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帆蚌——海洋里的神秘 “珠宝匠”

旅行   2024-10-18 15:15   山东  

海洋中的鱼虾蟹贝类是人类生存所需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各式各样的海鲜也素来是人类的优质食谱。

贝类,一种靠坚硬外壳保护柔软躯体的海洋物种,更是海鲜市场的常青树。

今天我们要介绍一种珍珠母贝——三角帆蚌。


瓣鳃纲/双壳纲




瓣鳃纲属软体动物门,也称作双壳纲或无头纲。

瓣鳃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生活在淡水中。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该纲全部种类均可食用,部分种能产珍珠。

瓣鳃类动物为全世界分布,且都营水生生活,海产种类约占4/5。决定某一种的分布,主要是根据它们对温度、盐度和底质的适应能力。


三角帆蚌


拉丁学名

Hyriopsis cumingii

别名

三角贝、珍珠蚌

生物分类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蚌目→蚌科→帆蚌属→三角帆蚌

主要特征

壳大而扁平,黑色或棕褐色,厚而坚硬;具向上凸起的三角帆状后翼

三角帆蚌是一种淡水蚌,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淡水珠育珠贝类。

可培育出有核珍珠、彩色珠、夜明珠等粒大晶莹夺目的名贵珍珠。

三角帆蚌拥有典型的双壳纲结构,包括足、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它们通过外套膜呼吸,并通过足来移动。




三角帆蚌的外壳大而扁平,通常呈黑色或棕褐色,厚度适中且质地坚硬。



一般壳长在125~149毫米之间,最长可达到240毫米,高度大约在63~90毫米之间,宽度约为28~31毫米。



其后背缘向外突起,形成一个明显的三角形状,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绞合部发达,左右壳各有2枚拟主齿,左壳有2枚侧齿,右壳有1枚侧齿。





三角帆蚌主要栖息于常年水位不干涸的大、中型湖泊及河流内,偏好水质清澈、水流较快、底质较硬或为泥沙底、泥底的水域,在我国主要生活于中国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区的湖泊中,尤以洞庭湖以及中型湖泊分布较多。

它们通过过滤摄食,以浮游植物、有机碎屑等为食。


我国优良育珠品种


三角帆蚌是重要的珍珠养殖物种之一,能够产生高品质的淡水珍珠。

在天然水体的蚌生长较慢,不过三角帆蚌的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包括苗种培育、水质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

在人工育珠中,三角帆蚌生长速度快,1 龄蚌体长可达50-70mm , 2 龄蚌可达80-100mm 。因此,1-2 龄的幼蚌可以进行植珠手术操作,所育珍珠生长速度也较快。成年的三角帆蚌,体长为160-200mm ,在其外套膜上往往可插植2mm 以上的大珠核,可培育出8mm 以上的大型有核珍珠。




那么珍珠到底怎么产生的呢?

事实上,珍珠分为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两种,并且天然珍珠寻得几率较小,目前大多数是人工珍珠。

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砂粒、寄生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处的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成珍珠。以异物为核称为“有核珍珠”。

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后,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而后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而后形成珍珠。由于没有异物为核,称为“无核珍珠”。

人工养殖的珍珠,就是根据上述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从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细胞小片(简称细胞小片),与蚌壳制备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植入的细胞小片,依靠结缔组织提供的营养,围绕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从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

人工无核珍珠,是对外套膜施术时,仅植入细胞小片,经细胞增殖形成珍珠囊,并向囊内分泌珍珠质,生成的珍珠。

而三角帆蚌恰是贝类中的育珠王者


下期预告:“贝中皇后”你知道吗?

END

青岛水族馆
青岛水族馆官方微信,认识海洋从这里开始……
 最新文章