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在的社教分团成员大多是部队领导、学院教授、科研所工程师,吃住在农村最困难的群众家里。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对工作充满热情,白天在田间地头走访调查,晚上开会讨论总结。跟在他们身后,杨渭清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做人学问和处事真经。他每月有33元钱和25斤粮票的补贴,其中25元钱和20斤粮票作为伙食费交给房东。
1967年初,工作组解散,杨渭清一心想去参军,可是“文革”刚开始,当年不征兵。1968年,他如愿以偿入伍,成为连队唯一的党员新兵,凭着出色的政治条件和吃苦耐劳的农民本质,在军队革命大熔炉中历练成长,后被提拔为侦察连排长,1972年调任师司令部侦察参谋。在部队侦察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磨砺出他对工作特别的细心、耐心和决心。
八年基层锤炼,工作得心应手,挫折却不期而。1976年,杨渭清转业到丹阳县公安局。他对刑侦有种特殊的情结,原本以为可以到刑侦部门工作,跟踪大案要案,追捕犯罪嫌疑人,可一纸调令将他安排到皇塘公社做公安特派员。
1984年,丹阳县司徒公社人武部发生“7.8”盗枪案,省公安厅领导坐镇现场,丹阳县公安局葛明局长协同指挥。办案经验丰富的杨渭清调入专案组,驻扎在案发地点,负责周边村庄的走访排查任务。1985年春节,盗枪案仍然未破,但带破出一大串纵火、盗窃案。春节期间,杨渭清主动要求留守在专案组,在万家团圆过新年的时候,他用煤球炉煮饭,独自整理归类案件线索,推敲案件细节……
杨渭清带领专案小组分析案情,走访附近群众和过往司机,摸清案发地点和高峰时间。他白天亲自带队便衣跟车,化装侦查,沿途设卡,夜晚,分组潜伏在农田树丛间。经过五天五夜的伏击,终于在凌晨时分当场抓获4名嫌疑人,有力打击了车匪路霸的嚣张气焰。他以此为契机,积极向周边群众宣传,对车匪路霸分子严惩不贷,组织成立“群防群治应急小分队”,在重要路段安装监控摄像,安排民警和联防队员定期巡逻,将312国道丹阳段打造成“平安大道”,附近群众和过往驾驶员无不拍手称快。年底,杨渭清也因此荣立二等功。
这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杨渭清在系列大案要案中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磨兵砺剑,见证了丹阳三十年的刑侦风云,见证了丹阳公安工作的不断发展,见证了丹阳经济航母的行稳致远。刑侦工作的确很苦,精神压力大,有来自上级的压力,有来自群众的压力,有来自自身责任感的压力,经常性的几天几夜不睡觉,睡眠时间比常人少三分之一。但案件一旦破获,群众奔走相告、拍手称快,那一瞬间体现出来的光荣感、成就感一般人永远体验不到。
编辑:张 宁│校对:谭 琳
来源:丹阳政法、丹阳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