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系列主题报道持续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政务   2024-10-11 17:44   江苏  





















近日,《镇江日报》推出“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系列主题报道,持续聚焦网格化社会治理、“三官一律”进网格、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工作。


媒体聚焦


全文如下


网格化治理精准定位,发现“沉默的少数” 

——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二

本报记者 朱秋霞    本报通讯员 曹耘

2024年9月,丹徒区高桥镇网格员在日常巡访中发现,该镇某村村民李某因病入院治疗,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经网格员上报线索,民政部门入户调查和线上信息比对,测算出该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内且家庭财产符合相关规定,符合重病单人保条件,遂将李某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如何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定位,发现“沉默的少数”?2023年以来,我市将社会救助融入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联动“小网格”,服务“大救助”,拓展特殊困难群体主动发现渠道,有效打通联系服务困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套机制,引领协同救助
“谢谢党委政府,我自己原先都没有想到,党委政府看到了我的困难,太感谢了!”得知10月份就可以享受低保政策,李某感慨万千。李某现年38岁,丈夫在工厂上班,月收入4600余元,儿子目前在外地上大学。李某于2019年底初次确诊乳腺癌,经手术治疗后好转,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病情稳定后一直打零工。不幸的是,近期病情复发再次进行了手术。手术后,李某不仅无法再从事劳动,其丈夫在工作的同时还需兼顾照护她,家庭教育和医疗的刚性支出,使得基本生活受到影响。  
由于对政策了解不够,未曾主动向相关部门申请,李某成为社会救助中“沉默的少数”,网格员的主动及时发现,让李某的困境被看见。  
作为全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试点单位,2023年以来,市民政局将“联动‘小网格’服务‘大救助’,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作为创新实践项目主题,系统推进这一创新实践项目。通过网格员的日常走访,重点收集特殊困难群体及遭遇重大突发事件的家庭(个人)信息,形成重点对象名单,定期排查,动态跟踪,早发现、早报告。  
2023年以来,依托网格化“一套机制”,累计摸排各类困难群体8万余人次,2708名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被纳入低保等保障范围。针对申请能力不足、对申请流程不知晓的特殊困难群体推行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事项申请帮办代办服务,把服务送到困难群众家门口,累计为748名困难群众提供各类帮办代办服务,同时对辖区内未纳入救助范围但可能存在特殊困难的对象进行定期跟踪回访。


一支队伍,夯实工作基石
荆红艳是丹阳市导墅镇的一名网格员,在该镇大华村巡访中得知该村村民匡奶奶的独生女吴某突发疾病离世。听到这一消息,荆红艳立即想到,匡奶奶的老伴原是重残人员,已离世;女儿吴某离异,之前是家中唯一经济来源;外孙还在读大学,尚无赡养能力。如今,女儿离世,祖孙二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在荆红艳的及时反映和协助下,很快匡奶奶就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中,网格员队伍成为这一机制的坚强基石。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划分救助网格3414个,其中城市网格1291个、农村网格2123个。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网格员,全市共配备专职网格员3534人,配备1万余名兼职网格员,“专职”联动“兼职”,共同关注所辖网格内群众救助服务需求。同时,依托“镇江市网格化治理平台”,将1.9万余名低收入人口信息纳入平台,“匹配”到对应网格,由网格员重点走访和监测。

一个网络,聚力资源整合
家住丁岗镇的孙先生,是精神伴智力二级残疾人,属低保家庭。他和年迈的父亲一起居住,父亲也存在精神障碍。其哥嫂在外地打工,平时顾不上他们的生活起居。网格员在上门走访中发现,孙先生家中垃圾堆积,父子处于无人照护状态。网格员想到,孙先生属于16-59周岁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立刻联系镇、村民政工作人员,及时对接残联、慈善等。次日,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工作人员就开始了上门助餐和保洁服务。孙先生的父亲也被纳入“家门口助餐”服务对象。 

为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作用,我市充分运用整合力量,动员慈善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投入其中,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行动向多元互动转变。 

一方面,全面梳理各领域救助政策,形成救助政策汇编,对申请救助人进行全面分析,剖析可能存在的救助需求,通过“一门受理、部门联动”,为申请人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单项或多项救助服务,实现救助内容由“单一施救”向“综合施救”转变。另一方面,建立综合帮扶机制,分析研判困难群众问题线索,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申请确认程序,同时通过项目发布、公益创投、资源链接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满足困难群体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谢谢政府的关心,现在我们夫妻俩可以在外安心工作了!”得知孙先生及其父亲的生活照料有了着落,孙先生的嫂子感到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创新基层治理,构筑美好生活新图景 

——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四

本报记者 张驰川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政法部门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让人民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


“线上线下”服务 ,“三官一律”在身边

9月底,润州区委政法委联合镇江市人民检察院、七里甸派出所、七里甸司法所、山田律师事务所在七里甸街道新城社区开展“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组团式进网格“亮身份、进平台、解纠纷”集中服务活动。  

活动现场,各单位发挥自身职能优势,采取现场咨询解答、互动有奖问答、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群众开展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反邪教、公共法律服务、网格化治理、矛盾纠纷调处等服务。  

自2021年以来,市委政法委每年9月份都组织开展相应的集中服务月活动,组织和动员广大“三官一律”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排查风险、化解矛盾、提供服务、守护平安,通过平安法治服务进一步展现政法队伍的良好形象和作风效能。 

今年的集中服务月活动紧紧围绕平安法治镇江建设,统筹安排全市政法机关党员干部和“三官一律”组团式进网入格,线上进驻企业级网格微信群,线下轮驻各级多元解纷“一站式”平台,对照基层需求清单,精准高效协助基层村社干部和网格员排查风险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收集社情民意、参与治安防控,从源头上排查整治一批隐患,集中化解一批矛盾,提供一系列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政法服务事项。  

我市以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根本,鼓励各地各政法单位积极探索组团式服务、“线上线下”服务的有益做法和经验,通过扎实有效的网格化服务制度设计和措施安排,助力提升群众安全感、网格服务知晓率、“一站式”平台知晓率、矛盾化解成功率、满意率等核心指标质效。



只进一扇门,尽解万家愁
今年5月,建筑工人郭先生与扬中某公司因劳动争议引发矛盾纠纷,导致他不能申请工伤认定。在多方沟通无果的情况下,郭先生来到了扬中市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简称“扬中市矛调中心”)的诉讼服务窗口,打算起诉该公司。  
在详细了解事情原委后,扬中市法院征得当事人同意,对案件进行诉前分流,由扬中市矛调中心牵头处理。扬中市矛调中心会同法院、信访、人社部门联合对涉事双方进行走访、面谈。经过两轮调解,最终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各部门还通过线上确认的方式对双方的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出具裁定书。最终,郭先生得到了相应的赔偿款,纠纷圆满化解。  
这是镇江全市矛调中心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我市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规范化建设,让群众表达诉求只需“进一扇门”、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得到回应解决。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8个板块61个镇(街道、园区)及所辖村居实现了多元解纷“一站式”平台全覆盖,实现“只进一扇门 尽解万家愁”。

网格“穿针引线”, 解了“急难愁盼”
政策宣传点前,工作人员细解疑惑;免费理发摊处,居民有序排队……近日,在丹徒区辛丰镇中天广场,一场网格联动服务活动如火如荼。此次活动汇聚了人社、公安、医院、法律服务所等多个部门的力量,共同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网格“网”住的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格”子里记录的是居民的“急难愁盼”。为了让居民更舒心,我市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至家家户户,切实提升网格化治理新成效。  
近期,市市域指挥中心密集地开展了一系列网格化社会治理立法工作推进会、各层级座谈会,广泛征求市级相关职能部门意见,累计收集建议意见近300条,不断加快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步伐,以法治保障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我市总结提炼了全市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中形成的“网格多元共治”“微网格治理”等典型做法和“综治银行”“江东大妈”“平安锣”等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中的优秀实践经验,同时明确完善矛盾纠纷化解、基层小区治理、社会心理服务等体制机制,将进一步破解基层各类社会治理难题。



REVIEW
往|期|回|顾

头版头条|聚焦“关键小事” 一扇门解万家愁

句容茅山风景区聚合多方力量推进基层善治 “红哨手”报到,服务游客更周到



辑:张   宁校对:谭   琳

来源:镇江日报

镇江政法
为平安护航、为法治筑基、为忠诚代言、为人民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