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海洋污染
海上漂浮着的塑料垃圾
平铺着石油化学物质
以及满目疮痍的海洋生物
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脑海
然而另一种无形的污染
却成为了隐匿的海洋杀手
它危害巨大却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
它就是海洋噪声污染
人类在海洋的活动产生的噪声
打破了原本的“自然和声”
甚至威胁到海洋物种的存续
来自海洋的“硝烟”
海洋噪音会导致海洋生物听力损伤、行为改变以及生理应激等问题。例如一些海洋哺乳动物,它们依靠声音进行导航、交流、觅食等重要生存活动,噪音干扰可能使它们迷失方向、错过捕食机会或者无法正常求偶繁殖,严重影响其生存和繁衍。
鱼类等海洋生物也会因为噪音而改变洄游路线,打乱它们原有的生活节律,一些幼鱼可能因为噪音导致生长发育受阻,长期积累下来会对整个海洋生物种群产生负面影响。
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网络,海洋噪音的存在如同硝烟破坏战场环境一样,打破了海洋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当某些物种受到噪音的严重影响时,与之相关的食物链上下游物种也会受到牵连。例如,某种海洋生物因为噪音而数量减少,其捕食者可能会面临食物短缺,而其猎物可能会因为失去天敌控制而过度繁殖,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破坏整个海洋生态的稳定。
航运交通、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军事活动以及建筑工程等人类活动产生的噪音就如同人类在海洋中制造的 “硝烟”。这些活动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噪音污染。比如大量的商船在海洋中航行,它们的螺旋桨和发动机产生的持续噪音,就像不断释放的 “硝烟”,对周边海洋生物造成干扰。
在1956年—2000年间翻番的船运交通,正以每10年3分贝的速率增强海洋噪音。换言之,海洋噪音几乎每10年翻一番。其中,用于测绘海床油气的地震气枪的响度可能不亚于火箭发射或者水下炸药爆炸;船只引擎以及石油钻井的“咆哮”可“媲美”一场摇滚音乐会,一些声音在几百公里外都能听到。
强烈的噪音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影响,死亡的喙鲸成群地出现在海滩上就是最明显的信号。巨大声响似乎触发了鲸类惊恐下潜,进一步导致它们脑内和心脏出血。
压死濒危物种的最后稻草
虽然在大尺度上,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和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威胁可能更为严重,但是研究者担心,海洋噪音可能会是压死濒危物种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威胁并肩而来的严重程度要高于1+1=2。”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生物学家Lindy Weilgart说。
例如,我国海洋濒危物种——长江江豚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我国江豚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如今不断进行的经济建设给江豚生存带来了很大影响。一系列的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它们的生存,过去很多年,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现在仅存1000余头,甚至比大熊猫还少。
航运的发展,航道的加深、加宽、巩固等一系列工程,都会挤压江豚的生存空间。其中,航运噪声对江豚的威胁不容小觑。
江豚视力较差,主要凭借声呐系统寻找食物、逃避敌害、相互通信等。一旦噪音干扰过大,会造成江豚声呐系统紊乱,影响它们的捕食效率,也会给动物个体之间的交流带来困难。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比如枯水季节来往船只较多,有些江豚甚至会被船桨打到,直接造成伤亡。
还海洋一片宁静
一
船舶相关方面
螺旋桨设计优化
研发和采用新型的螺旋桨几何形状,如大侧斜螺旋桨、导管螺旋桨等。这些特殊设计可以改善螺旋桨周围的流场,减少空泡的产生,从而降低噪音。例如,大侧斜螺旋桨能使压力分布更均匀,降低空泡噪音。
发动机降噪
采用先进的发动机减震技术,如安装高性能的减震垫、弹性支座等。这些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发动机振动向船体的传递,进而降低由振动引发的噪音。
优化发动机的燃烧过程,通过精确控制燃油喷射、进气量等参数,使发动机运行更平稳,减少燃烧噪音。
二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
1
设备改进
对地震勘探中使用的气枪震源进行改良。例如,开发低能量释放但仍能满足勘探需求的气枪,或者采用可调节能量输出的气枪系统,在保证勘探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噪音强度。探索新的非声学勘探技术,如电磁勘探等,以替代传统的高噪音气枪震源勘探方法。
2
勘探流程优化
合理安排勘探作业时间,避免在海洋生物繁殖、洄游等敏感时期进行高强度的勘探活动。例如,根据不同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繁殖周期,制定相应的勘探时间表。
三
政策法规与管理层面
1
制定法律法规
政府出台专门针对海洋噪音污染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类海洋活动中噪音的允许排放标准。例如,对船舶噪音、石油勘探噪音等设定具体的分贝限制。
2
海洋保护区管理
在海洋保护区内,实施更为严格的噪音控制措施。禁止或限制可能产生高噪音的活动进入保护区,确保保护区内的海洋生物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生存环境。
3
国际合作与协调
各国之间加强在海洋噪音治理方面的合作,共同制定国际海洋噪音控制标准和规范。通过国际会议、双边或多边协议等形式,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噪音减排工作。
建立国际海洋噪音监测网络,共享海洋噪音数据和治理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海洋噪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