不少人长期以来都有个思维上的误区,认为产业升级就是搞金融、搞互联网赚快钱;
但其实,那些附加值更高、技术壁垒更强的先进制造业,才是产生升级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拥有全世界门类最全、种类最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这是人民币资产的定海神针,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底气,更是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坚定基石。
从内部经济版图来看,未来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城市——
一定会是那些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企业、积极打造与呵护“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积极培养与吸引相关人才的省市。
从长线意义来看,相应城市的资产也更具穿越周期的潜力。
其次,必须将金融主导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上。
关于这个问题,国际上的反面教材实在太多了,包括但不限于——
1980年代的阿根廷、1990年前后的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东南亚、进入21世纪的英国以及近年来的加拿大…
货币战争打输了,不是它们陷入衰退的唯一原因,但绝对是核心原因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基于“蒙代尔三角”逻辑框架下所做出的决策,是多么得富有远见。
另一方面,人民币的金融主导权还与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完善工业链条与先进制造业不断成熟有直接联系。
这一点,我们必须“胸中有丘壑,腹内有乾坤”。
最后,以极其务实的作风去解决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课题。
如今,懂王二进宫已有数日。
外界皆戏称:不可预测性,是懂王2.0版本的最大确定性。
好在通过四年懂王1.0与四年登子时期,我们已经在竞争新常态的语境下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
对于我们而言——
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受到的外部阻力可能就越大;
越是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全球影响力扩大,听到的说三道四可能就越多;
更直白地讲,我们的综合国力与全球影响力越是接近美国,遇到的困难可能就越多…
当某些外部冲击到来之时,我们只要做好准备、做好预期管理;
用极其务实的方法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推动各国平等合作、互利互惠,以不变应万变。
在内部债务与外部承压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我们的确面临着一些前所有未有的挑战。
但是,但是,请想想我们来时的路吧!
眼前的困难,与我们从筚路蓝缕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征程相比,算得了什么?
眼前的困难,与我们从仰望星空进步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大国相比,算得了什么?
眼前的困难,与我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发展到拥有最齐全工业体系相比,算得了什么?
无论外部如何群魔乱舞,无论压力如何肆虐跋扈,我们中国人都要走好自己的路。
专题研究:
城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